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选用首都圈测震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2014年小震波速比值,系统分析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中强震孕震过程的前兆信息。为了保证多台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对其计算条件进行了合理限制。计算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多次波速比低值异常,在震源区附近存在显著的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发震地点多为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2014年8月31日模拟和数字化地震资料的P波和S波震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限定,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和单震多台和达法分别获得了各台站波速比随时间变化曲线以及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重点分析了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后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单台多震和达法得到的净月台、丰满台波速比在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中期异常,2个台站均表现为震前低值中期异常,震后净月台缓慢恢复;单震多台和达法得到的松原地区波速比空间分布显示,松原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较强,2013年前郭震群发生前存在椭圆形低值异常区,震后异常区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3.
选取河北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8年1月至2018年4月产出的唐山震区范围内地震观测报告数据,利用单台和多台和达法对2012年5月河北唐山4.8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单台和达法波速比计算得出陡河台等7个台站在唐山4.8级地震前存在低值异常;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在ML≥1.0、ML≥1.5,ML≥2.0不同震级的波速比变化曲线与唐山4.8级地震对应较好,震前存在近一年的波速比低值变化。  相似文献   

4.
吉林地区波速比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吉林地区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模拟和数字化资料(共25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每个事件的平均波速比,重点分析吉林地区波速比的空间变化特征。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对收集到的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严格筛选和限定。结果表明,吉林地区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显著,南北部差异较大。伊通-舒兰断裂带北侧波速比横向不均匀性突出,高低值异常区方向与NE向扶余-肇东断裂带一致;伊通-舒兰断裂带南侧波速比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火山区,其中长白山火山区北侧波速比低而西南侧较高,可能表明长白山下方低速异常体位于火山口的西南侧。通过分析波速比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波速比高值区和高、低值过渡区为地震易发地带。  相似文献   

5.
安徽及邻区中强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及邻区地震波的震相资料,根据和达法计算波速比的原理,研发了波速比的计算程序,并对大台网和小台网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小台网资料对波速比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小。此外还分析了台网布局对计算波速比的影响,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加入远近台波速比值限制后,波速比变化范围减小,异常时间段也更为清晰,因此在在计算波速比时间进程时需要加远近台波速比限制。本文计算了安徽及周边地区7次中强地震前的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其中5次地震前存在低波速比异常,同时通过震例总结表明华东地区MS5.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3°×3°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MS4.5级左右地震选取震中附近2°×2°范围内地震计算波速比相对比较合理,与相应强度地震的孕震范围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单台多震和达法研究山西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4年10月ML≥2.0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山西地区波速比,并结合2010年3次MS≥4.5地震探讨地震前后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3次地震前远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较早,为震前6个月至1年;而近台波速比异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为震前10天至2个月不等,因此可通过远台、近台所围限的范围来缩小地震预测地点。东山台计算结果表明,发震时刻残差大小会影响波速比变化细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每个台站发震时刻的残差阈值,以确保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单台和达法计算锦屏一级电站木里地区地震波速比,结果显示:1波速比变化与库区水位升降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表明库区蓄水可能对当地波速比变化产生影响。2木里台与泸沽湖台存在的波速比整体差异反映了木里地区地下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3西侧子区的波速比值自2008年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趋势上升,分析认为这可能是2012年宁蒗5.7级地震前兆;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可能会有较长时间的波速比上升。  相似文献   

10.
王亚茹  王想  宫猛  郭蕾  刘晓丹 《中国地震》2016,32(4):747-755
用和达法计算河北及邻区地震波速比并按照不同震级不同窗口作滑动平均。通过对唐山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与中强地震对应关系的定性分析,发现M_L≥1.5地震波速比曲线与M_L≥4.0的地震对应较好,提出异常指标进行定量统计得到该区波速比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和预报效能;按照同样的思路对河北另外3个地区进行分析,发现各分区波速比异常既有共性特征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收集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唐山震区2012-2016年ML≥1.0地震,选取震源深度5-10km、波形信噪比较高的波形数据,拾取直达P波、S波震相到时,利用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分析研究区平均波速比水平分布特征与时变特征,结果表明:唐山震区上地壳平均波速比约为1.71,且水平分布呈区域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结构。研究区内3次ML≥4.0地震前,波速比曲线均呈较显著的下降-低值-回升形态,表明该区平均波速比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所得泊松比值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以花岗岩为主一致.(2)研究区内波速比和泊松比变化比较复杂,反映了区内上地壳介质性质的不同乖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粤闽赣交界区波速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对粤闽赣交界区及邻区波速比特征进行研究,获取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粤闽赣交界地区沿海一侧明显比内陆地区波速比要高;约在北纬24°,东经114°处,处走向北东方向上是波速变化比较明显的分界线,该分界线可能是由于地下两侧的岩石岩性不同造成的,或与该地区介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变异关有,也可能与此地区地震应力场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台和达法测定温州珊溪水库地区地震的平均波速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邹振轩  李金龙  俞铁宏 《地震》2006,26(4):133-137
应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06年 2月 4日至4月3日发生在温州珊溪水库地区ML≥2.0地震的平均波速比。 计算使用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 在较强地震前观察到持续的低值异常现象, 在时间分布上出现较明显的异常过程: 下降—持续异常—回升—发震, 分析表明异常变化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5.
应用和达法测定福建古田水口水库ML4.8级地震序列的波速比,其计算的相关系数较高,测得的波速比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通过分析ML4.8级主震前后的波速比发现,在前震期经历了相对稳定—低异常值—回升—加速上升—高异常值—主震发生的过程;余震期波速比高、低异常值增多,且差异有逐渐加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7.
选取福建地震台网"十五"观测系统2009—2015年记录的748个M_L≥1.0地震事件,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福建区域波速比值和泊松比值,并绘制二者空间等值线图,分析其分布特征,讨论波速比值高低与震级大小和震源深度的关系,结果发现,波速比大小与二者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多台法测定华北地区地壳的平均波速比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黎明晓  张晓东 《地震》2004,24(1):163-169
将华北地区(N37.7°~41.7°, E114°~120°)按1°×1°分成24个区, 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方法计算了21个区的波速比平均值, 并给出各自的相关系数。 结果显示, 在平面分布上波速比与岩性、 温度、 应变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中还对多台法的二套公式作了进一步研究, 阐述了它们来源的理论差异, 计算结果验证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所采用的数据量越大, 两者的计算结果吻合得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