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义娟  苏志珠 《中国沙漠》1996,16(3):300-30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现代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沙漠化过程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化加速过程的迭加结果,它是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并指出,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不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土之下的古风成砂。如果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土地生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晋西北风沙区内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生态功能的分类,提出了该区的土地生态设计分室模型;从该区土地沙漠化综合防治的角度出发,划分出四个土地利用方向和生态建设重点有所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土地生态建设的重点,沙漠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 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之下的古风成砂。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野外调查和测年资料,认为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至少在有史记载以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即27000 ̄10000aBP)就已继续存在。现代土地沙漠过程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干旱多风的气候因素起控制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沙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讨论了区域沙漠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和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末次冰期以来浑善达克沙地粒度组成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浑善达克沙地周缘及腹地质量磁化率的测定和粒度分析表明:区域上粒度变化表现为东部较西部粗,腹地较周缘粗,南部较北部粗的规律,说明粒径的大小及土壤的成壤与源区及地表环境有关,同时也说明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过程受东亚季风变化的影响;时间上,末次冰期晚期,浑善达克沙地全面扩张,主要表现为现代草场的位置都可找到古风成砂;冰后期,浑善达克沙地成壤作用较好,这个时期属于一个大的成壤期,即使在沙地的腹地也成壤;目前该地区处于成壤期,但成壤作用比冰后期差,粘土含量减少,地表粗化现象严重,表明了人类活动在沙漠化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7.
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秦作栋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5,15(3):244-251
晋西北地区是我国黄土高原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土地荒漠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晋西北地区风水动力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两类不同性质荒漠化土地组合特征,对全区荒漠化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土地荒漠化是困扰本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共和盆地在自然带上属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与干旱荒漠地带之间的高原温带内半干旱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生物气候亚带, 高寒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第四纪砂物质是我国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地区之一, 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龙羊峡库区造成巨大威胁。为此, 本文探讨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危害的基础上, 并提出土地沙漠化的初步区划、防治原则、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埒藏高原高寒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根据沙漠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类。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两大类。本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2,其中轻度、中度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2,752.9km^2和578.6km^2。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分别为916.4km^2和944.5km^2。主要分布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地段面  相似文献   

11.
景观格局在沙漠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常学礼  赵爱芬 《中国沙漠》1998,18(3):210-214
应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分析的一些方法对4种典型沙漠化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和景观中斑块的格局通过影响边界长度和组合状况,进而影响沙漠化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中,分维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和斑块格局的变化,分维数越大格局越复杂,两者关系呈正相关;修改分维数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景观中斑块之间的相邻性,两者关系也呈正相关;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分析和描述,为研究沙漠化过程和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指出了景观格局在沙漠化危害程度判定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沙区开发中果树资源的应用及良种区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隐生  曹来均 《中国沙漠》1998,18(3):263-267
在论述甘肃沙漠戈壁地区的自然概况及沙区果树发展的现状之后,提出了甘肃沙区果树区划、适宜的优良果树树种、品种和果树在沙产业开发中的技术要点,并对沙区果树资源开发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额济纳荒漠绿洲草坪引种与建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祥  魏兴琥 《中国沙漠》1998,18(4):385-389
通过额济纳荒漠绿洲草坪引种与建植试验,初步筛选出越冬保存率较高的草坪草10个品种;优选出适于本区建植的草坪混播配方:草地早熟禾80%+高羊茅10%+紫羊茅10%,其播量为12~24g/m2;草坪播种以春播为主。  相似文献   

14.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李森  王跃 《中国沙漠》1997,17(4):342-350,T001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分类体系则4级21个类型组成,其中风积地貌划分为谷底与谷坡风积地貌2个亚类。河谷风沙地貌面积1929.946km^2,可称为“雅鲁藏布江河谷沙地”。河谷区具有沙源,风动力和堆积场地等风沙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沿线风沙活动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沿线风沙活动是由塔木盆地内热能释放与冷空气入侵相互作用的结果。冷期,盆地内冷高压逆温作用较强,地面热能不足,使得风力和风沙活动强度弱;暖期,盆地内热源剧增,每当热能源饱和遇到冷空气入侵诱导,导致了强风及强风沙活动天气。可见,区内风沙活动及风成景观的塑造过程,主要是在暖干期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尚可政  孙黎辉 《中国沙漠》1998,18(3):239-243
春、夏季甘肃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次数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之间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前二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负相关最好,时间过远或过近,相关性反而较差。利用前期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可以较好地预报出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多寡。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3种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渭寿 《中国沙漠》1998,18(4):372-378
在播区水平和群落水平上,讨论了毛乌素沙地3种沙丘类型区飞播后,沙地由流动到半固定和固定状态的变化过程中,籽蒿、羊柴和花棒3个主要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各种状态下决定种群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研究表明:在沙地处于流动状态下,不论是播区水平还是群落水平上,幼苗的分布格局都是由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在半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是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固定状态下,种群的分布格局几乎全部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民勤沙区白刺果实性状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高志海  崔建国 《中国沙漠》1998,18(3):244-248
民勤沙区天然白刺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味道、果实出肉率、果汁含糖量等性状的种下变异非常丰富,且果实、果核的大小、形状等性状的株间变异较大,而株内的变异却很小,这为优良果实个体的选择奠定了一定基础。代表果实和果核大小的不同指标的发育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果形和核形的变异仍相对独立,且果形的变化对果实产量有较大影响。果实大的个体出肉率高,果形小(果实圆)的个体出肉率也高;果实越大果汁的含糖量越低,反之越高。  相似文献   

19.
赵文智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8,18(3):226-232
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沿岸八一镇至邛多江段公路沙害严重,这里沙害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的衔接。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是尽量用其它材料代替麦草做草方格沙障,二是利用菌根造林加速固沙植物生长;同时还分析了沙害治理的方法,并指出了适宜的固沙植物。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东段北麓近10ka来的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邬光剑  潘保田 《中国沙漠》1998,18(3):193-200
磁化率、碳酸钙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可用作良好的气候指标,主要是反映了降水量的变化。祁连山东段北麓哈溪剖面研究表明,9560aB.P.时本区已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是对温度而言,与气候适宜期是不同的概念,二者在时间上也不一定是同时的。本区的气候适宜期为6.8~3.6kaB.P.,气候最宜期为5.0~3.6kaB.P.,与其它记录有不同之处。在7.8~7.2kaB.P.和1.5~0.8kaB.P.间出现了“冷湿”的气候组合,这与传统的气候组合不同,但后一阶段的“冷湿”是有大量证据的。9.0~8.7kaB.P.间是全新世最干旱的时段,堆积了砂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