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勇  杨明慧 《世界地质》2004,23(3):295-300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盆地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物理学中有关波的理论为基础,以波动的观点来分析地壳运动,从地层资料入手,通过恢复地层原始厚度,计算沉积速率,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据此进行波动过程分析,借助方程的参数,得到波动周期;通过波动方程对时间积分,可以定量分析剥蚀量;对波动方程进行分析,得到波动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和成藏旋回。此方法在国内的一些盆地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措勤盆地面积约14×104km2,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1-2]表明,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系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557m,盆地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显示,上古生界和下白垩统为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其中下白垩统郎山组碳酸盐岩组成的自生自储型组合,以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生油条件较好,成为盆地最有利的成藏组合之一,下白垩统潜在的油气远景资源量达9.39×108t[1],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 ~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其形成和发展为板块构造演化所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板块从分离到汇聚的不同阶段、板块的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原型盆地,形成了特定的构造-沉积体系,决定了其生、储、盖等基本含油气条件;二是后期叠加的原型盆地不但本身具有新的油气地质特征,还能够改变早期原型盆地的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以板块构造演化历史为时间线索,通过对现今盆地早期原型及其后期叠加改造过程的系统解剖,用动态方法将全球处于一个威尔逊旋回的现今盆地划分为12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类盆地的基本属性及含油气条件,为科学预测各类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云南楚雄盆地波动特征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南楚雄盆地是扬子板块西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 具有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 研究了楚雄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 得出楚雄盆地存在3个一级沉积波动周期(2 2 0Ma)、6个二级沉积波动周期(1 0 0Ma)、9.5个三级沉积波动周期(4 5Ma) 以及高频波动周期(1 0Ma、5Ma).通过对不同波动单元的波动曲线对比, 得出楚雄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规律: 在古生代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部的云龙凹陷; 中生代早期, 沉积中心具有自西南向东北, 由盆地边缘向中心迁移的规律, 晚期受构造运动影响, 沉积中心有自东北向西南回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海相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的中、下组合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深化研究油气分布规律是优化勘探部署、提高勘探效益与持续获得勘探发现的关键。本文从盆地地质结构控制油气分布的学术思路出发,立足于近年来的勘探新进展、新发现,应用比较分析方法,揭示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海相盆地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作用区,是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它们经历了Z-D_2、(D_3-)C_2-T、J-Q等三个伸展-聚敛旋回的演化;每一伸展-聚敛旋回发育了独立的生-储-盖组合,伸展期因差异沉降发育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发育大规模展布的储集体与圈闭组合;盆地的基底分区对后期原型盆地的发育和沉积盖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盆地多旋回叠合,形成了"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地质结构,叠合结构样式控制了油气聚集层系与富集区带,普遍存在加里东中期与印支期等两期原生油气成藏期,及燕山中期(J_3-K_1)与喜马拉雅晚期(N_2-Q)等两期油气调整成藏期,新构造运动期油气成藏较为普遍。海相叠合盆地含油气层系多,原型盆地的叠合界面常是重要的油气富集部位,隆起带、断裂带、台缘带(或岩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叠合盆地的中下部组合是下一步油气勘探持续突破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0.
羌塘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具有广泛的中生代海相沉积。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发育良好、分布广泛的烃源岩,其中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夏里组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成熟度高,埋藏较好,其生油量巨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羌塘盆地储集层和盖层发育,储盖层性能优越。根据Magoon的含油气系统理论,把羌塘盆地含油气系统分为3套:肖茶卡组(T3x)、布曲组(J2 b)和索瓦组(J3s)含油气系统,其关键时刻主要有:a.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早期;b.新近纪沉积之后,生储盖时空配置好。   相似文献   

11.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楚雄盆地经历了多次叠加和多期改造,但仍存在深盆构造区.上三叠统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烃源岩以泥岩、页岩为主,也有部分灰岩、泥灰岩和少量碳质泥岩、页岩及煤.煤系气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为楚雄深盆气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直接接触的生储组合广布于盆地中,储层致密,对深盆气的聚集和富集成藏十分有利.气源岩在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中期为湿气主要生成阶段,其后进入干气大量生成时期,成为深盆气形成的重要时期.喜山运动后盆地主体仍处于地下水交替停滞带,深盆气藏存在整体封存条件.从源岩演化程度和直接接触的生储组合来看,上三叠统形成了一个几乎覆盖全盆地的特大型深盆气藏.根据深盆气藏的主控地质因素的分析,可将楚雄盆地划分为深盆气分布区、气水过渡带和上倾含水区三个区带。  相似文献   

12.
刘亚雷 《现代地质》2016,30(6):1311-1317
摘要:通过对下刚果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地震剖面的解释,总结了下刚果盆地盐下构造特征,认为下刚果盆地盐下发育一中央隆起带,该隆起带将下刚果盆地划分为内裂谷带和外裂谷带,大西洋枢纽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带和外裂谷带的分界线。内、外裂谷带均发育次级凸起和凹陷,呈“两凸三凹”的构造格局。下刚果盆地盐下隆坳格局控制着烃源岩、储层、盖层的类型和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断裂控制的基底构造高部位,下一步勘探方向应以寻找基底构造高垒块为主。  相似文献   

13.
古鄱阳湖陆相盆地沉积与物源相关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古鄱阳湖东北缘陆相盆地与基底母岩物质来源为例,阐述陆相盆地源区的输送和盆地沉积过程存在的紧密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最直接的特征是基底母岩区的岩性往往直接控制了盆内沉积物的类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母岩成份和风化剥蚀的方式,就会在盆内形成什么样类型的沉积物。母岩的风化剥蚀作用始终是盆内沉积源源不断的物质来源,因而根据盆地陆源碎屑岩来自母岩的陆源碎屑组合可以推断源区的母岩类型。研究这种风化与沉积、剥蚀与堆积的相关性特征是陆相盆地供给和充填作用的一大特色。这种相关性研究的深入,不但大大提高地层划分的精度,而且也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等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潟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百色盆地那读组层序分析与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彭军  郑荣才  陈景山 《沉积学报》2002,20(1):106-111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 4类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的层序界面基础上,将百色盆地那读组划分为 1个超长期、5个长期和 1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详细地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关系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和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转换面附近则是烃源岩和盖层的发育位置;各长期旋回层序的生储盖组合具不同特征,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幅度、频率及其所影响的相组合、可容纳空间和A/S值变化控制;按生储盖组合在垂向和纵向上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上生下储、下生上储、侧向运移等 3种基本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斋桑盆地位于“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哈萨克斯坦国东北部,二叠系成藏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斋桑盆地构造演化背景,通过与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盖组合以及运聚模式的对比,揭示其二叠系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斋桑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均为板块碰撞的产物,沉积体系受断裂控制;与风城组烃源岩类型相似,麦恰特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型为主,源岩发育于高盐度、强还原性水体环境,为一套好-很好的烃源岩;但斋桑盆地二叠系储层中孔低渗,物性相对较好,且二叠系内部发育大套地层圈闭,可形成规模地层油气藏.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斋桑盆地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萨利莫斯盆地基础地质条件,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盆地的生储盖条件及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多因素叠合的方法对盆地潜在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萨利莫斯盆地是新元古代末期克拉通内断陷基础上形成的克拉通盆地,形成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两套沉积充填序列。盆地内主力烃源岩和储盖层均发育在古生界序列中。泥盆系然迪亚图巴组页岩是盆地中的主力烃源岩;石炭系朱鲁尔组砂岩和泥盆系俄勒组砂岩是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与石炭系卡让利组、朱鲁尔组的蒸发岩和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受岩浆侵入的影响,烃源岩的生排烃分为岩浆侵入前和侵入后两个阶段,并以第二阶段为主生排烃阶段;受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最后一期成藏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勘探经验表明,油气田往往位于断裂带周围,并受烃源岩的发育位置控制。因此,认为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区内的断裂带周围是油气田,特别是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西藏伦坡拉盆地沉积特征分析及油气地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伦坡拉盆地的沉积演化和沉积体系特征的分析,对盆地内的生油岩、储集岩和盖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其空间展布进行生储盖组合研究、圈闭的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盆地生储盖组合较好,具有油气开发的潜力,但是盆地目前的构造圈闭现状制约着油气地质的进展,可以在落实新的构造圈闭的同时,寻求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板块学说为理论依据,利用IHS和Tellus能源信息库,在对北非不同盆地群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非主要地质时期的盆地演化过程,从古板块位置、盆地类型、古海平面变化、古温度和古气候等方面,指出了盆地演化特征对北非油气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作用。志留纪和白垩纪北非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盆地的发育以及当时的海侵环境,控制了北非地区两套主要烃源岩的形成。而三叠纪北非地区低纬度板块位置和当时较高的气温以及海退环境,控制了北非最为重要的蒸发盐岩盖层的形成。不同盆地区盆地演化特征的差异,造成了其生、储和盖层发育的差异,也形成了北非西部盆地以古生代油气系统为主,而中东部盆地以中、新生代油气系统为主的油气分布格局,对于认识北非地区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油气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