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击实黄土孔压增长及循环软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饱和击实黄土液化试验研究,探讨了击实黄土孔压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击实黄土在一定条件下,受动荷载作用能够发生液化;击实黄土的孔压增长曲线与原状黄土的孔压增长曲线类似;击实黄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具有典型的循环软化特征。工程上强夯处理的黄土若处于饱 和或近饱和状态,在动荷载的作用下会发生液化并引起较大的变形。  相似文献   

2.
本进行了基于内时理论的动荷载下饱和黄土孔压增长模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黄土液化过程中其孔压的增长与土的干密度、饱和度以及动应力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MTS810动三轴试验仪,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对重塑黄土进行饱和,进行了一系列对石碑塬滑坡区饱和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试验。考虑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黄土液化后变形特性的影响,将液化与未液化黄土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二氧化碳+脱气水循环渗流法可以使重塑黄土饱和取得较好的效果;饱和石碑塬黄土具有明显的液化特征,在强震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后强度大大衰减,应力-应变曲线呈弱硬化型,分为两个阶段;干密度和初始有效围压对液化后黄土的强度有一定影响,初始有效围压与不排水强度呈拟合度较高的线性关系,初始有效围压越高,液化后不排水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4.
黄土具有极强的水敏性和动力易损性,黄土地区多次强震都引起过液化、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振动作用下高含水率黄土的液化问题不容忽视。在大量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宁夏党家岔滑坡为例,研究振动作用下高含水率黄土的液化问题。现场调查发现高含水率滑带土并未达到完全饱和状态(饱和度达95%左右),在新鲜的芯样断面发现有明显的"流态化"液化破坏特征。借助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党家岔滑坡非饱和黄土层的液化性能及液化发生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非饱和黄土层液化发生机理可概括为:地震作用下饱和黄土层孔隙水压力激增,高含水率非饱和黄土层孔压增长响应滞后,随着孔隙水压朝上部消散,地下水向上渗流,当平均有效应力接近0时,高含水率非饱和黄土层发生液化;(2)振动过程中不同饱和度黄土孔隙水压力增长响应具有滞后性,借鉴饱和黄土液化时孔压比的判别标准和Seed简化判别法,初步证实党家岔滑坡高含水率非饱和黄土层可发生振动液化,斜坡前缘和中部土体发生液化的初始饱和度范围分别为68.3%~100%和73.8%~100%,斜坡后缘土体不发生液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给饱和砂土层施加反压,模拟地震荷载作用下具有残余孔压的饱和弱化、液化土层。选择粉质细砂与细砂,进行了18组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与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相互作用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饱和弱化、液化土层水平极限抗力随土层残余孔压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土层中残余孔压增加,水平极限抗力逐渐降低,土层液化后的水平极限抗力大约降低80%~90%。通过定义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的强度,定量分析了饱和弱化、液化砂土的强度参数与水平极限抗力之间关系。又通过引入土层的残余孔压比折减系数,建立了确定饱和弱化、液化土层等效强度的关系式,进而提出了一种按等效强度确定饱和弱化、液化土层水平极限抗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地震荷载下饱和砂土孔压增长时程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逐波累计方法,依据适于不同固结条件的孔压增量模型,计算每一应力循环的孔压变化,可给出非均等固结复杂情况下孔压实时增长过程。采用不同固结比两种砂进行若干典型地震荷载动三轴液化试验,试验结果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地描述地震荷载作用下非均等固结饱和砂土孔压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土液化与砂土液化的差异浅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初步分析了黄土与砂土在液化机理、孔压增长模型、体积压缩系数以及渗透系数方面的差异以便认识黄土液化具有的孔压增长快、消散慢和沉降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GDS循环三轴仪进行一系列饱和砂砾土不排水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液化特性,分析含砾量对饱和砂砾土动强度和动孔压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含砾量的增加砂砾土抗液化强度呈单调增加趋势;随循环周次的增加孔隙水压力不断升高,增长速率与所施加的循环应力幅值有关,同一固结压力下,振次比相同时循环动应力幅值越大动孔压比越大;破坏振次对动孔压增长模式存在影响,破坏振次较小时砂砾土动孔压增长模式呈双曲线型发展,破坏振次较大时砂砾土的动孔压增长模式可用反正弦函数来表示,且含砾量越大循环荷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越高;含砾量对砂砾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可从砂砾土的微细观结构特征得到阐释,并借助其粒间状态参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饱和粉土液化和应变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取自徐州市棠张镇拟建京沪高速铁路路基的粉土,在试验室内按不同的干密度和细粒含量进行重塑,完成了三组不同干密度和四组不同细粒含量的振动三轴液化试验。分析了粉土干密度和细粒含量对饱和粉土抗液化强度的影响;通过曲线拟合方法建议了粉土振动液化过程中的孔压增长模型和永久应变势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10.
文中简要综述并分析了当前应用于土体动力反应分析中的Seed简化方法和以20周等幅循环荷载为基础的转换方法,讨论了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同时,对国内外有关随机的、不规则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问题的一些有代表性和方向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定性地揭示不规则动应力作用对土强度变形的影响,而不规则波作用下孔压增长模型和土体残余变形增长模型还有待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原状黄土的反压饱和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水量是黄土液化特性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对原状黄土进行充分饱和是饱和黄土动三轴试验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以WF公司生产的WF12440型空心圆柱扭剪仪为实验平台,运用反压饱和法,对室内原状黄土进行了饱和试验研究。该仪器提供3种不同加压方式增加围压和反压(孔压),即手动加压、自动加压和线性持续加压,通过检测孔隙压力系数B值是否达到0.95以上来判断黄土是否完全饱和。试验表明,即便是初始饱和度较低的原状黄土,也可以采用反压饱和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孔压系数B值达到0.95以上,实现完全饱和,具体可以采用线性连续加压方式;初始压力差,即围压和反压之差一般可设为10 kPa,起始围压也设为10 kPa,太大或太小都会对试样造成破坏;如果孔压在1分钟内的变化值小于围压和反压之间压力差的5%,则认为孔压稳定,即可进行B值检测。  相似文献   

12.
天然黄土因其较强的结构性,制备大尺寸原状试体非常困难,国内外尚无针对饱和原状黄土实施振动台模拟试验的数据与资料。通过解决大尺寸原状黄土试体现场取备难题,利用振动台模拟试验研究饱和原状黄土液化现象及其基本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饱和原状黄土的液化现象,在超孔隙水压力增长、持续与消散的趋势性上与饱和砂土具有可比性,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细节特征方面的不同;饱和度是决定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液化特性的首要条件;试体饱和度约为90.3%的条件下,加载后的最大孔压比约为0.93;饱和度85%、75%和65%可能是天然黄土能否发生液化现象、似液化现象(循环失效)和不考虑循环失效现象的临界值。试验获得的资料与分析结果,对深入理解饱和土体液化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饱和黄土在动荷载振动作用下的试验结果提出了以黄土的3%应变为主要考虑因素的液化破坏标准。试验表明:在固结不排水的动三轴试验中,黄土结构连接强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丧失,体积收缩,在不排水条件下转化为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和有效应力的下降,最终可能出现初始液化和循环活动性现象。3%轴应变一定出现在初始液化前;3%轴应变后应变大幅增加,孔压有可能达到初始有效固结围压,也有可能在初始液化前破坏。3%轴变形是黄土稳定变形和大幅变形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4.
徐州市棠张镇饱和粉土液化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州市棠张镇高速铁路路基的粉土粘粒含量少于1.5%、粉粒含量约为80%,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存在着液化可能性,为了分析该路基粉土的液化特性,进行了多组振动三轴液化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粉土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与Seed提出的用反正弦三角函数拟合的砂十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不同,可以用双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的应力条件确定了该地区的孔压发展模式的拟合参数,为该地区粉土地震液化动力计算分析提供了所需的地震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型。同时,本文指出粉土的密度和结构是振动孔压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某尾矿粉土的动强度特性与孔压特性,试验在围压100、200和300kPa与固结比1.0和2.0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1)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等压固结时饱和尾矿粉土全部液化;偏压固结时饱和尾矿粉土未发生液化;(2)各向等压固结时,选取双幅动应变达到5%作为破坏标准;偏压固结时,选取总应变达到5%作为破坏标准;(3)围压越大,τd/σ′0-Nf曲线越高,动剪应力比τd/σ′0与破坏振次Nf在对数坐标图上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采用对数函数来拟合τd/σ′0-Nf关系曲线;(4)固结应力条件相同时,动应力σd变化对尾中砂的孔压增长ud/σ0-N/Nf关系曲线基本上没有影响;固结应力比Kc一定时,固结围压σ3越大,ud/σ′0-N/Nf关系曲线越高;(5)尾矿粉土孔压发展模式在等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不同,固结比Kc=1.0时,可采用幂函数表达式来描述尾粉土孔压发展;固结比Kc=2.0时,可用对数函数来模拟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资源循环再利用与提高饱和黄土地基抗震性能为目的,通过对不同掺量粉煤灰改良饱和黄土进行动弹性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了动荷载作用下粉煤灰掺量对饱和改良黄土动骨干曲线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掺量粉煤灰改良饱和黄土初始动弹性模量、最大动应力幅值、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压实素土与不同掺量粉煤灰改良饱和黄土动骨干曲线均可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描述,模型参数受粉煤灰掺量影响较大;粉煤灰的掺入可有效改善饱和黄土地基抗震性能,随粉煤灰掺量增加,不同掺量饱和改良黄土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分别总体呈增大与减小趋势;考虑粉煤灰改良饱和黄土抗震性能与经济成本,提出了饱和改良黄土最佳粉煤灰掺量为20%~25%;并基于回归分析,给出了饱和改良黄土动弹性模量衰减经验公式与阻尼比增长经验公式及其拟合参数。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震液化现场很少有黄土液化的实例,而饱和黄土甚至高含水率的黄土也具有很高的液化势和流态破坏势.为工程设计准确预测饱和黄土在设计地震动的作用下是否会液化,本文用Seed-Idriss简化判别法对兰州某民用机场的饱和黄土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并以此结果为依据检验规范判别式对黄土液化判别的适用性.结论证实用Seed-Idriss简化判别法结果检验规范方法对黄土的适用性是可行的,规范方法对于黄土液化判别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18.
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液化是黄土地区的三大典型震害之一,是黄土动力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截至目前,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仍是研究黄土液化的主要方法,而试样饱和度的高低是影响黄土液化试验结果的关键因素;首先从土的性质和饱和的主要指标对砂土和黄土饱和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而后通过对现行的主要饱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归纳总结了黄土室内液化试验饱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黄土本身大孔隙、弱胶结的特性,就现行主要饱和方法对黄土饱和的适用性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每一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反压饱和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现状,对该方法在黄土饱和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编制完全耦合的三维排水有效应力动力反应分析程序,对可液化地基进行三维地震响应分析,探讨了不同土性参数、不同土层构成和不同附加压重等因素对可液化地基抗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天然饱和砂土地基中的超孔隙水压力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深度处,超孔压峰值到达的时刻比地震加速度峰值到达的时刻要晚;随输入地震加速度的减弱,深层处的超孔压开始消散或基本保持不变,浅层处的超孔压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这一现象与土性参数、输入地震荷载的情况等因素有关;土性参数对土体本身的抗液化性能有重要影响,初始孔隙比越小,相对密度越大,土体的抗液化能力越强;附加压重有利于地基抗液化能力的提高;随着附加压重的增大,超孔压比减小;附加压重对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现场人工激震土体液化试验,研究液化对地表地面运动的影响,以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得到地表运动与液化关联性的认识。设计了受到不同震动幅值下3种不同密实度的饱和砂土样人工激震试验,得到了其液化水平与地表加速度的关系以及液化对地表运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荷载较小不足以使砂土发生完全液化时,砂土相对密度对孔压上升极限值起控制作用;荷载能使砂土液化时,砂土相对密度对孔压上升速率起控制作用,其中密实砂土最为敏感;以孔压比作为液化水平特征量,液化土体开始影响土表加速度的孔压比门槛值在0.3左右,液化土体削减地表加速度的孔压比在0.3~0.7之间,该值与饱和砂土的相对密度正相关、与荷载幅值负相关,而液化土体显著影响地表加速度的孔压比在0.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