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CepheusE中C18O(J=1-0)的速度位置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红移速度成分主要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而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除了分布在中心位置附近的核区外,还可以在向东和向西北方向的外流中找到。这说明强度分布图中的分子外流的不准直分布是由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成分的不准直分布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俞志尧 《天文学报》1998,39(4):405-411
从在CepheusE中C18O(J=1-0)的谱线频谱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成分的积分流量密度明显大于相对于红移成分的积分流量密度.从在它的强度分布图也可以发现强度分布轮廓向西北和向东延伸.为此,研究了在CepheusE中C18O(J=1-0)的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发现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中的C18O(J=1-0)的积分强度,要大于相对于红移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中的C18O(J=1-0)的积分强度,同时强度分布图中的分子外流的不准直分布是由相对于峰速度的蓝移成分的分布的不准直性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 C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相对于中心位置的B南北偏差固定的速度位置图。从本文所给出的速度位置图中,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多核结构的不同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 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 Orion A分子云中的 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成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 C18O云核分布的整体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观测发现,该分子云的13CO和 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轻的天体-Class 0类源 MMSI, 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 C18O和13CO云核方向从南到北有一个~ 1.7km/s的速度场梯度,而分子云的红、蓝移团块则分别趋于云的北部和南部.并对OMC-3区的恒星形成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根据(1)和中图1(a)和图1(b)分别对CepB和CepF进行成图处理,得到了它们的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通过对这些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到了CepheusOB3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成块的。并且这些块是没有被自引力束缚的,同时还得到了CepB和CepF的外流的动力学时标。  相似文献   

6.
俞志尧 《天文学报》1996,37(4):396-403
利用日本名古层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电远镜对CepheusA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的谱线频谱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和位置速度图,并且得最核区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1]中图1(a)和图1(b),分别对CepB和CepF进行成图处理,得到了它们的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通过对这些强度分布图和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的分析和研究,也得到了CegheusOB3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成块的,并且这些块是没有被自引力束缚的,同时还得到了CepB和CepF的外流的动力学时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A的C18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它的谱线频谱图、强度分布图、速度分段积分等高图和位置速度图,并且得到了核区的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高准许直双极分子外流中,气体速度和离中心恒星距离的“哈勃”关系,可能是分子外流物理性质中最关键的特征。高速喷流驱动弓激波的方式能够解释这种速度结构。本建立起一组喷射角可变的微分方程组。用数值方法得出分子外流的速度结构,这些结构非常类似于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紫金山天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OrionA分子云中的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龄的天体-Class0类源MMSI,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C^18O和^13CO云核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从而确定它的照亮源;偏振波长相关曲线包含了年轻星天体的星周物质的很多信息;年轻星的分子外流导致了红外反射云的形成,因此红外反射云的照亮源通常与年轻星天体成协,并是分子外流的驱动源;一些年轻星天体埋藏得很深,一般在近红外波段无法直接探测到,人们称之为深埋源,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可以找到深埋源;一般认为比较年轻的年轻星天体都是有尘埃盘的,尘埃盘的存在会导致它的偏振形态出现偏振盘,偏振盘町以用来研究尘埃盘;恒星形成区里成员星的偏振主要是由尘埃的二色性消光产生的,这样偏振方向会平行于致使尘埃排列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揭示磁场的结构.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中远红外偏振研究的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NGC1333/IRAS6-9附近的一个10.3'X10'和6.8'X8'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3CO(1-0)和C18O(1-0)的成图观测,发现了多个新的分子云核和沿SSV12-IRASS方向的13CO(1-O)双极外向流.本文给出了每个云核的观测特性和物理参数.分析了这一区域的云核分布和速度场结构.详细讨论了该区域的云核分布、双极外向流和群集的年轻天体、红外源以及HH天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在聚合形成机制下,巨分子云在刚体自转盘中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巨分子云主要由其附近的分子云组成,由于速度弥散的作用,非弹性碰撞才自引力使分子云聚合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巨分子云是小质量的,如果较差自转存在这些小质量的巨分子云便有更多的机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更大质量的巨分子云,这进一步说明,较差自转在巨分子云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研究NGC7538-IRS1致密HⅡ区H_2CO和OH脉泽辐射VLBI观测结果的基础上,指出该HⅡ区合理的模型是:HⅡ区表面为厚的尘埃层包围,尘埃层两极已被突破,并形成双极流;HⅡ区外面有一个环形转动气体-尘埃云,存在由环向HⅡ区表面的物质下落;包括环和HⅡ区在内的整个系统视向速度为-61km/s,该系统居于视向速度为-57km/s的更大分子云中。H_2CO和OH脉泽发生在HⅡ区两极附近离HⅡ区表面小于0.2R_(HⅡ)的区域内。利用上述模型,还讨论了H_2O脉泽及其他分子吸收线和发射线的发生区域。  相似文献   

15.
俞志尧  Nagah.  T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2):185-188
利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CepheusC的C^18O(J=1-0)分子辐射首次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强度分布图。从强度分布图上,我们发现C^18O(J=1-0)分子的分布呈现三个核。通过计算得到了三个核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6.
俞志尧  Nagah.  T 《天文学报》1995,36(3):337-340
本文作者用日本名古屋大学天体物理系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来研究Cepheus OB3巨分子云复合体的成块性质,得到了Ceop B和F的核的物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Cepheus OB3巨分子云复合体中的巨分子云是成块的,整个巨分子云复合体是没有被束缚的。  相似文献   

17.
对恒星形成区CepOB4的IRAS观测结果的详细分析和研究表明,与年轻星团Be59相联系的分子云物质的原始分布是高度成块的。Be59诞生于一个平均密度为100─200cm(-3)云的背向太阳一侧。强烈的电离辐射以及星风已经在其诞生地产生了一个半径大约为5pc的"水泡型(Blister)"电离氢区及与之相关的红外源。电离辐射也穿过云际介质到达与母云分离的另两个云的表面,形成了从侧面看到的电离波前及被压缩和加热的中性物质壳。在这个恒星形成区中,虽然有大量年轻恒星存在,但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已经停止。红外发射主要起源于标准尘埃粒子的热平衡发射。但在主激发星团Be59附近的HII区中25μm发射的显著增强可能与某种与电离气体相混合的新型尘埃粒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分析在聚合形成机制下,巨分子云在刚体自转盘中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巨分子云主要由其附近的分子云组成.由于速度弥散的作用,非弹性碰撞和自引力使分子云聚会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巨分子云是小质量的.如果较差自转存在,这些小质量的巨分子云便有更多的机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更大质量的巨分子云.这进一步说明,较差自转在巨分子云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Masachusets-StonyBrook的12CO的分辨率为47″的银道面巡天和IRAS的分辨率为15′的红外巡天图像资料,系统地进行了l=8°~38°,b=-1°~+1°天区内不同分子云演化阶段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将上述天区划分成30个小区,通过图像处理,得到了每个小区的CO(1-0)和波长60μm上远红外发射的空间分布,计算出相应天区的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色温度和光深分布,结合IRAS红外点源和HII区星表,把分子云从年轻到年老的演化阶段分成四大类,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与恒星形成过程的关系.文章最后对超致密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沿银经的分布,以及HII区和原恒星候选体与分子云成协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再次说明在银河系中恒星形成活动仍在不断地发生和进行.  相似文献   

20.
江治波  王敏  杨戟 《天文学报》2000,41(1):28-35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红外源IRAS05437-0001和IRAS05351+3549附近区域进行了CO(J=1-0)的分子谱线观测.发现在这两个源的方向都有很强的CO发射,CO谱线还有明显的线翼成分,这暗示两个红外源存在分子外流.同时还获得了每个源5'×5'的成图.通过对高速气体的空间分布的观测和分析,认为这两个源为分子外流源.其中IRAS05437-0001附近区域的外流结构比较复杂,可能这一区域的外流是多极的.IRAS05351+3549附近的外流结构较简单.从两个源的红外光谱分类以及外流的动力学时标得出都是年轻星(年龄~105yrs).通过对这两个外流源的参数估算,得出两个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