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氯化锂、正丁基锂、葡萄糖酸为剥离剂,采取离子交换和插层反应等方法剥离蒙脱石,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组成、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上述结果表明,用氯化锂剥离后,样品由片层构成,分散性良好,蒙脱石(001)晶面的衍射峰峰位(2θ)向左偏移了1.2°,相应的晶面间距增大了0.27 nm,部分为薄层状结构,厚度5~10 nm,边缘发生了卷曲;正丁基锂剥离后,蒙脱石(001)晶面的衍射峰基本消失,层状结构遭到破坏,蒙脱石基本被剥离成了单层状结构,也有厚度10~15 nm的小片层;用葡萄糖酸剥离的蒙脱石层状结构无序度增加,蒙脱石的层堆积明显。通过对比上述3种方法所剥离的蒙脱石,可认为氯化锂及正丁基锂对钠基蒙脱石的剥离效果优于葡萄糖酸的剥离效果,且以正丁基锂剥离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单十二烷基磷酸根离子柱撑MgAl水滑石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焙烧还原法制备出单十二烷基磷酸根离子(DDP)柱撑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DHs)复合物。XRD和FT-IR分析表明,DDP进入到LDHs层间形成柱撑复合物,但采用3种工艺制备的复合物超分子结构有明显的不同: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柱撑复合物层间距为3.15 nm,DDP在LDH层间呈倾斜双层排列,焙烧还原和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复合物层间距为3.89 nm,DDP在LDH层间呈垂直双层排列。离子交换法制备出的DDP柱撑LDHs复合物中由于LDHs层间存在较强的静电作用力而不能使碳酸根被完全置换出来。  相似文献   

3.
王小蓉  吴平霄 《矿物学报》2012,(Z1):173-174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 DoubleHydroxides简称LDHs)作为一类阴离子型层状化合物,也被称为阴离子粘土(Anionic Clays)或水滑石类化合物(Hydrotalcite-like Compounds简称HTlc)(Goh等,2008)。LDHs不仅存在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采用焙烧还原法制备了牛磺酸/层状双氢氧化物插层复合物(TAU-LDH)和布洛芬/层状双氢氧化物插层复合物(IBU-LDH)。研究了插层复合物中TAU和IBU在模拟人体内肠道pH值(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的缓释性能。XRD和FT-IR分析表明,TAU和IBU阴离子成功进入到LDHs层间形成插层复合物,IBU-LDH插层复合物的结晶性能优于TAU-LDH。UV-Vis分析表明,存在于LDHs层间的TAU和IBU在缓冲溶液中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复合物中的TAU 40 min释放85%,180 min释放完全;IBU 40 min释放88%,180 min释放完全。IBU-LDH插层复合物的药物缓释特性优于TAU-LDH插层复合物。  相似文献   

5.
以硫尿和乙酸锌为前驱物,通过离子交换和溶液热反应的方法在有机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高蒙混层矿物)层间原位合成了ZnS纳米粒子,得到ZnS柱撑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表明高蒙混层矿物的d001从原来的0.98nm被柱撑到1.95nm,表明层间被插入了直径小于1nm的ZnS纳米颗粒。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原高蒙混层矿物的有序片层结构部分被破坏,在被剥离的片层上面均匀覆盖了ZnS颗粒聚集体,粒径在25nm左右。透射电镜(TEM)显示,ZnS颗粒聚集体是由3~5nm的颗粒堆积而成,夹杂在被剥离的高蒙混层矿物层中。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能量散射谱(EDS)测定表明形成的ZnS属于六方晶系,结晶度较低。光降解伊红_B(eosion_B)实验表明该纳米复合物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_Vis)跟踪反应历程,表明降解过程中没有其他中间产物生成,20min之内降解率达到99.1%。本方法制备的ZnS柱撑高蒙混层矿物纳米复合材料与前人制备的ZnS纳米粒子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方法更简单,原料较便宜,可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6.
水滑石层间阴离子热稳定性、离子交换性能等物化性质与LDHs材料主客体间以静电作用为主的超分子作用密切相关,但LDHs材料的晶格能计算目前仍相当困难。本文以层间阴离子作为负电荷基团、对应等电量氢氧化物层板作为正电荷基团,构建水滑石(LDHs)主客体静电作用模型。采用晶体化学第二定律,对LDHs材料晶格能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层间阴离子交换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物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层间阴离子种类,晶格能大小次序为Mg3Al-F-LDHs>Mg3Al-OH-LDHs>Mg3Al-Cl-LDHs>Mg3Al-Br-LDHs>Mg3Al-I-LDH,Mg3Al-CO3-LDHs>Mg3Al-CrO4-LDHs>Mg3Al-SO4-LDHs>Mg3Al-NO3-LDHs,与文献报道的LDHs层间阴离子交换性能相一致。改变层板金属离子比例,计算得到晶格能大小顺序为Mg2Al-CO3-LDHs>Mg3Al-CO3-LDHs>Mg4Al-CO3-LDHs,与层间碳酸根热稳定性相一致。改变层板金属离子种类,预测得到层间碳酸根热稳定顺序为:Mg3Al-CO3-LDHs>Cu3Al-CO3-LDHs>Ni3Al-CO3-LDHs>Zn3Al-CO3-LDHs-Co3Al-CO3-LDHs>Fe3Al-CO3-LDHs>Mn3Al-CO3-LDHs>Cd3Al-CO3-LDHs>Ca3Al-CO3-LDHs;Mg3Al-CO3-LDHs>Mg3Ni-CO3-LDHs-Mg3Co-CO3-LDHs-Mg3Fe-CO3-LDHs>Mg3Cr-CO3-LDHs。本文中对于LDHs材料晶格能的计算,为其热稳定性与离子交换性能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LDHs材料的静电作用模型构建方法,对于其他层状主客体材料晶格能计算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高岭石比表面积、孔隙率和吸附容量,利用微波辅助化学反应制备了尿素-高岭石复合物,进一步微波辐射使层状高岭石完全剥离并粉碎,经分散后得到了纳米高岭石。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硎)进行了过程中样品结构、形貌和尺寸方面的表征。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通过微波辅助剥离并粉碎层状高岭石,时间只需30min,约为单一球磨的1/20,分散后的纳米高岭石平均粒径约为150nm。  相似文献   

8.
基于蒙脱石层间域二维纳米空间厚度的可扩展性,采用有机插层、单体引入及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TG-DSC、SEM和四探针电阻牢测量仪等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热性能和导电性能,并讨论了复合机理.结果表明,当m(OM)/m(An)<0.3时,苯胺单体原位聚合后,蒙脱石晶层被充分剥离,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当有机蒙脱石与苯胺的质量比为0.09时,所制得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最大达到2.34 S/cm.  相似文献   

9.
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提纯蒙脱石、钠化蒙脱石、有机插层蒙脱石进行紫外-可见光学吸收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蒙脱石随着粒度的变化产生红移和蓝移现象。1631插层样品较钠化样品红移20 nm以上,而提纯的胶体粒子样品较1631插层样品SM G-1631红移80 nm;由于提纯蒙脱石样品粒度变细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了1.69 cm-1,即蓝移了1.69cm-1。蒙脱石水化性能的XRD分析表明,蒙脱石吸水后晶层发生膨胀、剥离,脱水时分散后的晶层发生凝聚作用,即面-面结合作用,形成蒙脱石“定向性层状集合体”衍射峰的d值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凝聚作用是蒙脱石分散剥离的逆作用,但凝聚后形成的凝聚蒙脱石的衍射谱特征与原始蒙脱石的大不相同。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研究丰富了天然纳米蒙脱石矿物材料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母的命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义云母为层状硅酸盐。其结构单元由两个相向排列的四面体片(Ts)和夹于其间的一个八面体片(Os)组成。这些片构成一个单元层,层与层之间被非水化层间阳离子(I)分开,其顺序是:非水化阳离子层、四面体片、八面体片、四面体片、非水化阳离子层、四面体片、八面...  相似文献   

11.
聚苯胺/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制备产物进行了研究。将新疆某地蒙脱石在钠化改型后进行了季铵盐改性处理。以苯胺作为客体物质 ,利用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与有机物良好的相容性 ,将季铵盐 /蒙脱石插层复合物分散在苯胺单体中后 ,苯胺单体进入了蒙脱石层间域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XRD、SEM、TG_DTA分析结果表明 ,苯胺单体的进入使蒙脱石的层间距大大增加 ,经聚合后聚苯胺 /蒙脱石复合物中蒙脱石及其插层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特征、形态特征和热学性质特征完全消失 ,表明蒙脱石晶层已被剥离分散在聚苯胺中形成聚苯胺 /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王永在 《地学前缘》2003,10(3):170-170
阳离子粘土即通常所指的粘土。阳离子粘土主要由层状结构的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组成。粘土矿物的结构层板带负电荷 ,层间充填有可交换性阳离子。阴离子粘土是与阳离子粘土相对而言的。阴离子粘土又称水滑石型化合物或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简写为LDHs) ,天然产出少 ,以人工合成为主 ,具类似于水镁石的层状结构。阴离子粘土层板带正电荷 ,层间充填有平衡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粘土由于具有独特的阴离子交换性、层板组成的可设计性、结构的可恢复性而在近年受到极大的重视 ,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无机材料。由于阴阳离子两类粘土在成分、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高岭石[Al2Si2O5(OH)4]是一种1∶1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结构单元层由一层[SiO4]四面体片和一层[AlO6]八面体片组成,因此高岭石片层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表面:硅氧烷底面和羟基底面。高岭石的羟基底面为硅烷嫁接提供了场所,通过八面体片上的羟基与有机硅烷发生缩合形成Al-O-Si共价键,嫁接后的高岭石材料较之  相似文献   

14.
矿物材料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林江  吴大清 《矿物学报》2001,21(3):351-354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其制备技术是纳米科技的核心和研究基础。具层状结构和微孔空间的矿物材料可用于制备纳米微粒,为纳米科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也为矿物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开辟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蒙脱石、高岭石和文石珍珠层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粘土/有机物纳米复合材料、无机介孔材料和仿生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南近代地壳抬升区的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常被河流深切割。被河流深切割的这些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其岩溶发育特征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受岩性的控制,多层状碳酸盐岩岩组的溶蚀作用一般仅在碳酸盐岩岩层内进行,岩溶顺层发育成多层状,在无特殊条件破坏情况下,层间非碳酸盐岩岩层成为相对隔水层,是水库防渗的良好依托;但一些张性、扭性断裂的切割作用或是层间非碳酸盐岩岩层塌陷,都可能导致层间隔水层遭受破坏,使岩溶出现穿层发育现象,对水库防渗极为不利。因此,在水库防渗设计中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层间渗漏缺口及其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层状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的多体性组装模式与构筑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层状硅酸盐矿物晶体结构中属性不同的二维结构单元体看成是不同的结晶学模块,研究了一般层状硅酸盐矿物和间层矿物的多体性组装模式和构筑原理。结果表明,不同二维结构单元体(包括硅氧四面体片、八面体片、层间域(物))的构筑基本符合球体紧密堆积原理,紧密堆积层平行{0001};四面体片与八面体片构筑TO和TOT结构层时采取多种机制消除二者在二维尺寸上的差异;两种模式的结构层与不同类型的层间物(域)组装形成六种组装模式的晶层;并通过二维结构单元体的组合规律的分析,计算出可能存在的28种TOT型间层结构,它们分属于6种间层结构多体性组装模式;间层结构中,结构层对于八面体片是不对称的,并在属性上表现出极性特征;间层矿物的晶层类型可用6种多体性组装模式加以表达。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构的多体性分析与组装模式的研究,对于矿物晶体化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发育纹层状泥晶碳酸盐,其产出与相邻泥、页岩中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但对其成因认识尚不明确。为了正确认识陆相湖泊环境中纹层状泥晶碳酸盐的成因机制,通过岩芯(619.65m)、薄片(NY1井9片,FY1井3片)观察、荧光显微镜(2片)、扫描电镜(10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对上述纹层状泥晶碳酸盐进行研究。观察发现纹层中存在纳米级球状和丝状碳酸盐矿物组构,与微生物活动导致其细胞外微环境物理化学条件改变而形成的胞外聚合物和丝状细菌十分相似。泥晶碳酸盐岩纹层有机-无机碳同位素对分析结果显示,无机碳同位素δ13 Ccarb值为2.1‰~4.8‰,有机碳同位素值为-27.9‰~-22.6‰,两者呈明显负相关。基于该结果提出单一碳库有机-无机碳同位素演化模式佐证泥晶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与微生物活动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以上研究表明纹层状泥晶碳酸盐形成过程中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为湖相环境中生物活动对碳酸盐矿物沉积作用的影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醋酸钾/高岭石插层复合物的机械磨剥制备了不同径厚比的高岭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XRD)、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4个样品的粒径、结构以及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插层磨剥次数的增加,高岭石的结晶度指数(HI)由原矿的1.29降至0.69,结晶度降低,晶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同时,4个样品的粒径及厚度逐渐减少,径厚比依次增大至11.7。此外,经过3次插层磨剥洗涤后,部分剥离的片层发生卷曲,但很少完全卷曲成纳米卷。  相似文献   

19.
剥片高岭土的有机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醋酸钾进行插层形成高岭土—醋酸钾复合体。通过X射线检测,高岭土层间距明显增大。将此复合体通过水洗,除去醋酸钾,高岭土即被剥片。剥片后高岭土粒径变小,但保持了高岭土的基本层状结构。用偶联剂对剥片后高岭土进行有机改性,形成高岭土有机复合物。“有效活化指数”的测定实验表明,利用此种方法制备的剥片高岭土有机改性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兰西锰矿和黑锌锰矿是2种较少报道的层状锰氧化物,在河北相广锰银矿床中也未曾被系统描述。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粉晶衍射、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方法对兰西锰矿和黑锌锰矿的形貌特征、化学成分、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纳米到微米级的针、棒、片状等晶形,晶体结构均属于六方晶系,具有沿c轴方向的层状结构。层间阳离子易被Mn2+、Mg2+、K+、Na+、Ag+等离子替代,并含有一层水分子容易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失去,使得层间距从0.69~0.75 nm塌陷至0.53 nm左右。黑锌锰矿的拉曼特征峰在波数606、651、163 cm-1处,兰西锰矿的特征拉曼谱峰主要在645 cm-1附近。银在黑锌锰矿比兰西锰矿更为富集,说明了风化作用中锰矿物特殊的层状或孔道结构对于银的富集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