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目前一般将土体假设为匀质单层模型或匀质分层模型进行研究,不考虑土性参数沿纵向的不均匀分布对隧道等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某具体工程,建立均匀土体-隧道模型和纵向不均匀土体-隧道模型,计算并对比分析两种工况时结构的相对变形及受力。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计算工况下,土性参数纵向不均匀时对隧道结构变形与受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主要原因可能是隧道尺寸较小、地震动幅值较小以及场地条件较好。今后还需进行广泛的参数分析以探讨一般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新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 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或密度)不均匀分布,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三个基本方程,顾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直接将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引入基本方程, 反演计算地幔对流. 本文在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用SH12WM13地震层析成像模型数据,计算了全球地幔对流格局. 结果表明,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热动力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所确定的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显示了地幔中复杂的对流格局,特别是区域性层状对流以及多层对流环可能在地幔中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非中心T分布给出了具有高可靠度、高置信度的母体真值的下百分位点的置信下限、置信上限和置信区间,并在给定可靠度、置信度下给出了基于逆回归模型的混凝土强度的母体真值的下百分位点的置信下限、置信上限和置信区间。同时,运用区间估计方法提出了混凝土强度判定的定量化标准。工程实例表明,运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得到高可靠度、高置信度的混凝土强度的母体真值的下百分位点的置信下限、置信上限;用此方法得到的混凝土强度的合格与否的判定结果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反映了工程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三维尾波散射问题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永安  曾健 《地震学报》1995,17(1):68-71
在以前有关散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维无限介质空间中震源距不为零时的单次与多次散射模型.基于各向同性散射体在统计意义上均匀分布于三维介质空间的假设,得到了单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及多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积分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矿震活动性与矿山开采矿床体积V之间的概率关系式为:ΣE=C*V ̄B,其中C和B是表征矿山巷道和岩体状态的参数。假设震灾的量度是给定时间间隔内的地震释放能量,则可连续评估震灾。在精选的上西里西亚煤矿检验了本文所导出的这种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6,28(3):269-276
为进一步揭示地震统计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三者的关联性,在100deg;E~120deg;E和29deg;N~42deg;N范围内,寻找出21个位于不同位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场点,研究在非均匀分布与均匀分布两种模型下,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场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综合本次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会改变一个统计区所包含的地震资料,加上地震统计时段选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越大,均匀分布模型对场点危险性估计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大,也即地震统计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在一个地震统计区内,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空间分布函数的不等权分配,提高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计值. 在这些地方,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场点地震动参数(如烈度)绝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即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的影响仅对最高和次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内的场点及最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附近的场点起主要作用,而对那些处于低震级上限潜在震源中的场点,则还是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于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7.
地震波形非线性反演的经典目标是要获取地球模型,以便对初始条件和给定震源最佳拟合观测地震波形。通常利用迭代法解这个问题:每次迭代都要牵涉给定震源在某介质中解波动方程,该波动方程的解在时间上是反向的,作为源有一定的误差;于是可得到两波场在空间每一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震层析成像-地幔对流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模型的方法.假设地幔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对应的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是地幔热对流的结果,将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转化为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该方法考虑热流体动力学的3个基本方程,以及热输运方程中的非线性项,直接将上述地震层析成像转化的地幔温度不均匀分布作为内部荷载直接引入基本方程,进而反演计算地幔对流的基本格局.理论结果表明,对流格局不仅依赖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幔动力学框架和热动力参数(如Rayleigh数)以及边界条件和系统响应函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在平面有限区域内,由给定的沿所有此区域内的直线上的线积分来确定一个实函数的方法。此方法可应用于放射学和放射医疗中的三个有意义的问题:(1)在二维情况下确定可变X—射线的吸收系数,(2)确定介质中正电子辐射源不均匀分布时正电子湮灭的分布情况,(3)用介质中带电粒子的能量耗损来确定化学成分不变情况下的物质的变化密度。  相似文献   

10.
时间可预测模型和滑动可预测模型是两个典型的地震可预测模型,它们均假定了不变的地震应力积累速率作为一种改进,假设地震应力积累速率是个随机变量,在不同的孕震时期具有不同的地震应力积累速率假设地震应力积累上限是不变的,就引出了“随机地震应力积累速率的极大应力水平模型”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例,运用改进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道李、康定、乾宁在30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分别是:0.67-0.85,0.45-0.50,0.23-0.26.  相似文献   

11.
李明明 《地球》2011,(9):42-44
在国际互动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今日,海啸已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灾难,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全人类浩劫。  相似文献   

12.
这篇短文的作者瓦西里·马尔萨是罗马尼亚“地球物理与地震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本文提出了一个从某一深度范围分析前兆微震活动异常的经验.原文载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2月号,译载于此供参阅.  相似文献   

13.
由观测复发间隔得到的经验地震概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定断层段在前面一次破裂后某一特定时间T发生破裂的概率P,可由观测到的该断层段上复发间隔的样本作经验性的评估。假设的全部条件是特定时间段内破裂的概率与该断层段上所有破裂轮回的概率相同。假定观测到的n个复发间隔中有m个与前面一次地震后段T内发生破裂的轮回相应。新的一次轮回中破裂也落在最近一次地震后时间段T内的概率密度由β分布P(p│m,n)={(n+1)!/[m!(n-m)!]}p^m(1-p)^n  相似文献   

14.
断层面上某一点的滑动时间函数需要用三个参数来表达:断层的平均位错量、上升时间和破裂传播的时间延迟。本文基于有限断层模型,根据断层面上每个子源的位错量时、空不均匀分布特征,采用Brune模型系统确定了相应滑动时间函数的三个参数,构建了位错量呈时、空不均匀分布的有限断层滑动模型。该方法可以表现破裂面上断层位错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特征,既能够表现震源的复杂性同时又能够简化震源模型的构建过程,为考虑断层附近的强地震动数值模拟计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断层走滑不均匀性对地面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塞积群理论导出了走滑断层两端点固定时位移场随位置的不均匀分布解析表示关系,分析和讨论了断层上不同位置的位移场分布特征, 采用新导出的断层滑动不均匀分布公式对地面的水平位移场和垂直位移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传统的Okada 位错模型在理论和计算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和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断层滑动不均匀分布公式是Okada位错模型在一定条件下理论上的扩展,而Okada位错模型是走滑不均匀公式的零阶近似;断层滑动不均匀分布公式与Okada 位错模型计算的地面位移场在走滑方向、垂直于断层走向和垂直于地面方向的近场变形差异最大在50%至65%之间,而最小差异在1%以内.  相似文献   

16.
能量的传播是弹性波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此,本文从最基本的平面谐波入手,研究边界离散对波动能量传播误差的影响,推导了平面谐波及稳态和瞬态波场在具有不均匀离散网格的整个边界上的离散误差与局部离散误差的关系,并估计了误差上限。通过计算分析可以看出,二次边界单元明显地优于线性边界单元,二维与三维情形的边界离散误差上限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认为场地震动力持时主要决定于近场地震影响,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越大,场地地震动持时越大,潜在震源区其它地震活动性参数(年发生率、起算震级、b值)减小或设防水准降低,场地地震动持时增加,且地震动持时增加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尺度深凹地形的特点,建立了一个高分辨的、非静力的二维边界层模式,采用能量(E-ε)闭合方案,考虑了太阳短波辐射及其在地表面的不均匀分布,地-气系统的长波辐射、潜热和感热输送,以及地表面与土壤层的热传导物理过程。利用该模式。模拟了某深凹露天矿实际地形上的大气边界层流场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4,17(2):130-135
本文提出软流圈岩浆潮的假设来解释作者所发现的全球主要地震区的大地震都存在18.6年的地震轮回。文中阐述了岩浆潮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认为18.6年分量是岩浆潮的主要分量,并用全球火山活动的18.6年准周期性和各主要地震区地震期的中心时间呈规则分布来支持岩浆潮假设。周期性地震轮回是一类混沌现象。地震轮回可以认为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对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响应或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超阈值分布模型,对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给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的广义帕累托分布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广义帕累托分布较好地拟合了各边界带强震数据,形状参数估计均为负值,说明对应震级应有上限,因此广义帕累托分布为潜在震级上限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刻画。在此基础上,估计了震级上限,并给出了分布0.99997高分位数估计,通过与历史最大震级比较发现,高分位数估计相对稳健。在地震发生过程为泊松过程假设下,推导了广义帕累托分布与广义极值分布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种利用强震数据推断最大震级分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