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被生产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定量的评估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一带一路”生态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新疆为研究区,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2001—2016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和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从2001—2016年,植被NPP有明显变化趋势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34.02%,其中30.58%的面积呈现恢复趋势,3.44%的面积呈现退化趋势,NPP平均每年增加634 Gg C·a-1(Gg=109 g)。(2) 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恢复的面积占植被NPP变化总面积的42.03%和30.58%;在上述两个区域,NPP平均每年增加量分别为319 Gg C·a-1和59 Gg C·a-1。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退化的面积占NPP变化总面积的57.63%和19.45%;其中,在上述两个退化区域,NPP平均每年分别减少68 Gg C·a-1和7 Gg C·a-1。(3) 不同植被类型中,人类活动对农作物、荒漠、草地、高山植被的恢复作用大于退化作用,对森林、灌丛、沼泽的退化作用大于恢复作用;气候变化对沼泽的退化作用大于恢复作用,对其他6种植被类型的恢复作用大于退化作用。总体上,人类活动是影响新疆植被恢复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山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科学》1998,18(5):486-492
冲积物是第四纪孢粉分析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冲积物孢粉研究表明,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冀北山地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白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较早;对潮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较晚。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上陆地面积的2/3,约76亿公顷。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农牧业开始发展,毁林种田、毁林放牧,加上自然界的地震,闪电等灾害的频繁,副十七世纪中期,世界森林面积减少到55亿公顷,进入20世纪后,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光学遥感指标相比,微波遥感指标—植被光学厚度(VOD)具有对云和大气敏感性低和不易饱和的优势,可用于监测植被总含水量和生物量的变化。本文基于不同频率的VOD数据集(VODCA C-VOD、X-VOD、Ku-VOD和AMSRU X-VOD),利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8年中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植被类型VOD的时空动态变化,并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VOD呈极显著增加趋势,AMSRU X-VOD增加速率最快(0.062/10a),尤其是华东地区,而VODCA CVOD增加速率最低(0.013/10a),其中西南地区增速最高;不同植被类型中,草丛的增速最快,其次为针叶林和灌丛。(2)降水和辐射的增加促进了华北和西北地区VOD的增加,气温的贡献主要分布在华南和沿海地区,辐射对表征植被冠层的Ku-VOD和X-VOD的贡献较高。(3)不同数据集均表明人类活动是植被VOD增加的主要因素,VODCA C-VOD、Ku-VOD、X-VOD和AMSRU X-VOD的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171%、48%、43%和30%,在...  相似文献   

7.
末次盛冰期时,太行山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低于10%或更少;17000-10000aB.P.是一快速增温时期,森林覆盖率已比现在高,达20%-30%;10000-8000aB.P.的早全新世,森林植被进一步扩展,达20%-40%,太行山北段高于南段;8000-5000aB.P.是太行山森林覆盖度最好的时期,约50%或更多,但太行山南段的森林已开始遭到人类活动有选择的破坏;5000-2500aB.P.植被略有减少;2500aB.P.至今,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凉干的作用下,太行山区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49年之前,森林覆盖率降至5%以下,解放后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虽有所恢复,也仅11.6%。植树造林仍是太行山区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植被过渡带生态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吴正方 《地理科学》2002,22(2):219-225
温度和水分是决定植被分布重要的能量和物质基础,其长时间尺工的变化和短时间尺度的波动是植被过渡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原因。从生态气候保证率出发,以桑斯威特(C.W.Thonthwaite)温度效率指数(PE)的90%保证率为过渡带上边界和10%保证率为过渡带下边界,定量地划分了东北地区向南北因温度差异形成的森林植被过渡带;以湿润指数(Im)和80%保证率为过渡带上边界和20%保证率为过渡带下边界,定量地划分了由东向西因水分差异产生的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间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9.
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影响的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评价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植被退化,对有效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绝大多研究主要分析气候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双重影响少有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一双重影响对植被变化的贡献程度的主要研究方法——定性-半定量法、回归分析法、残差趋势法、基于净第一生产力的评价方法。综述分析了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的主要结论,总结目前各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加强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驱动因素的分解研究,加强模型评价和不确定性量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最早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省份之一。厘清退耕还林工程时期的甘肃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时间地区双向固定效应的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辅以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对2000—2020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植被NDVI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004。全省81.43%的地区植被呈显著改善趋势,1.08%地区呈显著退化,其余地区无显著变化。(2)甘肃省植被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大于气温;气温对植被NDVI起抑制作用,而降水对植被NDVI起非线性促进作用。(3)人类活动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东黄土高原,贡献度为15.4%~48.6%;使植被NDVI下降的区域位于甘南、河西走廊及马鬃山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2013,33(4):1225-1234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辽河流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研究流域的土地开发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探讨区域土地退化根源、寻求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必由之路。本文考察了1902~1990年间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的时空过程,并指出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的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成了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濒临绝迹、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文献、古地图和现代遥感数据,引入历史学古代城镇形态复原方法,复原(提取)明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13座城镇7个时间断面(1461年、1820年、1930年、1970年、1980年、2000年和2010年)下的城镇边界,采用扩张速率、扩张效率、首位度指数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近六百年来区域城镇空间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演变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研究时段内,区内城镇用地总规模由205.98 km2增加到6442.19 km2,扩大了31.27倍;城镇扩张经历了萌芽阶段(明清时期)、起步阶段(民国至改革开放前夕)、成长阶段(改革开放至2000年)和加速阶段(2000—2010年),城镇扩张速率不断加快,但扩张效率有待提升;在城镇等级规模空间格局上,明清时期南京与苏州为区内的一级城镇,民国后,上海逐渐取代其地位,从五级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城镇,四级以上城镇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沿岸和太湖流域,五级以下城镇大多集中在安徽;城镇体系呈首位型分布,城镇首位度较高,且改革开放后的城镇首位度较明清与民国时期要高,不同等级规模城镇之间差距扩大,大城镇优势较强。近30年,长江沿岸城镇发展加速,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Dongting Lake is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For centuries, people inhabiting the Dongting Lake area have been reclaiming land and constructing dams for flood resist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settlement, forming geographical entities known as polders. In this study, the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older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 1949, 1998, and 2013 were obtained using historical maps and modern remotely sensed data, revealing chang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nxian County was then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polder changes at the county level, because it has undergone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area. Different polder change models for the Datonghu, Yule, and Renhe polders were analyzed for eight periods: 1644 (the early Qing Dynasty), 1911 (the late Qing Dynasty), 1930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3, 1970, 1998, and 2013. Three resulting polder evolution models are: 1) reclaiming polders from lakes, 2) integrating polders by stream merging, and 3) abandoning polders for flood release. The polder evolution models demonstrate the wisdom of local people in using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gion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ir long-term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lder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tended to be homogeneous, and the degree of human disturbance tended to be stable. However, a shift occurred, from pure polder area growth or removal to mor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社教 《地理研究》2008,27(1):155-161
通过对《清史稿》、《清实录》、西北各地清和民国时期所修的地方志及其他史籍较为系统全面的查阅,经过整理和分析,最后确定从历史文献中可识别出清代西北地区共有62次沙尘天气事件。根据这62次沙尘天气事件的分析发现: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时间上呈明显的波状起伏,1650至1710年代和1810至19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较频繁,1710至1810年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较少;就季节而言,春季是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最集中季节;就空间分布而言,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大致有4个多发地带:即以西安、渭南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以镇原、庆阳为中心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以中卫、古浪、永登、山丹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地区,以米脂、子长为中心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清代西北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与气温变化关系紧密,但与降水变化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Dongting Lake is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For centuries, people inhabiting the Dongting Lake area have been reclaiming land and constructing dams for flood resist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settlement, forming geographical entities known as polders. In this study, the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older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 1949, 1998, and 2013 were obtained using historical maps and modern remotely sensed data, revealing chang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nxian County was then selected to demonstrate polder changes at the county level, because it has undergone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area. Different polder change models for the Datonghu, Yule, and Renhe polders were analyzed for eight periods: 1644(the early Qing Dynasty), 1911(the late Qing Dynasty), 1930(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3, 1970, 1998, and 2013. Three resulting polder evolution models are: 1) reclaiming polders from lakes, 2) integrating polders by stream merging, and 3) abandoning polders for flood release. The polder evolution models demonstrate the wisdom of local people in using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gion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ir long-term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lder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tended to be homogeneous, and the degree of human disturbance tended to be stable. However, a shift occurred, from pure polder area growth or removal to mor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兴  金声琅  孙克奎 《地理研究》2011,30(12):2222-2228
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充分反映着徽州山区地理环境对...  相似文献   

18.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①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②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 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 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③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交通枢纽的空间演进与发展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间序列的交通枢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进规律,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考察交通枢纽的长期演变规律,有助于把握交通枢纽的发展机理,为空间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对秦汉时期以来中国交通枢纽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唐、宋朝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朝、民国至今等6个阶段。基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交通枢纽的发展轨迹,总结了交通枢纽的基本形成条件和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对交通枢纽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交通枢纽的基本发展模式,系统总结了中国交通枢纽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相关研究既是对交通枢纽研究的理论完善,也是中国交通枢纽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虞家钧 《地理研究》1985,4(3):59-67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系统地阐明自秦汉迄今杭州城市的沿革,并对杭州城市发展存在的水源和旧城改造这两个主要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