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1976—2013年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地区及新疆总的年冰雹灾害面积资料,依据所选地人工防雹业务发展关键历史节点,确定其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年份。采用Welch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以年冰雹灾害面积作为统计变量,对所选的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区,以及新疆总体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显著性进行评估分析,以得出新疆重点雹灾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后,阿克苏地区防雹减灾效果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15 062.9 hm~2,相对减少43.14%,按农业生产值计算,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28 109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3.49%,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6;利用区域回归分析法得出,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23 802 hm~2,相对减少54.5%,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造成损失44 417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5.51%,年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0,显著性水平高达0.01;奎玛流域和伊犁河谷地区显著性水平均为α=0.2,未达到0.05的临界值,因此显著性一般;新疆总体防雹减灾效果显著性水平α=0.05,减灾效果显著。在显著性水平α=0.01时,新疆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面积3 374.3 hm2,相对减少4.1%,换算成农业生产值,年平均减少冰雹灾害损失6 663.6万元,年平均挽回农业生产值损失0.09%;兵团博乐垦区和五家渠垦区防雹减灾效果显著度均为α=0.05,减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斌  胡寻伦 《气象》2006,32(12):56-60
为了客观地评估博乐垦区多年开展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利用兵团博乐农五师垦区1976--2003年中,后15年开展防雹工作和前13年未开展防雹工作期间的年雹灾面积资料,运用简单序列检验法、不成对秩和检验法以及t-检验法等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统计评估分析。结果为:人工防雹作业使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841.53hm^2,雹灾面积相对减少率为26.56%,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α=0.05。因此,博乐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阿克苏地区雹灾特征及其防雹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新疆1951—2007年1870条雹灾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对防雹前后(以1978年和1990年为界)趋势系数进行比较,分析防雹效果。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阿克苏地区雹灾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减少。雹灾受灾面积、雹灾次数分别在1972年和197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受灾面积和雹灾次数存在10~12 a和15~17 a的周期,雹灾经济损失存在5 a和8 a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阿克苏地区形成大规模综合防雹体系以来,防雹效果显著,平均每年雹灾受灾面积实际减少趋势为2.6%,经济损失实际减少趋势为4.4%,雹灾次数实际减少趋势为6.2%。  相似文献   

5.
迟竹萍 《山东气象》1997,17(3):44-45,53
对潍坊地区雷暴次数,降雹次数及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防雹效果进行评估,得出;防雹6年中,降雹次数平均每年减少2.9次;雹灾面积平均每年减少59681.8ha。防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本文通过对2005a以来祁连山云水资源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旨在揭示气候变暖对祁连山云水资源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水汽时空变化、地形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祁连山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及效益。实验研究表明,在祁连山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每年可增加降水量3.7×108~7.4×108m3。近10年来,甘肃春季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年均增加降水量为13.5×108m3,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30。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隆德县防雹前后10年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该县防雹前10年(1959-1971年)平均雹灾面积为7.0万亩,而防雹后10年(1976-1985年)平均雹灾面积为2.1万亩。防雹后10年雹灾面积大幅度减少是自然变化起伏还是防雹的效果,经秩和检验,符号检验,结果表明:隆德县10年高炮防雹是有成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20。  相似文献   

8.
冰雹灾害是威胁长春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如何建设长春市防雹体系,科学开展防雹减灾作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依据1995年以来长春市辖区冰雹灾害资料,综合分析出近10年来影响长春地区的主要雹线(冰雹路径),并依据雹线和各地实际防雹需求,对长春市防雹体系建设方案进行了专项研究,本文对于长春地区开展人工防雹减灾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消雹效果的检验是科学防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工防雹处在试验结段,效果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56-1979年、1974—1985年岷县雹灾面积(取自岷县农业局,并经多方核对)和雹日(取自县气象站)资料,分别进行 u、t 检验,得出高炮防雹有一定效果,雹灾面积减少46.4%和39.6%,而雹日无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防雹、人工增雨(雪)为主体的人工影响天气,目前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开展.我国除上海市以外的30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以及大连、重庆、青岛3个计划单列市,都广泛地开展了这项工作.国内外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合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下.进行有科学指导的人工增水、防雹作业,一般可以增加降水10-30%,减少雹灾损失40-60%,投资效益比一般可达1∶5-1∶10或更高.同其它增加水源和防御雹灾的工程性措施相比,人工增水、防雹的成本只有前者的1/30-1/60.由此可见,人工影响天气是值得重点发展的防灾、减灾技术.  相似文献   

11.
昭苏垦区冰雹发生规律及防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农四师昭苏垦区冰雹发生规律和成因,并提出了人工消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和作业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大连的人影业务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例举2012年6月7日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介绍了系统业务功能以及实时指挥防雹作业的技术流程,再现了系统对雹云初始回波、雹云类型的自动判别,以及作业预警、决策和作业方案量化输出等技术环节和实时科学作业指挥过程。通过系统运行和科学作业指挥,有效地抑制了雹云的发展,同时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炮弹的损失和浪费,起到了防雹和增雨的综合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3.
许焕斌  段英 《大气科学》2001,25(2):277-288
在播撒防雹中,如何实现人工雹胚与自然雹胚的增长竞争是决定防雹效果的关键,这实质上也是雹云物理的关键课题。经过对强对流(雹)云的流场特征和相应的过冷水场配置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1)由于雹云流场的对流性,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主上升气流区和相对于云体的水平风速零的区域,它在垂直剖面上,可呈现出一条零线,可长大成冰雹的水凝物粒子是绕零线循环运行增长的,并逐步进入主上升气流区;(2)在雹云中存在着冰雹“穴道”,它位于主上升气流区边侧及零线下的入流区,其体积约为雹云总体的6%或更小,不论自然雹胚或是人工雹胚,只要进入“穴道”都经历着循环运行增长,其轨迹是相互交叉的,因而可以实现平等“竞争”;(3)“穴道”的存在和位置由流场特征决定,运行轨迹的基本形态也由流场决定,而粒子增长率及运行路径的长短由“穴道”内的过冷水场(过冷度和量)决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及其反演云参数、雷达等综合观测资料,对2016年6月3日发生在黑龙江省绥棱县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不同尺度分析,研究降雹成因及降雹特点,并对人工防雹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高空冷涡和地面低压共同作用造成的,冷暖空气交汇、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配置及地面风速的辐合是这次过程的触发机制;冰雹云团在午后迅速发展,水平尺度迅速增长,云顶快速抬升,云高9 km的云团直径增加到90 km,形成明显的卷云砧;分析雷达回波可知,此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出现了中气旋、有界弱回波区及悬垂回波等典型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在降雹前出现了跃增,且跃增时间提前10~15 min,对于冰雹短时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作业时机应选择在单体或多单体的初始阶段就提前作业,作业成功率较大,作业部位可在有界弱回波区(BWER)及悬垂回波区域进行多站点联合作业,可取得较好的防雹效果。  相似文献   

15.
满城防雹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满城5年(1986-1990)防雹试验期间,年平均雹灾面积为633.33公顷,比防雹前10年平均减少2193.33公顷,防雹效果达77.6%。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满城防雹试验结果表明,满城5年防雹试验是有成效的。经济上投入产出比为1:17.6或1:23。  相似文献   

16.
人工防雹效果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曾  刘新元  赵宗然  冉永海 《气象》1996,22(12):31-34
满城防雹10个期间,从该县山区,平原雹灾面积的变化来看,虽然都有明显的效果、但却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自然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人工防雹作业时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含水量累积区与冰雹增长行为之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凯琳  陈宝君 《大气科学》2011,35(2):298-310
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联合三维粒子增长运行模式,对一例具有累积区的雹云进一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累积区既是雹胚和冰雹的形成区,也是二者初期的快速增长区,但并非主要的增长区;(2)源于累积区的雹胚粒子,至少要达到毫米以上才有可能最终长成中等以上大小的冰雹,而且初始粒径越大最终产生的大冰雹的尺度越大、数目越多;(3)大冰...  相似文献   

18.
播撒碘化银实施雹云催化的数值试验--个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三维冰雹云模式基础上,采用湿热泡扰动方式激发对流云,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做催化试验.结果表明,该例雹云具有含水量累积区,对累积区中心播撒碘化银能够减雹、增雨;而在此中心之下较低的高度作业,或播撒时间选取不当,则有可能增加冰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工防雹四十年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简述了人工防雹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总结和概括了40年来中国人工防雹的进展和成绩,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了比较科学,比较现代化的人工防雹发展道路;还分析了中国人工防雹中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最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中国人工防雹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