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泥石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泥石流是一种复杂的山地灾害现象,研究难度大,研究历史又短,故泥石流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还需有个发展过程.泥石流学是一门正在趋向完善的新兴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2.
横断山区泥石流空间格局和激发雨量分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胡凯衡  魏丽  刘双  李秀珍 《地理学报》2019,74(11):2303-2313
地形、降雨等环境因子决定了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理解泥石流与这些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减灾工作。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降水、气候、地貌、地质、土地覆盖、土壤厚度、高差势能以及湿度指数等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灰度关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降水特征与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湿度指数是决定泥石流沟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子,其次是高差势能和土壤厚度,多年平均分布的降水特征对泥石流沟分布的影响较小。泥石流灾害事件与降水特征的时间关联具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泥石流发生地的激发雨量、湿度指数、高差及土壤厚度的统计分布在不同地貌、地质和气候单元中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泥石流预警不仅需要考虑雨量等激发因子,还必须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区域泥石流灾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方法在泥石流沟评价方案重要性赋值时只考虑两种极端情况的限制问题,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13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对象,将可拓集合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实际评价问题中,为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综合评价和排序以及区域泥石流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表明:(1)通过本方法研究得到13条泥石流沟中处于中度危险的有1条,其余12条处于轻度危险,与其他研究成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方法在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综合评价和排序方面的理论是合理的。(2)本方法同时考虑了以往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使用模糊AHP方法不考虑判断矩阵一致性方面的缺欠,将求解符合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权重向量的方法有机地融合到EAHP方法中,使决策结果更贴近客观实际。(3)研究进一步指出,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判断指标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虽然指标选择困难较大,但对于同一区域而言,某些指标对于各泥石流沟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降水、下垫面、区域地质等因素),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避免过多的指标参与到评价模式之中,使评价过程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GIS技术在暴雨泥石流减灾预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GIS这一新技术手段于暴雨泥石流区域减灾预报研究是一种尝试.通过该项研究,建立了为孙水河流域泥石流减灾预报提供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的地形及各类专题要素的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数据库、图形库、模型库为一体,具有空间数据采集、属性处理、灾例检索、灾损预估、灾情分析与区域预测和减灾决策支持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泥石流易发性研究中,科学确定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及其贡献率既是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区域泥石流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重灾区,引入随机森林算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集合多元因子指标体系,建立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内泥石流关键影响因子及贡献率,并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初选了63项评价指标,以模型AUC值变化为基础,筛选出35项指标构成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区域内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流域高差、流域平均坡度、流域内滑坡面积、平均降雨天数是区域内泥石流易发性主控因子,另外,沟长比降、大于10°积温、年均温、人口密度、村落个数、低覆盖度土地利用方式等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占比达到了22.94%,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泥石流易发性较高的小流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形急变带,同时也与地震带、断裂带、干旱河谷区域密切相关。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平均AUC值达0.84,模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说明随机森林算法非常适用于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小流域为单元的方法对区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有效果良好,可为区域尺度灾害易发性及风险评估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密云水库周边山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度主要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它与孕灾环境的各项因子密切相关。这些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流域水文、构造等内部条件因子以及地震、降雨等外部触发因子。为突出反映滑坡及泥石流主导因子的作用,本文参考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因子选择,重点选取对该地区滑坡及泥石流发生区域分析评价起一定主导作用的、便于研究区域数据资料与空间资料匹配、关系密切的几个指标,包括地形地貌要素(坡度、坡向、坡形、相对高差、地貌类型)、环境要素(植被指数、河网密度、洪水淹没范围)、构造要素(距断层的距离、断层密度、地质岩性),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确定每种要素及因子的权重,借助因子加权叠加办法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空间分布,用于表示其可能发生的统计意义上的可能性(概率),该研究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是我国川藏区域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极大地威胁着区域内的民房建筑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有效控制区域内的泥石流灾变隐患,进一步提高灾害防治以及隐患排查能力,本文以青藏高原丹巴县为研究对象,分析确定该区域内泥石流的灾变诱因,并有针对性地建立灾变风险评估相关指标参数,以期为丹巴县提高泥石流防范意识、降低灾害发生概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流域集水区面积限值与一级水系数目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凯衡  李泳  韦方强 《地理科学》2005,25(4):473-477
文章利用ArcInfo的水文分析功能,从不同区域的三条典型泥石流沟的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出不同限值下的水系,然后研究了不同集水区面积下限导致的流域水系细节层次的变化,发现一级水系的数目和集水区面积下限成近似于反比的关系,而反比关系的比例系数只与流域面积有关。这种关系反映了泥石流流域的水系在空间尺度变换下的某种自相似性,也说明了泥石流流域在相当宽的空间尺度范围内一级子流域的物质活动能力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焦方谦  赵新生  陈川 《干旱区地理》2013,36(6):1111-1124
利用空间统计方法进行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的本质是度量影响因子(地形、地貌、岩性等)和响应因子(泥石流)之间的空间关系,最后给出所有影响因子综合作用结果,得到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岩性、降雨量与水系距离7个因素作为泥石流影响因子,采用证据权模型,对研究区内泥石流进行灾害易发性评价,使用自然间断法将研究区内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得到研究区泥石流易发后概率图,获得了较高的置信度,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其它灾害易发性评价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云南怒江流域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唐川 《地理研究》2005,24(2):178-185
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是通过评估诱发泥石流发生的因子,应用空间技术,进行泥石流发生的敏感性分析。本文探讨了GIS技术与敏感性分析的条件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泥石流敏感性空间分析,并且阐述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泥石流敏感性制图中特有的优越性。研究区选择在遭受泥石流危害严重的云南怒江流域。用于泥石流敏感性分析评价的主要敏感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暴雨、河网密度、土地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人类活动。在对这些因子进行了敏感性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应用GIS的分析工具对敏感因子集成评价而产生了云南怒江流域泥石流敏感性评价图。泥石流敏感性评价图可以帮助规划者或工程师在土地发展规划中选择最佳建设场所,以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和旅游接待人数作为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的测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其中,郑州、开封、濮阳、三门峡、信阳5城市存在正向错位现象,而其他13个城市表现出负向错位现象。根据旅游空间错位程度,可将18个地市分为高错位区域、中错位区域、低错位区域3种类型,并针对错位程度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的改进可拓方法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熵值法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涉及到的10项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可拓方法——最大贴近度法,所建立的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可拓评价模型,可以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多因素限制问题。通过云南34条典型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的实例分析,将得到的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结果评价情况相符程度为79.4%,偏差程度为20.6%。经过进一步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判定区域多条泥石流危险性排序方面结果的相关程度为0.896,研究结果与泥石流沟实际的危险性更加贴近。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不仅原理简单、计算简便,而且评价结果也是客观合理的,研究成果为区域(流域)泥石流沟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和排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的同震次生灾害以滑坡、崩塌居多,泥石流相对较少。但地震导致滑坡、崩塌为震后泥石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来源,使得地震灾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多次暴发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以北川地震重灾区的苏宝河和魏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遥感图像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等方法,概括总结出受地震强烈影响区域的泥石流具有成因多样、时间同步、颗粒粗大、多灾种复合、空间近似对称和小沟大灾等特征。并提出了"面上监控为主、点上工程为主、分类防治和开展风险评估"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周爱红  宁志杰 《地理科学》2020,40(8):1385-1393
基于云南地区、黄河积石峡水库区、四川省的北川县和都江堰龙池地区等地的泥石流数据,以具有代表性的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 GRA)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泥石流评价模型为例,探讨了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在参数选取、样本数据的不均衡、泛化能力和泥石流系统的空间变异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寻优算法能够提高模型参数选取的效率和预测精度;样本扩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处理样本数据不均衡问题;泛化能力为模型固有属性,难以通过样本扩充得到提升;空间变异性通过控制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而影响模型的精度。研究过程为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所得结论将为今后各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以及颗粒与沟床、沟岸的碰撞、摩擦作用扰动空气产生声波。作为泥石流声波法预警的重要媒介,泥石流声波的特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开展室内水槽实验,以泥石流容重(性质)和流量(规模)为变量,分析研究了实验变量对泥石流声波时  相似文献   

16.
快速、精确地识别地震后滑坡、泥石流沟的空间分布与覆盖范围,对于认识滑坡、泥石流灾害机理和震后灾区治理至关重要。目前提取滑坡、泥石流沟分布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光谱信息与纹理信息,人为因素影响大,训练过程繁琐。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半方差函数(semi-variance)模型与高空间分辨率影像实现少光谱信息、无训练样本条件下自动提取滑坡、泥石流沟的方法。以汶川重灾区四川省平武县洪溪河流域为例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滑坡以裸土、岩石出露为主,且具有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形信息的情况下,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识别典型滑坡与泥石流沟,并能勾画其边界范围;研究区内48.21%的滑坡与泥石流沟覆盖面积得以正确识别,特大型滑坡与大型滑坡识别数量比例分别为100%与80%,泥石流沟识别数量比例为70%。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发生的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这些地质灾害体空间分布的勘查和研究十分重要。在滑坡勘查区,通过地质雷达探测,较准确推断出滑坡岩土体结构和滑动面位置;在泥石流勘查区,对于泥石流沟谷堆积物及其附近两侧山体的松散覆盖层,可以有效进行地层划分和深度解译,为判断泥石流的规模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岩溶塌陷区,利用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较准确推断出隐伏土洞的空间分布形态,为岩溶塌陷的监测和防治提供较可靠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在山区引发大量崩塌、滑坡,形成大量的固体松散碎屑物质堆积在沟谷内(CLCAR,崩滑碎屑区),使得地震山区泥石流活动性增强。以岷江上游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映秀镇的15条泥石流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技术对CLCAR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建立CLCAR与流域高程、主沟侧距和沟口纵距的分布函数T(x)、M(x)和G(x),对CLCAR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计算其积分(DT、DM和DG)作为CLCAR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参数。结果表明,函数T(x)、M(x)和G(x)能够较全面描述CLCAR的空间分布特征,DT、DM和DG能够作为CLCAR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参数。泥石流沟谷内CLCAR的空间分布对泥石流的形成及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灾区泥石流研究时有必要考虑泥石流沟内CLCAR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一定地域的文化空间载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经济、艺术等价值。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地理数学方法:最临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对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区域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滇东南、滇西北,在市域上主要分布在大理和红河;从空间类型上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布呈集聚型且出现区域集中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的保山、滇西北的大理、滇东南的红河3个高密度集聚区。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视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立足区域“时空统一体”“人地关系”“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以“空间幅”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多尺度的地理特征,结合“时间轴”划定地理现象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发展的重大事件的时空关联特征解析“事件链”形成机制及其对“人地关系”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