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客生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尝 《地理科学》2004,24(4):385-39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客运输迅速发展,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利用空间运输联系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于旅客生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的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以及各地区的旅客生成密度大幅度增长.同时,省级区域旅客生成密度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省级区域旅客生成密度的相对差距20世纪80年代上升、90年代有所下降;高客运密度区从相对均衡分布变为向南方区域倾斜.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经济增长、人口流动和交通网发展.  相似文献   

2.
空间运输联系的分布与交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张文尝  唐秀芳 《地理学报》1994,49(6):490-499
空间运输联系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旅客和货物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客货运输的地域分布特征、地域间交流联系生成的内在机制、基本类型和增长演变的趋势,划分出客运联系“单中心”、“多中心”,货运联系“互补性交流”、“竞争性交流”、“递接性交流等类型,并提出了非均衡系数、集中度、首位联系量等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安徽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城市货运量变动情况的分析,运用地域非均衡系数、位势商及地理联系率指标,总结得出近十五年来安徽省货流运输联系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趋势。自1990年以来,安徽省货流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货运强度和货物生成密度持续下降,地区间运输联系逐步加强。在时间序列上,货运量分布表现出均衡化趋势,地域分布非均衡系数不断减小,同时,货运量分布区域位势高低悬殊,而且各城市的波动比较明显。在空间演化方面,货运量分布与生产地分离的趋势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4.
内地-香港间客运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发生,必将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而旅客往来将是这种联系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由于京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设,香港与内地联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备。本文对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城市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发展迅速,年旅客交流量自1980年的84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000万人以上,平均年递增率达15%左右,经贸发展是彼此间客运联系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属于单因素刺激下的增长类型;增长类型已由80年代的高速增长型转变为90年代中后期的低速增长型;地域联系的“向心性”特征明显,属于近距离空间运输联系类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主要客源地;铁路是彼此间客运联系的运输方式,承担34的旅客交流份额,其它运输方式所占份额表现出上升趋势;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具有一定的客源潜力,彼此间开行铁路旅客列车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1895-2016年全球海运网络中的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列辉  林羽珊  CesarDUCRUET 《地理学报》2018,73(12):2282-2296
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海上运输是两岸间货物往来的最主要方式。受国际政治和贸易模式的影响,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变化剧烈。利用劳合社(Lloyd's)1895-2016年两岸港口间航线的O-D数据,从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研究海峡两岸港口运输联系的变化。主要结论为:① 近代开埠至割让给日本之前,台湾地区与大陆的海运联系紧密,厦门港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中转港;日据之后,台湾地区成为日本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地,台湾地区—日本—中国大陆形成三角运输联系;两岸对峙后,两岸港口运输联系切断,台湾地区—美国—日本形成三角贸易网络;1979年后,香港港成为两岸运输联系的最重要中转港,两岸直航后,台湾地区与大陆间的港口运输联系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② 台湾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但由于是海岛,陆向腹地狭小,因此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把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作为自身的海向腹地,以形成紧密的海上运输联系是台湾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改善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分享中国大陆发展的机遇、推动海峡两岸的港口运输联系是台湾地区的“天时”与“人和”。  相似文献   

8.
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金凤君 《地理学报》1991,46(1):16-25
本文从实证分析入手,探讨了影响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因素和各种运输方式在空间运输联系中的作用;系统分析了省级区域以实物交流形成的外在依存关系和彼此间关联关系、大区向货运联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首位联系的概念并用其分析了省级区域运输联系的空间组合特征,验证了传统经济协作区的存在基础和内外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9.
联邦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输体系发展方向的确定。战前运输联系是柏林和萨克森、鲁尔产煤区间东西向的联系为主,现在则着重加强南北地区间的运输联系。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影响着铁路和公路建设。从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遂成为全国空间远景规划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5年-2003年17个地市的客、货运量资料,采用差异指数、非均衡指数、交通拉动系数等分析技术,对安徽省空间运输联系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安徽省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客、货运增长较快;客运向合肥为中心的相邻地市集中分布,货运则呈向高速沿线地区分布的格局,但总体趋于均衡分布态势。空间运输联系与经济发展关系尚不显著,合巢芜宣经济带客、货运增长均超过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心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中国地级中心城市间的公路长途客运联系数据,运用GIS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公路客运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分布格局进行清晰的空间解构。研究显示:公路客运联系强弱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性;中国人口经济密集分布的东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公路客运联系密切,呈现区域性集聚的分布格局;最为密集的区域为长三角、珠三角两地,而京津冀、山东省、河南省和成渝地区的集聚程度也相对突出。总体上,中国公路客运联系以各省份的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为联系中心,以区内其他城市为联系对象,在中短途客运距离内形成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空间集聚。研究表明: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的适宜空间距离应在500 km以内,最佳客运距离为100~300 km左右;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在200 km内是随着距离增大而增加,之后则呈现二次曲线型的距离衰减趋势;细分各距离区段内的公路客运联系可以清晰识别城市群内、省域内、省际间及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交通联系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选取河南省公路客运为研究对象,通过河南省长途汽车客运班线调查的O-D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平台上通过VBA编程,运用最大输出量等指标,自动产生河南省空间运输联系网络图,以确定河南省公路客运联系模式。研究表明,郑州市作为省会极化效应明显,辐射范围波及全省;河南省公路客流的距离衰减规律明显,短途流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3.
省级地域公路货运的空间联系探讨——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方法和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以辽宁省及其所属的14 个地 级市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了辽宁省公路货运的生成、演变、分布、交流特征。轴心-附属式的 “轴-辐”空间模式已成为省级地域的公路货运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 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双 核"特征, 本文将辽宁省的公路货运网络划分成沈大和辽西两个系统。最后得出结论: 辽宁省的工 业化和运输联系的发展进入中后期阶段, 货物运输量的地域集中指数较高。省级地域的公路货运 空间联系存在以下特征: 存在一个或数个中心城市, 货运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由城市本身性质决 定, 距离衰减规律不明显, 沿海港口对内部空间运输联系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王兆峰 《地理研究》2012,31(7):1328-1338
区域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规律及差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空间演化的协同关系和动力机制,并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重心模型,从入境旅游流和航空运输网络的客流关联度、空间结构、网络结点连接强度等层面,对1999~2009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的协同演化规律及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客流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互动效应明显,但入境旅游流对航空客流的促进作用更强;(2)入境旅游流和航空客流的空间结构变动特征和趋势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3)入境旅游流和航空运输网络中的结点连接强度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其耦合程度受到了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4)西南6省区中仅有西藏的入境旅游流流量与航空客流量相关关系不显著,而其他5省区则较显著,但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在区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理论框架下,以流域或流域的部分区域为研究区开展交通运输组织及其发展规律研究。论文从交通网络、运输联系及区域效应3个方面梳理了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进展。 ① 交通网络相关研究围绕综合交通发展水平与格局、网络连接特征与可达性、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与供应链等展开,多式联运正成为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新热点;② 运输联系主要研究客货运输联系规律和交通流,流域物流地理的研究重点正从物流产业布局与企业选址向物流网络与空间组织、物流供应链转移;③ 区域效应偏重于经济增长效应,资源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流域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与流域发展需求,流域交通运输地理学未来应重视流域港口体系与水运发展,关注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输组织以及多式联运,探究不同层级流域交通运输间的关联性,同时应加强流域交通运输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科学》2003,23(5):519-525
利用定量模型分析的方法,从经济转型期航空运输发展的驱动力、地域非均衡性、民航客运网络演化三方面对1980~1998年中国航空运输体系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空运输网络以及服务的地域范围得到了显著改善,平均每个机场服务的空间半径缩短了27%,旅客的平均旅行距离下降了17%;由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体系的空间重心向东南偏移;层次分明的航空客运网络结构逐步形成;通过对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发展间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则航空运量增长1.72%。航空运输的发展将在中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交通运输在经济时空推移和结构演变中的宏观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荣朝和 《地理学报》1995,50(5):394-401
交能运输一向是重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但它在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具有一定阶段性,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强化到逐渐弱化的过程。本文从时间、空间和结构几个角度分析了这种作用的变化。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中总体上还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所以必要加快我国运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