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地震学会根据学会章程第12条和1975年年度选举细则设立了学会奖章。这个奖章表彰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983年第八次奖章授予杰克·奥利弗(JackOliver)。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震学会依照学会章程的第12条和1975年年度选举的细则设立了学会奖章。这个奖章对那些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奖赏。1981年第六次奖章,授予乔治·豪斯纳教授(Professor George W.Housner)。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81年8月第71卷4期登载一则关于“第五次美国地震学会奖章的通告”。通告说:美国地震学会依照学会章程第十二条和1975年年度选举细则设立了学会奖章。这个奖章表彰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980年第五次奖章授予日本的和达清夫。现将安艺敬一的《嘉奖致词》及和达清夫本人的《获奖复信》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9年8月第69卷第4期登载一则关于“美国地震学会第四次颁发奖章的通告”。通告说:美国地震学会依照学会章程第十二条和1975年年度选举细则设立了学会奖章。这个奖章表彰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78年第四次颁发奖章,授予哈罗德·杰弗里斯爵士(Sir Harold Jeffre-ys)。现将赖朴吾(Ralph Lapwood)的《嘉奖致辞》和杰弗里斯本人的《获奖复信》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8年8月第68卷4期登载一则关于“美国地震学会奖章第三次授奖的通告”。通告说,“美国地震学会奖章是根据学会1975年年度选举的章程和附则中的第12条设立的。这个奖章表彰在地震学或地震工程学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77年第三次授奖给予英格·莱曼(Inge Lehmann)。”现将奥利弗(JackOliver)写的《嘉奖致辞》和莱曼本人的《获奖答辞》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6.
颂词[美国]菲尔森汉克斯艾伦美国地震学会第12次奖章授予华莱士博士(Dr.Robert E.Wallace),以表彰他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发挥的领导作用。他将地震学和地质学两个学科联系在一起,强调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学科这一千真万确的事实。在过去25年的工作中,鲍勃(对华莱士的爱称——译注)所从事的地震学研究的时间尺度已经从以小时为单位扩展到以世纪为单位。他已不是用千分尺和计算尺游标来确定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美国地震学会将该奖授予我,使我有幸成为该会的奖章获得者,这给了我极高的荣誉。对此我探表谢意。对于这种料想不到的礼物,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以分享的方式将他传承下去。因此,我愿将这枚学会授予给我、给我以极大鼓励的奖章献给我早先的各位恩师,我工程地震学的知识,有很多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非常荣幸能和学会的许多会员共事多年,在此对他们在我自己多学科的奋斗中所起的作用表示感谢。多年来,我从野外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对于任何一个真正从事工程地震学的人,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楚:破坏性地震的所在地是一个全方面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Adam M.Dziewonski(1936~2016)生前是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与地震学家.鉴于Dziewonski教授在固体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基础贡献,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Crafoord奖(被誉为地学界的"诺贝尔奖"),1999年美国地震学会授予他Harry Fielding Reid奖章,2002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他William Bowie奖章.Dziewonski教授的研究注重于利用地震观测资料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震源机制,他最杰出的工作包括:(1)发展了地震矩中心位置和震源机制(CMT)反演方法,建立了实时自动反演全球中大型地震震源参数的系统,以及具有搜索功能的震源参数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网站;(2)发展了被地学界广泛应用的一维地球参考结构模型PREM;(3)将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中,反演获得三维非均匀地幔的速度结构模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间断面的深度起伏特征;(4)证实地球内核的固态性,发现地球内核的各向异性和内核最深部的结构特征.Dziewonski教授是很多地震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在地震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地震学家以及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本文简要介绍了Dziewonski教授主要的科研工作、核心的学术成就及重要的学术服务贡献,并探讨了他学术研究成功的因素,希望能够对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80年10月第70卷5期刊登了美地震学会于1980年4月23日在西雅图举行年会期间会议主席安艺敬一题为《八十年代地震学展望》的发言,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5,17(4):421-42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会议在蓉召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换届以后,于9月21-24日在成都市召开了四届一次会议暨地震学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四川省地震局承办.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院士到会作了题为"发展中的数字地震学"的学...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12月 1日 ,日本地震学会自发性地一改过去作为任意团体的组织形式 ,以社团法人的新形象 ,开始了新的征程。不过 ,作为社团法人的日本地震学会 ,仍将继承过去作为民间学会时的一切权利和义务。日本最初的地震学会创建于 1880年 ,距今已 12 0年了 ,那时横滨发生了使 2人丧生的破坏性地震 ,几位当时正在日本的年轻外国学者以此为契机 ,并以他们为中心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地震学的学会。可以说 ,“地震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源于日本 ,这也是世界地震学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1892年 ,地震学会解散 ,但在经历了 192 3年关东大…  相似文献   

12.
陈运泰  吴忠良 《地震学报》2004,26(1):110-111
为纪念国际地震学会(现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ASPEI)成立100周年, 美国学术出版社于2002年和2003年出版了<国际地震学与工程地震学手册>上、下卷.  相似文献   

13.
零讯     
首次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交流中日两国地震学者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地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日两国地震学会在地震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和途径,扩大和增进两国地震学者的友好交往。这次学术讨论会研讨的内容较广,涉及到地震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地震预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物理的理论、观测和实验研究;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地震区划;地震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为了促进基础地震学研究、适应地震予报的需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与本刊编辑部商定联合出版这期专刊,刊登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于今年5月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绝大部分论文和报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将于2015年9月初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将在《国际地震动态》出版会议论文长摘要专集。学术大会征文如下。1大会主题:地震科学与社会安全2征文专题(A)断层相互作用、震源过程、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估计(地震学)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国家地局主办,共同发起和资助单位还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中外地震学家、工程地震专家、社会地震学家等出席了这次盛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2013,(11):30-31
2013年9月12-16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震学与地球深部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18.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记事报》(I.U.G.G.Chronicle)1979年1月第131期18页刊登一则报道,介绍了“强震地震学委员会”(The Commissionon Strong Motion Seismology)的情况,译载如下:强震地震学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的全体会议上。其任务是促进对地震附近记录到的资料的收集、宣传和地震学解释。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震源物理与震波传播特性。对用于工程设计的地动的估计提供可靠的根据将有助于减小地震灾害。该委员会通过其部分成员曾于1978年5月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国际强动地震仪器台阵专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震研究》2010,(3):47-47
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学会共同主办,黑龙江省地震学会承办的第七届东北三省地震科技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8月23至2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东北三省地震学会的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57篇论文作者在大会或分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其中涉及地震监测预测、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力学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地球构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986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宜昌市举行.代表和列席代表共有75人,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 学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与地壳应力场、构造动力机制、工程地质动力学和岩土力学性质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