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气象科技》2014,42(6):1137-1142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成都市人工增雨作业效果,采用区域历史回归统计方法,对成都地区2011—2019年冬半年人工增雨效果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成都市冬半年平均各月增雨量为0.14~3.53 mm,相对增雨率为2.14%~32.14%,其中2月和11月增雨效果最佳,平均绝对增雨量分别为2.74 mm和3.53 mm,平均相对增雨率分别为32.14%和28.06%,而1月增雨效果最差。近9 a冬半年累计人工增雨量为88.8 mm,多年平均为9.9 mm,相对增雨率为19.06%,增雨效果显著。这对科学开展成都地区飞机增雨作业、提高增雨效率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工增雨的一些国内外概况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吴兑 《广东气象》2005,(1):25-29
本文介绍了人工增雨的历史与概况,分析了我国人工增雨的现状,实施人工增雨的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必要性和前景,并且讨论了当前人工增雨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火箭增雨作业效果评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评估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利用火箭开展增雨作业,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特点,自2003年起,朝阳市龙城区政府投资开展火箭增雨作业,不间断地在辖区内开展作物生长季火箭增雨作业.利用降水变化分析和影响区和非影响区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龙城区3年增雨作业情况,进行人工增雨效果评估,得出火箭增雨作业的增雨效率为33%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吉兰泰地区火箭增雨点、监测点的设定和增雨效果的评估,统计了JFJ型增雨火箭10年增雨资料,初步分析了在层状云与积状云中催化作业对播撒区下游的不同增雨效果,提出了火箭增雨作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容易造成的失误,为干旱地区开展火箭增雨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2005年春季飞机增雨作业技术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根据2005年3—4月广东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分析,详细介绍了作业区域划分、催化剂的选择及飞行高度与增雨指标,并利用4月13日的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介绍飞机增雨作业所使用的设备及增雨作业的条件,系统地阐述了飞机增雨作业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四川省人工增雨的潜力,概述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的效益,并通过对效果检验方法的分析,对四川省1998年飞机人工增雨效果的计算得出增雨率,并对如何更准确评价增雨效果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增雨综合技术预研究"项目对人工增雨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人工增雨的科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人工增雨监测识别技术、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技术、人工增雨外场试验的科学设计和南方夏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优选和集成了人工增雨成套技术,并在抗旱型和蓄水型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分析,介绍了飞机增雨作业所使用的设备及增雨作业的条件、作业区域划分、催化剂的选择及飞行高度与增雨指标,并利用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阐述了飞机增雨作业的主要工作流程和播撒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河南省2013—2017年飞机增雨作业资料,利用CA-FCM方法进行增雨效果检验,以探究CA-FCM方法在河南区域飞机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并分析相对增雨率与季节、检验物理量、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A-FCM方法应用于河南省飞机增雨效果检验,能够获得定量而合理的增雨效果。多数作业相对增雨率0%—40%,少数作业存在减雨效果。研究中春季、夏季、秋季相对增雨率分别为20.8%、22.4%、-22.6%。春季、夏季飞机增雨效果明显优于秋季,一半的秋季增雨作业呈减雨效果,这可能与作业云层可播性条件有较大关系,春季、夏季云层可播性条件优于秋季。显著性检验表明,65%的作业增雨效果显著。增雨作业区域的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越大,相对增雨率显著增加。具有“作业前回波30—50 dBz”、“作业云层尺度较大”条件的作业,易产生一定增雨效果;作业云层回波20—30 dBz,易产生减雨效果;回波强度及面积的维持或增强对增雨效果有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及三年的人工增雨作业的观测结果,阐述了广西春季人工增雨潜力情况,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福建省周宁水库开展的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试验资料,结合区域对比试验方法对每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果评估,探讨暖云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结果表明:周宁水库开展地面暖云人工增雨作业的平均增雨量为51 mm;在西南暖湿气流影响下的暖云增雨效果最明显;采用多点及多时次暖云人工增雨作业方式,有利于提高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通过作业效果分析,地面烟炉暖云人工增雨技术适合于南方山区。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2010年4月21日天气过程的降雨天气条件,介绍了人工增雨作业过程。使用山东省科研所人工增雨效益评估软件,采用区域对比方法,对此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经检验这次作业相对增雨20.96%,总增雨量达到265.3万m3。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情况,从火箭作业系统的选取、火箭作业点布设、适宜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云层条件、合适的作业部位和时机选择、火箭人工增雨实施作业情况和作业量分析等入手,采用区域对比方法分析了河北省2000~2004年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效果和效益,得出了河北省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总增雨量和增雨效益,并根据河北省2000~2004年的总投资情况计算出投资效益比为1:46。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2012年锡林郭勒盟春夏季降水分布和主要天气过程分析,结合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降水天气系统对人工增雨作业效率的影响分析,对飞机增雨作业和火箭增雨作业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2012年系统性稳定降水天气过程较多,增雨效果显著,为旱情解除发挥了重要作用;降雨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便于地面火箭增雨作业把握时机,虽然因空域管制影响了作业次数,但作业时间长,火箭发射量大,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增雨效益。2012年是近年来增雨效率最高的一年。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人工增雨的天气条件及三年的人工增雨作业的观测结果,阐述了广西春季人工增雨潜力情况,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人工增雨机制和“播云温度窗”概念,分析了红河地区增雨作业可播撒区高度的年变化值,对现行增雨作业火箭和云体可播区高度进行分析,得出:人工增雨不仅仅是对云体发射几枚增雨火箭弹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而是要根据作业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云体可播区高度和选择适合的增雨火箭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充分利用现代天气预测方法和大气探测手段,实施有效的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一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19.
抗旱型火箭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蒋年冲  吴林林  曾光平 《气象》2006,32(8):54-58
为了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利用2005年江淮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的资料,采用区域雨量对比分析、地面增雨效果的回归分析和增雨效果的物理检验方法,对2005年6月9日、8月3日两次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雨作业都取得了较好的正效果;相对增雨在120%~140%。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5年7月10日在黔东南州进行的一次成功统一联合增雨作业行动的效果分析,得出对天气形势的正确分析和预测,特别是对雷达回波的连续观测分析,是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保障,火箭炮配合高炮灵活机动的联合增雨作业是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对该次联动增雨作业事例分析,总结出一些较为成功的联动增雨作业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