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异常残酷,作为气象学者的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以德国国防军后备役上尉军官的身份被征入伍,在向比利时进军的途中不幸两次负伤.这是魏格纳的万幸,也是全人类的万幸,如果子弹再正一点儿,人类就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而也就失去了一种学说,一种思想,或者这种学说和思想还要延误很多年才可能被人类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位伟大科学家。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1930年在格陵兰大陆冰盖的科学考察中,为了营救战友,被严寒过早地夺去了生命,享年50周岁。 在他生命的50年中,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在他去世后,带来了地球科学一场深刻的革命,即新地球观的诞生——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在海德尔堡和因斯布鲁克度过了他的大学时代,主修天文学,但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致力于地质学和气象  相似文献   

3.
近期,德国马尔堡大学博士贾树新刊登文章说,在德国,如果纳税人在上一年中对低于最低收入的父母进行了经济援助(也就是赡养费),那么这一部分花费将在个人总收入中扣除。也就是说,这部分花费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相似文献   

4.
《河南国土资源》2005,(B07):34-34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历史时期,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这是人类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永远不可恢复,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原因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5.
113年前的春天,30岁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办公室挂着的世界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大西洋两岸,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高度吻合,此后终其一生,魏格纳都在为探寻大陆之间奇妙的"血缘关系"而探索求证,直至50岁时为寻找格陵兰岛漂移证据而罹难身亡,他所开创的"大陆漂移说"被认为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  相似文献   

6.
镶嵌构造波浪运动学说又称波浪状镶嵌构造说,简称“波浪镶嵌说”。它是由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张伯声教授创立的关于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种假说。这一学说的思想萌芽于1959年。在《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第2期)一文中,张伯声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平式运动”的观念。他通过对陕西及其邻区地质构造发展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和华南两大地壳块体在地史时期的演化就像天平的两个盘子一样,在不同地史阶段进行着此起彼伏的运动。也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2007,(3):1
人类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乏理想追求,也不乏思想和技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治国理念。从中国古代安居乐业与民生思想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从西方的  相似文献   

8.
滑坡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重大的损失,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针对滑坡灾害的各项研究正在不断地开展、深入;对目前滑坡监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地质遗迹是人为认识地质现象、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是人们恢复地质历史的主要参数.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破坏了就永远不可恢复,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和形成原因的实际资料.地质遗迹是一种资源,保护下来既可以供人们研究,也可以通过适度开发成为供人们参观、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一位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的专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前,他被强征入伍,不幸负伤,秋天的时候他回到后方养伤。窗外黄叶纷纷,德意志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澄澈。不管从东方还是西方的观点看,魏氏生长了一双小眼睛,但目光深邃,具有一种穿透力。室内别无陈设,墙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队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勘单位以及队伍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中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对这一现实,如何开拓创新,开展和加强地勘单位政治思想工作。将是组织和政工部门所面临的一项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思想与诗歌的一个根本特征。整个盛唐诗歌在客观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精神在盛唐诗歌中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自然与人在生命上的一致;自然与人在情感精神上的融合;自然与人可分,万物是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资源概况正如德国科学家杜拔亚·雷蒙·艾米尔所说:“生命乃是朝气蓬勃的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水产、水运的命脉所在,同时也是风景旅游的宝贵自然资源。广义的水资源除包括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水量资源(狭义水资源)外,还包括可提供动力和电力的水能资源以及可供航运旅游和养殖之用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源和水体)资源。中国是水资源大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根,失去了工作生产的对象,就无所谓再叫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也参与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但由于受国家法律、政策、计划的制约,二者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问题上,一次性征用补偿的机制更加突出。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腐败呈现;另一方面,对土地一次性征用补偿(即一次性买断农民的土地)的方法。使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解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农村土地实行租赁化管理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我和书     
<正>我是一个木讷的人,爱好不广、交友不多,闲暇时常爱看书。我读书,什么样的书都看,纯粹图个自己喜欢。小时候,由于生活在农村,所能接触到的书,除了课本外,其他书极其有限。印象深刻的是,也不知哪个小伙伴从自家旮旯里扒拉出来的首尾不全、破烂不堪的连环画,我们都惜如珍宝,互相传看。那时候,如果能看到一本或一套完整的书,能让我们看完整个故事,那就万幸了。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不断开发、利用土地的历史。土地利用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起点,是其它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人们一方面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农林牧业生产获取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则把土地作为基地和空间活动场所,来满足自身生产、居住、交通、娱乐等的需要。土地利用同其它事物一样,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湿地作为地表覆盖类型的一种,对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之一。为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湿地知识及分类间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湿地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利用GlobeLand30数据、生态地理分区数据,围绕湿地类型、特征分布等要素分析湿地领域知识,提取知识间的语义关系,通过本体建模形成湿地知识图谱的概念框架;其次,融合百度百科数据等进行湿地实体的提取、属性信息抽取,丰富湿地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最后,使用图数据库Neo4j存储实体关系和实体属性,实现了湿地知识图谱构建。本文构建的知识图谱扩充了湿地实体的概念描述信息,探索了顾及时空特征的湿地知识表示方法,为地表覆盖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提供了一个应用范例。  相似文献   

18.
影视艺术欣赏是人类在精神上对美的需求且与其对应的、按美的法则建造的“第二自然”,具有审美属性;是一种审美创造与审美关系。从悲剧、悲剧感,喜剧和喜剧感及其审美价值等方面均可印证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世人心目中,玉器和中国的关系就像陶瓷、茶与中国的关系样密切:在历史长河中,它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人类文化的块瑰宝。  相似文献   

20.
石林,天造的神物,大自然的传奇,地质学的宝库,云南红上地的标志。 走进石林,面对石林的雄奇壮阔,千岩竞秀般的绵延百里;澄湖罗列,瀑布飞流,杂树生花。芳草萋萋,目不暇接的是美,从心灵深处流出的还是美。石林是美的天地,美的所在。这是从古到今每个游过石林的人都曾有过的感受。感受美是人类生而俱来的一种心理功能,但从石林中去感受科学,感受自然的奇妙、耐心和力量只是近代的事。今天,石林已不仅仅是审美对象,给人提供美的享受;它的巨大的科学价值在于向人类坦开了地球沧桑的秘密,而且这种秘密是以艺术性的立体和空间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