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对比分析法,以控煤构造样式为主线,系统总结了吉林省南部和北部煤田构造特征的异同。南部地区以挤压型构造为主,发育逆冲断裂组合为代表的挤压型控煤构造样式组合,煤田构造变形复杂,煤系赋存范围较小;北部地区则以伸展型构造为特征,控煤构造样式以断裂断块组合为主,煤系分布范围相对较大。吉林省南、北煤田构造特征的上述差异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及邻区分带性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Z2006-40地震测线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平衡剖面缩短量分析表明,黔中隆起及邻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自NW至SE依次可以划分为黔西北构造带、黔中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雪峰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整体上以隔挡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黔中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以平缓的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麻江-凯里构造带以隔槽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雪峰构造带以梵净山群、板溪群和南华系褶皱岩系变形为主.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不同构造带的缩短率揭示不同时期构造活动在不同带所表现的强度不同.总的来说,寒武纪以来麻江-凯里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烈,其次为黔中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弱.整体体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更新"意为破旧立新。岩石圈在慢慢地、时而激烈地更新着,其证据为仍在进行着的各类地质作用及盆地。岩石圈主要有以外力及内力地质作用为主的两种更新方式。岩石圈在更新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盆地和盆地的痕迹即为岩石圈的更新构造。从更新构造的角度,岩石圈可被称为更新构造圈。根据更新构造圈的构造特征及厚度差异,可划分为以压性构造为主的大陆消减构造圈及以张性构造为主的大洋新增构造圈。根据大陆消减构造圈及大洋新增构造圈的分布组合特征,又可划分为以大陆消减构造圈大致居中的六个更新构造圈块。岩石圈的更新也就是以更新构造圈块为单位,两侧甚至四周的大洋新增构造圈,均向大致处中间位置的大陆消减构造圈,不间断地运移施压,至其以多种形式的增厚,又以两种更新方式,从其上下两处循环式更新的模式,不间断地更新着。岩石圈的更新及其更新构造——盆地的动力源为内外双力源,又以内力源为主的众多力所为。研究岩石圈的更新及其更新构造除对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外,它还是研究有关岩石圈演化及全球大地构造的一条新的设想及思路。岩石圈的更新构造观与以往其它构造观相比较具有许多优点:即抓住了岩石圈"更新要领"的全部;动力源包括范围广;岩石圈的更新构造就是盆地的观点,是其它所有构造观不能与之相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波尔藏陇巴背斜作为羌塘盆地东部典型构造之一,是一个已经被后期构造破坏的圈闭构造,油气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油气运移。其构造演化是羌塘东部区域构造演化史的缩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定型时期,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叠加变形等构造调整作用,喜马拉雅晚期以快速抬升和构造破坏为特征。构造解析及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羌塘盆地东部构造挤压应力早期以NNE-SSW向为主,晚期以NE-SW向为主;间有NW-SE向和近EW向。早期构造变形与油气运移具有很好的配套性,晚期则以构造破坏为主。从构造变形程度看,羌塘东部以及中央隆起带等受喜山运动的构造破坏较强烈,但羌塘坳陷中部应该存在保存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综合分析认为,羌塘坳陷上三叠统含油气系统可能较之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更加良好,它受到喜山期的构造改造程度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铜花山—榆树沟地区的解析研究,阐述了造山带复杂结构构造区遥感解析与构造解析交叉互动的优势。遥感解析以区域线状构造及由它划分的块状、片状地质体为宏观骨架(对应于构造解析划分的构造单元、构造均匀区段),以地质体中的岩体、构造岩石组合,线状、带状构造,透人性、非透人性面状(原始层理、新生面理)和褶皱等构造作为解析的结构构造要素,以造山带表壳组成和结构构造解析研究为主要内容。采用野外实测构造要素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分解造山带不同层次、不同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达到解析造山带内各级各类构造及其内部构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以新的锆石U-Pb年龄为依据,论述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前南华纪基底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以构造变形特征为依据,将皖南构造带分为3个构造分区,论述了各个分区的总体构造特征和不同方向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最后,概述了皖南构造带从晋宁期到燕山期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7.
马宗晋 《地质论评》1983,29(5):448-449
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编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纲要图。全球地震构造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系统;(1)以海壳与陆壳聚合俯冲带为背景的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2)以陆壳内分区的和分带的构造变动为背景的大陆地震构造系;(3)以海壳内引张与转换断层组合带为背景的大洋脊地震构造系。三者的地震活动、构造形态和变动方式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8.
桂中凹陷东北缘展布有两组不同方向的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以河池-宜州断裂带东段为代表,南北向构造带以雪峰山隆起南缘的同级断裂系为代表。前者的构造样式是右行走滑构造,后者的构造样式为叠瓦状逆冲构造。区内构造演化大体经历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断裂诱发、海西期伸展裂陷盖层沉积、印支期构造反转挤压变形和燕山期叠加改造四个阶段,其中印支期东西向走滑构造对区内构造格局、水系展布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膏盐层的存在对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盐上构造与盐下构造形态的明显不同。盐上 构造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而盐下构造则以紧密排列的冲断层为主。我们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库车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库车盐构造变形主要受区域挤压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影响。在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 形成、演化的主控因素为区域挤压作用,而在构造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的主控因素则为邻区拜城凹陷的巨厚 同构造沉积。  相似文献   

10.
李耿  武现伟  邢博 《江苏地质》2017,41(4):614-618
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徐州西南部的小构造尺度的断层、褶皱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的特点,对前人的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并合理补充徐宿弧形构造的成因机制。结合地层的岩性特征,认为该构造的形成前期以板块挤压伴随重力滑覆为主,后期以多向重力滑脱为主,研究区的构造特征是由两期构造共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滇东地区控煤构造样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根据后期控煤构造几何形态特征及形成机制,将滇东控煤构造划分为4大类(褶皱断裂组合、逆冲断裂组合、伸展构造组合和反转构造组合)11种控煤构造样式,其形成机制主要以挤压作用为主,辅以局部的拉张或走滑作用.在一些地区还存在因局部应力场改变而产生的变形。煤系赋存特征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密切。以逆冲断裂组合为主的控煤构造样式,其煤系受构造破坏显著,煤系赋存范围较小;以褶皱断裂组合为主的控煤构造样式,其煤系赋存稳定,可形成大面积开发区块。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区构造对铁矿的控制规律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朝辉  张文亮 《地质找矿论丛》2002,17(3):191-194,202
五台山区富含铁矿资源。区域构造以多期次运动叠加的褶皱为主,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构造外貌总体呈“之”字型展布。区域构造以及其次级构造对矿体(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区域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矿体(床)的形态,三级以下构造对矿体(床)起局部控制或改造作用。区域铁矿床亦受“之”字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矿井瓦斯评价与预测的构造动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井瓦斯赋存的构造控制、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构造煤结构演化与瓦斯特性耦合机理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前在矿井瓦斯赋存、分布规律及突出危险区带的有效预测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矿井瓦斯突出的构造动力学评价与预测的思路及方法,即以区域构造-矿井构造-煤层变形-构造煤结构-瓦斯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为总体思路.将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引入矿井构造研究,并与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分形理论、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揭示构造煤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动力学控制机理,系统进行不同类型构造煤瓦斯特性研究,探讨不同结构构造煤的含气性、透气性和气体赋存状态,以构造煤分布特征作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基础,建立矿井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构造动力学评价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叠加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叠加构造变形构造,变形时序、叠加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隆起的叠加构造可以划分出:以二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挤压构造,以三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挤压构造,主要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的拉张构造,这三期构造在空间上、时间上复合叠加,从而在塔北隆起形成了轮南构造带、南喀-英买力叠加褶皱带以及羊塔克-提尔根负反转构造带等叠加构造变形区。上述叠加构造变形区均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三江(云南段)铜金多金属找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地壳是一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拼接起来的地壳块体。该区构造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有印支期物喜山斯构造运动。矿产的形成多与上述两期构造运动有关,尤以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影响最强烈,形成的大中型档占比例最大。研究聚矿构造是寻找中、大型矿床的捷径。聚 构造可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1)以构造圈闭型为主的聚矿构造;(2)以岩性岩序圈闭性为主的聚矿构造;(3)以岩性层序及构造圈闭性联合控制的聚矿构造。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周缘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良  漆家福  张明正 《地质论评》2015,61(3):525-535
四川盆地西缘和北缘被前陆冲断带围限,各冲断带在构造演化和变形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主要经历了两期明显的缩短变形:印支期和新生代,龙门山南段以新生代变形为主,以中—高角度基底卷入的叠瓦构造为特点,而北段以印支期变形为主,表现为低角度基底卷入的叠瓦构造。米仓山前陆冲断带主要经历了四期逆冲变形:印支期、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及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平面上以叠加构造为特征,剖面上以中—下三叠统为界,滑脱层以下,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反冲构造及断层相关褶皱较为发育,而在该滑脱层之上冲断构造和反冲构造不发育。大巴山前陆冲断带主要经历了三期逆冲变形:印支期、中侏罗世中—晚期及新生代,构造变形具有多层次滑脱的特点。由南西向北东,构造变形由以脆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韧性为主。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初步厘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认为生长地层的时代就是构造形成的时代(Suppe等,1992;Shaw 等,1994).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发育地表可见的三排构造带:以齐古-喀拉扎背斜-清水河构造为主的第一排构造、以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背斜为主的第二排构造、以独山子-安集海背斜-呼图壁背斜为主的第三排构造,卷入三排构造的地层有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貌地形和地层分布,三排构造带的形成时间对油气评价和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地壳不同构造层次岩石变形机制及其构造岩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岩记录地壳构造变形演化重要信息,其成因、分类与命名一直没有统一认识。本文对构造岩变形机制、控制因素和构造岩分类进行系统总结。认为构造岩形成受物质成分、变形机制、应变速率、流体、温度、压力等因素控制,是物质成分与物理化学条件、变形机制等众多变量的函数。变形机制包括破裂作用、碎裂流动、晶质塑性、物质扩散、重结晶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不同变形机制出现在不同地壳构造层次中,形成不同的显微组构。依据成因机制、物质组成和组构等标志对构造岩分类与命名进行重新修订,将构造岩划分为碎裂岩系列和变质构造岩系列,前者发育在地壳浅构造层次上,以破裂作用和碎裂流动变形机制为主;后者发育在中深部构造层次上,以晶质塑性、重结晶作用、物质扩散作用和超塑性流动作用为主。碎裂岩系列划分碎裂岩、角砾岩、微角砾岩、超碎裂岩、断层泥和假玄武玻璃;变质构造岩系列划分为构造片岩、糜棱岩和构造片麻岩。依据岩石流变性质、变形机制和构造岩分布,地壳构造层次划分为:脆性域,变形机制以碎裂作用和碎裂流动为主,发育碎裂岩系列;脆-韧性转换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并伴随有碎裂作用,形成糜棱岩、千糜岩和构造片岩;低温韧性域,以晶质塑性、物质扩散和重结晶作为主,发育糜棱岩与构造片岩;高温韧性域,以超塑性蠕变和重结晶作用为主,形成构造片麻岩。  相似文献   

19.
青海东北部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与找煤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代勇  孙红波  孙军飞 《地质通报》2010,29(11):1696-1703
在系统分析木里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特征的基础上,将本区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压缩、剪切、滑动3大类和8种类型。揭示了控煤构造样式与煤系赋存之间的关系,木里煤田控煤构造样式以压缩为主,分布广泛,部分矿区构造样式表现为剪切和层滑,各矿区煤系赋存状态受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煤田边缘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以逆冲前锋型、逆冲断夹块型、逆冲-褶皱型和对冲型为主,含煤向斜形态多不完整;煤田中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控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断裂型为特征,含煤岩系赋存稳定,是有利的勘查开发区段。  相似文献   

20.
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的多期变形和构造层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闽北前加里东期变质基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下构造层下亚构造层的麻源群(古元古代)、下构造层上亚构造层马面山群(中元古代)和中构造层长汀浅变质岩系(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麻源群存在四个世代的变形,前两个世代以深构造层次共轴叠加的平卧褶皱为特征,后两个世代则发育浅构造层次的斜歪褶皱和膝折带构造。马面山群发育三个世代的构造变形,自早而晚分别为:深构造层次平卧褶皱、浅构造层次的紧闭相似褶皱及膝折带构造。长汀浅变质岩系除局部地段可能存在紧闭褶皱外,以膝折带构造及宽缓褶皱变形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