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被与风蚀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艳萍  黄宁 《中国沙漠》2011,30(3):665-671
 利用植被-风蚀耦合动力学研究了植被生长发育与风蚀发生、发展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考虑了植被覆盖度V和风蚀比S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以及在外力作用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风蚀的演变规律,以此建立了植被-风蚀动力学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采用试算法探索了模型中参数的取值,模拟了区域植被盖度与风蚀比发展演变过程,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际演变过程符合精度较高,进而分析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植树造林等增加植被的措施对风蚀发展的控制作用比较缓慢,是一个长期作用效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晋陕蒙接壤区土地退化及其治理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区土地退化主要有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次生盐渍化,土壤贫瘠化5种类型。根据土地综合评价计算,16个县土地退化总面积21955.25km^2,所造在怕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为此,提出了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的治理预测,其中包括治理目标,治理重点,治理措施和治理投资。  相似文献   

3.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内蒙,河北等地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详细的计量及采样分析,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本区壶穴是非冰成的风化风蚀穴,它的发展受到风,温度,降水,8湿度,生物,地貌及岩体的结构构造等多种因子的控制,其中风化,尤其是盐风化等化学风化,是其主要控制因子,而风不仅加速风化,进行风蚀,并不断把风化物搬运走,作者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荧穴的成因进行了类型划分,这些成因皆反映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本区古人类文化相当发达,壶穴正是在夏家店文化年代跨度内达到了相对稳定,气候环境,地貌过程,文化类型三者存在很好的响应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燕  王萍 《干旱区地理》2013,36(1):109-117
以民勤地区4种地表条件的3次风蚀实测数据为依据,应用WEPS风蚀子模型对风蚀量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WEPS模型预测的土壤风蚀量与实测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直接用于我国土壤风蚀预报工作。对没有植被覆盖的流沙地表,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比较接近,计算值最大为模拟值的2.2倍,最小为0.47倍;当有植被覆盖时,模型预测风蚀量偏大,最大值为实测结果的41倍,最小为6.7倍。要引入WEPS模型在我国进行土壤风蚀预报,还需对模型的各项参数和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以提高WEPS的预测精度,更好地为我国风蚀预报及沙尘治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5.
用风洞实验方法计算土壤风蚀量的时距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春来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6,16(2):200-203
通过对延津县沙质壤土原状土进行风蚀风洞模拟实验,探讨了土壤风蚀量计算中的时距问题。结果表明,前人使用“风蚀模数”概念来计算土壤风蚀量会导致较大误差,原因在于同一风蚀事件中单位时间内的风蚀量随吹蚀时间的延续而递减,在风洞实验计算风蚀量时使用“累积风蚀量”概念将会有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风蚀景观面积变化与 地表风场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遥感调查的1995-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成果进行中国风蚀景观变化过程的分类,对不同风蚀景观发展过程进行了地理分区。探讨风蚀景观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土地发生风蚀沙漠化的趋势。在中国近400个气象站点1999年每日4次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风向频率、风场强度及风能参数的计算,分析风速频率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k和幅度参数c。利用GIS方法生成覆盖中国的1km网格,对风场强度等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生成中国地表风速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1999年风速变化状况并探讨风场的变化过程。利用RWEQ风蚀预报模型中的计算方法生成了的风场强度指数。结合风场强度数据,进行风蚀区内风蚀景观变化类型分布数据的对比,指出强风场的存在促使中国西北广大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遭到破坏,并探讨了风能对土壤风力侵蚀和风蚀景观的驱动过程。同时,在分析风能与风蚀景观空间分布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降低土壤风蚀的措施。最后指出了建立风速和风向驱动下的不同景观的土壤颗粒侵蚀和堆积量模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中国北方典型风蚀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本区成为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锡林郭勒盟全区均划入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了更好地阐明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力侵蚀过程,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利用RWEQ模型定量分析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蚀时空格局,揭示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锡林郭勒盟多年平均土壤风蚀量为3.39 亿t。土壤风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为主,主要集中在植被较好,风蚀力较低,降雨量较高,雪被覆盖地表时间较长的东、中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侵蚀强度为中度以上的侵蚀区集中在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和正蓝旗的浑善达克沙地;90 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的土壤风蚀强度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主要与风场强度的减弱,植被盖度等的变化有关。土壤风蚀多发生于风蚀力较大的春季,风蚀强度较大区域的春季植被盖度与风蚀量呈显著负相关(r>0.7,p<0.01),且近20 年植被盖度提升有效降低了该区域的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影响地表137Cs总量的再分配,而且显著影响土壤137Cs剖面分布。坝上地区各类土地利用/覆盖条件下137Cs总量的再分配,显示该区总体处于风蚀环境,其中农田和撂荒地是风蚀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137Cs剖面分布则指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土壤风蚀/堆积过程的转换,蚀积过程的转换证实了风蚀重灾区退耕还林还草,特别是退耕还草,对控制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分析还认为,利用137Cs示踪方法计算土壤风蚀/堆积速率时,应格外注意样地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黑河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荒漠化的表现有: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风蚀沙化。治理荒漠化的意见;迅速解决水源,加强绿洲的巩固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国外土壤风蚀的研究历史与特点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董治宝  严平 《中国沙漠》1995,15(1):100-104
根据国外土壤风蚀的发展和研究成果,本文将土壤风蚀研究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土壤风蚀研究的萌芽阶段,以土壤风蚀现象的认识和描述为主;本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为土壤风蚀科学研究大发展阶段,实现了由定性描述到定量研究的突破;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为土壤风蚀研究理论的检验与完善阶段。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土壤风蚀研究进入了全球性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西部湿地是松辽盆地内的典型湿地,该湿地的形成受多种要素的综合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控制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第四纪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新构造运动.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按吉林省西部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将其划分为遗留型湿地、河流型湿地和风成型湿地3种地质成因湿地类型.其中,遗留型湿地是原有湖泊逐渐衰退后残留的结果,河流型湿地是在晚更新世构造活动和特殊的沉积物组合以及河流改道综合作用的结果,风成型湿地是风蚀洼地切割潜水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干旱区不同成因沉积物吹蚀速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干旱区8种不同成因沉积物吹蚀速率的风洞实验,从风蚀动力机制上讨论沙漠的物质来源及其与沙丘发育和沙漠形成的关系。对比风洞实验测定结果发现,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及其周围分布最广的8种沉积物中,吹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湖相沙 > 河流沙 > 砂页岩风化物 > 洪积物 > 冰水沙 > 花岗岩风化物 > 坡积物 > 冰碛物。吹蚀速率与沉积物组成中0.063~2 mm的易蚀性颗粒含量和分选性成显著线性正相关,与 < 0.063 mm的粉粘粒和 > 2 mm的砾石含量成显著线性负相关。根据不同沉积物吹蚀速率的差异性,可以将这8种沉积物划分为4类:(1) 湖相沙和河流沙在干燥条件下极易遭受风蚀,是最主要的沙源物质;(2) 砂页岩风化物、洪积物和冰水沙吹蚀速率较强,为次要的沙源物质;(3) 花岗岩风化物和坡积物吹蚀速率较差,仅能提供少量沙物质;(4) 冰碛物对风力有较强的抗蚀性,所能提供的沙物质数量甚微。我国沙漠的形成除了强盛的风力条件以外,内陆湖盆的干涸导致大范围湖相沙层的暴露以及流水对碎屑物质的前期分选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可能是我国沙漠一般分布在内陆湖盆周围或河流沿岸的主要物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By wind tunnel experiment, we studied the deflation rates of 8 different 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China, discussed the sources of aeolian san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dunes and formation of sand deserts from the view of dynamics of wind erosion. The average deflation rates of 8 typical 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arid regions of China can be arranged in the order of lacustrine sand > alluvial sand > weathered sandstone and shale > pluvial sediments > fluvioglacial sand > weathered granite > slope deposit > glacial sediments. The deflation rates exhibite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erodible particle (0.063–2mm) content and sorting features. In contrast, the deflation rates had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contents of silt clay (<0.063 mm) and gravel (>2 mm). According to the deflation rates, the 8 typical clastic sedi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1) lacustrine and alluvial sand, which are readily prone to wind erosion, assumed to be the main source of aeolian sand; (2) weathered sandstone and shale, pluvial sediments and fluvioglacial sand with considerable deflation rates, might be the secondary source of aeolian sand; (3) weathered granite and slope deposit having the lower deflation rates, could supply a little aeolian sand; and (4) glacial sediments with a strong anti-erodibility, could hardly offer any aeolian sand. In addition to the strong wind conditions, the exposure of extensive lacustrine sand induced by the desiccation of inland lake basin, as well as the pre-sorting of clastic sediments by flowing water should b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deserts in China. The possible reason the sand deserts in China being most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inland lake basins and along riverbanks could be better understood through sand sourc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玉门地区铁路防沙体系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润心 《中国沙漠》1997,17(4):427-431
论文分析了戈壁风沙流区铁路沙害现状,提出了玉门地区铁路防护体系建设中树种选择的依据,并筛选了二白杨、沙枣、花棒、柠条以及线叶柳等一些适合该区铁路防护林营造的树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在该地区的铁路沙害防治中,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客土造林"和乔、灌、草相结合是提高铁路防护林效益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地区的沙漠化整治和铁路防沙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沙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藏铁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沙漠冻土的高原铁路。建成以来风沙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危及铁路安全运营的一大隐患,因此,沿线的风沙防治一直备受关注。由于青藏高原风力强劲,沙物质丰富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铁路沙害呈现出分布相对集中,冻融与风力、水力复合侵蚀,不断发展并持续累积,风沙活动稳定性差等特点。沙害分为路基风蚀、道床积沙、磨蚀等类型。累计有轻度、中度、严重沙害路段440 km,主要分布在锡铁山、伏沙梁、红梁河、秀水河-北麓河、沱沱河、通天河、扎加藏布、错那湖等8个路段。目前铁路沙害防治以机械措施为主,在设置初期有一定的防沙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被积沙埋没而失效。因此,青藏铁路防沙应以生物措施(恢复植被)为主,机械措施为辅。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 The sand deserts in China are the product of long-term wind erosion from clastic sediments and remodified by wind in the arid environments (Wu, 1987; Gao et al., 1993). The origin of aeolian sand is an elementary issue in studying morpholog…  相似文献   

17.
乌吉铁路沿线沙害分析及综合治理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达至吉兰泰运盐铁路穿越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全长130km,沙害极为严重。主要危害特点:由于修建铁路及通车以来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原有植被,导致沙化,危害铁路;风沙流是危害乌吉铁路的主要形式;由于风的多向性,使风沙作不规则的往复式摆动,造成铁路积沙;风沙危害严重地段集中在35~40km,47~52km,69~83km和99~105km等区间。通过对该线沙害程度、特点及自然因子的分析,提出"以封为主","封、飞、造"、"固、阻、输(导)"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Limited research attention has focussed on turf exfoliation as a denudation process in mountain environ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urf exfoliation forms identified within particular valley zones in the Drakensberg alpine belt. Morph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data are presented for turf exfoliated sites investigated in the Mashai Valley of eastern Lesotho. It is found that a variety of processes, including needle ice ac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fluvial processes and deflation, operating synergistically, are responsible for contemporary turf exfoliation in the high Drakensberg.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strong seasonality from mild, wet summers to cold, dry winters has helped induce the annual cycle of dominat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9.
沙地适生灌木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炳辉 《中国沙漠》1998,18(4):394-398
为了提高沙区良种灌木繁殖与栽植的成活率、生长率和保存率,对山竹子、沙木蓼等灌木的育苗和栽植技术,进行了多年系统试验研究,提出适宜沙区的灌木繁殖与栽植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0.
沙地麻黄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郜永贵  张克智 《中国沙漠》1998,18(3):289-293
文章阐述了麻黄(EphedrasinicaStapf)的生物学特性、引种繁殖技术及育苗效果,认为覆膜育苗在生产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可以很好地开发麻黄的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