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理研究》2012,31(2)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2.
沈静  向澄  柳意云 《地理研究》2012,31(2):357-368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5,(7):46-46
外海环境尚处于良好状态,但是,沿岸区环境质量逐年退化,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重金属污染得到控制,石油污染由北部海区向南部转移,营养盐和有机污染呈上升趋势;突发性污染事件增多,慢性危害日益暴露,生态破坏仍在加剧。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5.
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改变了环境污染的分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探讨污染企业/产业转移对于污染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系统归纳了污染企业/产业的概念和类别,总结了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特征、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 官方文件、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规模是污染产业界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② 污染企业/产业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在城市内部形成分散式外围区转移、集中式功能区转移、远离敏感区转移三种模式;在省内城市间呈现出由发达城市向欠发达城市、由环境规制强的核心区向环境规制弱的边缘区的转移特征。邻省转移模式以经济较发达和环境规制较强的省份为中心,向邻近省份扩散,并形成向多省交界处、由河流上游省份向下游省份、沿交通线向次级城市的三种转移路径。跨省转移形成成本导向型、市场扩张型和政策推动型三种模式。③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模式,包括区域、地理、经济、功能区、政策5种研究视角和15种转移方向。④ 污染企业的迁移方式包括整体迁移和部分迁移两种模式,后者包括迁移生产基地、工序外包、绿色并购与对外收购、建立子公司或分厂等。⑤ 影响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因素既包括经济、社会、地理、政策等单因素,也包括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多维的复杂影响机制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的异质性、空间集聚效应、制度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资源和隐含污染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对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隐含污染转移现象进行剖析,从地理学角度探讨了污染转移的模式;然后,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的评估模型;选取SO2、COD、固体废弃物及重金属四种典型工业污染物,评估2007 年中国各区域本地最终使用中的隐含污染,及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量,揭示我国隐含污染转移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整体上是隐含污染的输出地区,国内隐含污染转移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城市化率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上是东部地区通过区域间贸易将自身的污染排放负担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最后基于隐含污染转移格局,对区域污染物减排政策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旭  孙传祥 《地理研究》2022,41(9):2516-2530
城市网络的环境效应是当前城市网络研究中相对较被忽视的研究议题。通过对2001年和2020年环境污染型上市企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揭示基于环境污染型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总体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之间通过污染型机构-非污染型机构联系而产生的污染转移网络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 基于环境污染型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总体呈现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断扩张的趋势,网络分层结构日趋明显,不同层级城市网络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② 环境污染型企业城市网络具有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高位序节点城市数量相对稳定,中低位序节点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各城市组团分布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特征。③ 企业污染转移网络同样呈现出不断扩张的态势和日益明显的层级结构,跨省转移成为城市网络污染转移的主导模式,行政边界效应并不明显。④ 城市网络污染转移空间指向性明显,主要表现为沿海发达城市向内地工业型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以及同类资源型城市之间的空间转移,反映出城市经济制度差异等因素对城市网络环境污染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环境污染型企业的空间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各方环境治理减排责任,实现农业水污染减排。基于中国31省份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别测算中国各省份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下的农业COD排放量,从区域和省份层面识别出农业水污染转移的主要路径,探讨中国各地区农业隐含水污染转移情况并提出水污染责任分配方案。研究表明(:1)农业COD存在明显的区域转移特征,在最终需求视角下,东北区域、中部区域和西北区域是三个最大的污染输出区域;在最初投入视角下,农业COD的转移主要发生在中部区域和东北区域等北方地区之间。(2)“黑龙江→广东”“河北→广东”和“辽宁→广东”是三条最大的消费侧农业COD净转移路径,“黑龙江→江苏”和“黑龙江→吉林”是两条最大的收入侧农业水污染净转移路径。(3)相较于方案A和B,方案C充分考虑作为收入者和消费者的污染责任,从整个生产链的角度更全面和科学地衡量了本地区应承担的水污染责任。建议使用科学的污染责任分配方案,加强区域间协调治理污染机制,强化不同类型地区的治理责任以减少水污染。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驱动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影响机理研究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2000-2010年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转移规律,构建计量学模型,定量地揭示其转移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近十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具有空间转移特征,转移方向基本符合沪宁—沪杭甬交通线,呈现由中心城市到外围城市、由集中到分散转移态势;2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外向度和劳动力成本拉动,而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已逐渐摆脱依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迹象,但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将污水排放口污染物质的实测值与河流中同种物质的量,通过各河段推求的参数K1建立起数学关系,利用这种数学模型来预测和模拟河流各河段的各种污染物质量,这是当前流域水质管理和污染治理规划最经济适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沈静  黄双双 《热带地理》2015,35(5):745-752
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2000―2010年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化特征,发现从2006年开始出现由珠三角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趋势,其中粤北山区接受转移最多,转移趋势明显的行业包括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而水电煤气供应业、有色金属行业有轻微的转移趋势。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单位工业总产值的SO2排放量为环境管制因子,结果发现总污染产业、采掘业、非金属制品业、水电煤气供应业等产业转移与宽松的环境管制相关。环境管制对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起重要作用,中国地方政府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管制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由于蔬菜需求量的增加,中国的蔬菜产量不断增加;然而蔬菜地的化学污染会威胁到中国的食品安全。基于蔬菜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农业生产投入价格指数、单位面积的农业物质投入、蔬菜和粮食作物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净利润等数据,本文计算分析了蔬菜地污染造成的中国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蔬菜饮食的公共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蔬菜高的市场价格,蔬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显著增加;然而由于研究时段内蔬菜种植比例的增加,农业物质投入增加所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控制蔬菜地污染,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9  
剖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负荷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采用大区域调查分析与小区实测相结合,引入新技术,并进行模型化研究。今后应完善非点源污染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工作,开发非点源污染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加强人工模拟实验研究,开展污染控制、管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工矿企业也随之产生,这些工矿企业所产生大量含有重金属的物质经过一定处理或未经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这些物质会直接或间接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植物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超过一定的耐受值,就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不同植物其耐受值不同,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也不同.而在倡导低碳、绿色的今天,利用植物来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质具有成本低、修复效果好、不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这是其他修复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与优点.但该方法仍是一项刚刚兴起的修复技术,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王宁 《地理科学》2004,24(5):i001-i001
目前世界范围内,水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其中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显露出来,由于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危害的广泛性及控制的复杂性,使水环境污染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日本等国研究表明:即使点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之后,湖泊水质的达标率仍仅为42%。  相似文献   

16.
污染型企业的区位选择、转移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话题。现有文献从正式制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对污染型企业进入退出、空间分布和产业转移的影响,相对忽视了地方社会资本如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境责任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对污染型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以及城市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从社会规范、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三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尺度社会资本,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探讨了社会资本与环境规制对中国污染型企业退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环境规制对污染型企业退出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② 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境责任作为社会规范因素,对污染型企业生存构成了外部非正式环境压力;但社会信任和社会网络并没有直接促进污染型企业退出。③ 社会资本在强环境规制地区中的交互作用显著,能够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良好互动。本研究从社会资本这一非正式制度的视角理解污染型企业退出的影响机制,不仅是对正式制度层面环境规制研究的补充,同时也对污染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方式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来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中城市化和植被覆盖的减少,以及农业施肥量 的增加,是造成陆源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主要陆源污染物(泥沙、氮磷营养元 素、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到,土地利用的变化能 够影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质,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重要措 施。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关,利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生、迁 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土地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评价类型之一,它通过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它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生物生长及其他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或强度的差异。构成土地自然特征的各要素,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运动,构成一个自然综合体,维持着土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土地质量即指具有以上属性的生产效应。要认识土地质量必须…  相似文献   

19.
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阎伍玖  王心源 《地理科学》1998,18(3):263-267
巢肖是我国五大淡品湖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对巢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对应分析技术剖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营养物地表径流输入之间的关系,为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翟军 《地理教学》2013,(6):42-43
正地理环境整体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