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2~3月内,武都、天水应变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其中两台的NW道异常都非常显著,与2003年、2004年2次岷县地震前武都应变出现的异常很相似,都有β1β2γ1三阶段前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距离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地震震中约33km,两次门源地震均发生在冷龙岭断裂附近,但在震源机制、主发震断层破裂过程及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等方面显著不同。针对两次门源地震序列的比较分析,对研究冷龙岭断裂及其附近区域强震序列和余震衰减特征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门源MS6.9地震和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余震的时空演化特征,发现二者在震源过程和断层破裂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发震断层破裂充分,震后能量释放充分,余震丰富且震级偏高;而后者发震断层未破裂至地表,余震震级水平偏低。综合分析两次门源地震序列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认为其可能与地震发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时受到区域构造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青海、新疆、西藏地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总结了该区域2010—2020年5.0级以上地震前Wq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以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和西藏尼玛6.6级地震为实例进行阐述。得出以下三点认识:①地震一般发生在Wq值异常扩展时段或扩展—减小时段,6.0级以上Wq值异常的震例中,约81%发生于异常出现后的9个月内;②地震一般位于Wq值异常面积扩展区或扩展—减小恢复区附近,近70%的震例发生在Wq值异常区内;③建立了震级与Wq值异常区面积间的正相关统计模型,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85,为预测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地震的强度提供了定量关系。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Wq值方法对6.0~6.9级地震的预测效果(Wq值异常的地震报准率为61%)优于5.0~5.9级地震(Wq值异常的地震报准率为26%),为我国地球物理观测程度较低地区开展强震中短期(1年内)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精河MS6.6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7年7月12日在北天山地震带中、东部和阿尔泰地震带中部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月27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7年8月14日后基本恢复正常,异常持续大约1个月,8月9日在异常区域边缘发生精河MS6.6地震。地震震中所在的北天山地震带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时序变化特征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平均相对功率谱由最大值恢复至正常背景值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S7.4地震前后AIRS反演的CO数据,通过滑动均值法、差值法对玛多地震前后不同尺度的CO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CO地球化学信息是可靠的。时间上,玛多MS7.4地震前两个月CO浓度开始波动,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恢复平静;空间上,震中位置的CO浓度在近地面变化尤其明显,震中及附近区域的CO浓度从3月开始逐渐升高,由离散分布逐渐向震中和发震断裂带聚拢靠近,到4月底达到最大异常18.60×10-9,异常高值中心的连线与发震断层江错断裂走向、地表破裂分布一致。排除背景值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推断CO浓度异常变化是地震引起的,主要归因于地下气体释放和岩石挤压碰撞产气,气体逸散后在大气圈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苑争一  赵静  牛安福 《中国地震》2022,38(4):613-621
利用2017—2020年中国局部GNSS速度场和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基准站时间序列数据,从基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多尺度地壳应变参数两方面,详细分析了2022年泸定MS6.8地震前的构造变形及其演化特征,得到以下认识:①2021年玛多MS7.4地震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甘孜—小金、炉霍—小金基线时间序列的加速压缩,表明其边界断裂受同震破裂影响发生解耦并加速向南、东向推挤,导致鲜水河断裂南段—龙门山断裂西南段所围限的三岔口一带的应变能积累速率加快,地震危险性增加;②泸定MS6.8地震处于大型走滑断裂带剪切应变高值边缘的弱化区、垂直于断层方向应变的张性区,表明闭锁背景下正应变的减小有利于断层破裂和地震成核。  相似文献   

7.
利用甘肃省区域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资料,计算甘肃南部地区2010年1月~2017年8月ML≥2.0地震的视应力,分析九寨沟地震前甘南地区视应力的时空演化特征,所得结果如下:①ML2.6~3.1、ML2.0~2.5震级段地震视应力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九寨沟MS7.0地震前,距震中较近的川甘交界地区的舟曲、文县等地呈现出较为集中的视应力高值异常;②ML2.0~2.5、ML2.6~3.1地震的视应力在大区域范围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ML2.6~3.1地震视应力变化更为明显,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表现为震前显著升高,而ML2.0~2.5地震视应力则在震前一两年内开始下降;③随着区域划分范围向震中靠近,ML2.0~2.5、ML2.6~3.1地震视应力的变化逐渐趋于一致,至震中附近时,2个震级段视应力均表现为“震前几年长时间升高—临震前几个月下降”的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8.
赵彬彬  高丽娟 《中国地震》2017,33(4):728-740
利用形态分析法对天山中段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分析,认为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钻孔应变出现明显的短期异常及临震异常。研究结果表明,精河地震发生前,天山中段9套钻孔应变资料中有5套出现异常现象,其中,2项短期异常,3项临震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压缩-拉张变化、压缩速率变快、高频抖动信息、规律性脉冲及周期性台阶变化等;钻孔应变异常中,如果多套钻孔应变资料在同一时间段均出现异常,要重点关注极大应变方向重合区域;此次震前异常出现的时间顺序在空间上与天山中段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MS7.0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喇块体的东北边界,震中区域构造条件复杂,是巴颜喀喇块体北侧左旋走滑环境向东侧逆冲挤压环境过渡的位置,附近地区历史强震较多。九寨沟地震是一次主-余型地震,余震活动水平较弱,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ML≥4.0余震的“等待时间”存在异常,震后较长时间余震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序列h值、余震视应力等符合主-余型序列特征。序列b值为0.84,G-R关系推测序列最大余震的震级约为ML5.4(MS5.0),8月9日发生的MS4.8地震是目前该序列的最强余震。通过与1970年以来附近地区7级左右地震序列的对比认为,九寨沟地震与1976年松潘-平武2次7.2级地震序列在余震空间位置、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具备发育为震群型序列的条件。九寨沟地震主震视应力为0.36~0.38MPa,属于应力下调模型,序列余震的平均视应力水平接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中小地震的平均背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内蒙古地区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地震预警参数阈值(特征周期τc和位移幅值Pd)开展评估内蒙古地区中强地震潜在破坏区范围的研究。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进行筛选后,拟合出适合内蒙古地区的τc与震级MLPdτc和震源距R的统计关系式;根据现有地震事件的最大震级,得到仪器烈度为Ⅳ度、震级ML=5.0时对应的参数阈值为Pd=0.1075cm和τc=0.686s。最后对近年来内蒙古境内2次中强地震开展线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台网具有一定密度,如能均匀分布,效果更好,否则会出现结果仅由经验关系式决定、而实际观测值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亚丽  于晨  岳冲  胡源  姚丽 《中国地震》2021,37(4):797-805
2019年9月16日甘肃张掖发生5.0级地震,地震发生前既有空间范围跨度较大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也有单台电磁扰动异常;既有震前2年开始出现的山丹台视电阻率的年变形态畸变,也有震前3个月之内出现的高台钻孔应变和高台大庄低频电磁扰动异常。本次地震震级不高却记录到丰富的电磁场的异常信号,表明该地区处于地震电磁异常的敏感区。高台钻孔应变在震前观测到同步的异常变化,揭示孕震区应力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总结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异常:震前存在震群活动、Benioff应变比和地震发生率异常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震中200 km范围内分布重力、地磁、水位、水温、断层氢等测项,其中异常测项15项,大部分为趋势异常,异常台项比较低(5%),短临异常不突出,巧家电磁波为地震的短期异常;③综合方法:多参数概率谱计算结果在震前出现异常。对巧家MS 5.0地震序列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为1.6(ML震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总能量的99.64%,属主余型地震序列;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走滑型,根据余震分布,认为发震断层位于莲峰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之间的NS向次级断裂。综合分析认为,在巧家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具有背景异常逐渐向中短期转变的过程,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趋势异常为主,短期异常不突出。  相似文献   

13.
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本文即选取了青海地下流体台网中出现异常的门源水位水温、平安水位水温、乐都水温、佐署水温、湟源水氡、西宁水氡,对异常变化形态、时间进程和同步性、异常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异常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夏河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这些异常不是夏河地震震源体活动导致的,而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应力场整体变化的结果,是场兆而不是源兆。  相似文献   

14.
The time-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in the near-source region and its outlying zone i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Jingtai M s=5.9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une 6, 2000 in Gansu Province is studied preliminarily. The distribution scope of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is wide, the anomaly shape is complicated and the pattern anomalous zone of fault deformation (strain) information index is obvious. The shape and amplitude of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in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ectonic location of anomaly. The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of α, β, and γ phases along the western segment of Haiyuan fault zone shows the process from the quasi-linearity to non-linearity of fault movement in the near-source region, matches the high-value anomalous area of fault deformation (strain) information index, and reflects the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in the seismogenic region. However, the anomaly of abrupt jump and cusp with a large amplitude occurred in the areas far from the earthquake, such as Liupanshan fault zone which is the tectonic convergent section does not reflect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of its location, maybe it is a sign that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is strengthened i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act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short-term prediction of the Jingtai M s=5.9 earthquake, we study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fault deformation anomaly to earthquake judgment.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G1998040703 and G1998040705), and St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ject 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 (96-913-09-01-02-03 and 96-913-09-02-02-03), China.  相似文献   

15.
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地震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震应变场作为地震活动的变量,通过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计算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的地震应变场,提取出震前时间因子的异常变化。计算结果发现应变场前4个时间因子在震前1~3年的中短期异常并不显著,只有第2个和第4个时间因子震前有小幅度的异常变化,分析其原因,时间因子可能受到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大幅度异常的影响。与时间因子对应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应变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空间异常的中短期特征。再对比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与松潘-平武7.2级双震的空间异常随时间演变,分析异常发展变化模式的差异,最后应用地震资料的累积频次从物理角度解释异常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临夏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2008—2018年观测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发现S1+S3和S2+S4的年相关系数均值达到了0.98以上;计算的主应力和主方向结果表明:主方向在2013年岷县6.6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趋势转折,主应力的变化趋势在去除趋势漂移后,存在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岷县6.6级地震就发生在趋势转变当中。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资料为依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4年8月上旬震中及其周围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8月3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平均值的14倍多,最大值45天后发生地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容易识别,可作为一种识别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判据,进一步验证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了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带状分布、地震窗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中350 km范围内均为形变异常,分别体现在固体潮、地倾斜、钻孔应变测项;③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对库车5.6级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余震不丰富,序列衰减不明显,序列发展过程中地震活动起伏变化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较少,发震前2年异常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对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乌什台数字化前兆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乌什MS 4.5级地震前乌什台水管倾斜仪、洞体应变仪数据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地震前,洞体应变仪北南分量数据曲线正常,东西分量数据曲线加速拉张,05:14-20:32拉张幅度达到7.40×10-7,7月19日5时至20日16时乌什洞体应变仪东西分量快速拉张了9.20×10-7;7月19日5-19时,水管倾斜仪北南分量数据曲线正常,东西分量数据曲线反向西倾7.13ms,且05:59-06:06、07:36-07:46、18:42-18:56数据掉格,水管倾斜仪异常结束后1小时,在洞体应变仪异常过程中发生了乌什MS 4.5级地震。水管仪东西分量震前反向西倾,洞体应变仪东西分量震前拉张加速,短临异常明显,且2套形变观测震前异常时间同步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