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测天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诗经里,就有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的记载,意思是说,早上西方有虹时,这天将会下雨。这就说明,群众测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用多种形式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和测天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7,(9)
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各种动物、植物和无生物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物象反应。根据这些反应来预测未来天气、展望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叫做物象测天。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象测天经验,这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具  相似文献   

3.
马甘 《青海气象》2004,(2):65-65
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闪烁着智慧的异彩。谚语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有农谚和气象谚,这是劳动生产的经验结晶,是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道理;一  相似文献   

4.
易仕明 《气象》1975,1(1):2-3
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可是林彪一伙捡起孔老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破烂,自比“天马”,自称“天才”,把广大劳动人民说成只知“怎样搞钱,怎  相似文献   

5.
农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用天、物、象预测天气的科学总结。是气象台、站预报工具的补充部分,也是气象哨、组预报天气的基本方法和源泉。我哨在1974年冬建立后,收集整编了《气象农谚三百条》,在贯彻华主席“要努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广文理 《气象》1976,2(2):16-16
“倒风要下雨”,是我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看天经验。自1965年8月以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对“倒风要下雨”这条群众经验先后进行了120次的观测、验证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条群众经验用来预报由睛转雨的转折性天气,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杨德生 《气象》1978,4(1):34-34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看天经验,有许多关于长期气候预报方面的农谚,世代相传。如“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清明对立夏,牛羊不上山”、“夏至小暑在同月,集中力量种山药”、“冬至头,冻死牛”……等,不仅反映了节气在农历不同日期时的气候特点,而且还指出了未来气候的演变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的农谚,在我国中纬度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农村广泛流传,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8.
张志尧  张志敏 《气象》1975,1(8):10-11
晴好的夏天和初秋,在黄昏和凌晨,经常可以看到天空中显现出一条青一条白有时呈粉红色的光带,温州地区俗称“蓝冲”。浙江北部、江苏一带称为“青虹(音jing)白虹”;福建、广东、广西称为“青龙卷”天缆”“青气”等等。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对“蓝冲”与未来天气变化的关系,也有不少描述。例如:“上  相似文献   

9.
《气象》1977,3(8):19-19
我县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丰富的看天防雹经验,如在预测冰雹方面的有:早上太阳出山有“绿阴绿霞”则下午有雹;“云打架”有雹;“拉磨雷”有雹;“蜂子朝王声”有雹;“云黄”有雹等等。这些经验在群众性防雹工作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气谚语是从古以来劳动人民予测天气经验的结晶,用现代科学吸收与发扬它,是气象工作者的责任之一。本文作者多年来坚持在平时工作中制作天气新歌谚,语言简炼生动,是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林祥 《气象》1977,3(5):13-14
过去,西藏高原是不产茶的,被认为是茶树栽培的禁区。但茶叶是西藏人民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所谓“一日三餐不可无茶”,什么酥油茶、奶茶、清茶等都是藏族人民非常爱喝的饮料。可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茶叶要从千里迢迢的内地运进高原或由国外进口,广大藏族劳动人民为了喝点茶,受尽茶商的苛刻剥削,贫苦的农奴只能寻找一些野草和树叶充当茶叶。解放了,红日照雪山,广大翻身农奴渴望着改变喝茶完全靠外地供给的状况,响往千里雪山、万里草原的世界屋脊上飘茶香。这就面临着一个问  相似文献   

12.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十二岁当了地主的放羊娃,解放后,我才同千百万劳动人民一样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经党的多年培养,成了一名国家干部,于一九五八年来到冠县气象站工作。从此我抱定决心,努力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认真钻研气象科学知识,为人民管好天。 一九六二年我们冠县气象站因故被撤销了,业务人员全被调走,我被调到县水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75,(5):2-3
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农业气象科学也发生、发展得最早。远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反映季节和农事活动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此后在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又形成了反映冷空气活动规律的四十六个“农暴日”,积累了丰富的测天经验,仍为我们今天所采用,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雄辩地证明:劳动人民创造气象科学并推动气象科学的前进。  相似文献   

14.
瓦房店市谢屯镇畜牧技术员、共产党员林同久,热爱气象事业,3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观云测天,义务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1958年谢屯镇建立了气象哨,当时年仅18岁的林同久当上了气象观测员,他暗下决心,要热心于气象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中,积累了许多与潮汛有关的天气谚语。例如:“上看初二、三,下看十五、六”,“潮来有雨落”,“月傍星、发大水”,“台风等潮”等等。对于日、月引潮力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近年来已广泛引起气象工作者注意。 本文试图分析潮汛与天气变化的某些相关规律,以及本站如何以群众看天经验为线索,结合天气形势和单站指标,制作中期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6.
1975年8月初受7503号台风影响,河南南部下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广大气象工作者本着气象工作是保护人民的,首先是保护劳动人民的精神,积极开展了这次特大暴雨的分析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弄清这次特大暴雨的成因和提高对这类暴雨的预报能力,经“三北”寒潮大风预报科研协作会议商定,在1975年12月19—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75,(2):2-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远在西周我国农作物品种已有“百谷”之多,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我国古代气象学是劳动人民适应农业生产和战争的需要,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儒家反动“天命论”斗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在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科学的基础上,法家的政治路线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气  相似文献   

18.
尽心竭力观云测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自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之日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这一天举办纪念活动,以促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气象科技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天气和气候”。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9.
云的分类     
童乐天 《气象》1980,6(8):34-36
云是大气运动的产物,又是天气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云的观测是气象观测中一个难度较大的基本项目。而天上云的构成就好象是一幅立体的天气图,我国自古以来,在“观云测天”方面已有许多群众经验。为帮助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进一步掌握这个基本观测项目,并为气象站、哨的预报人员在“观云测天”方面提供一些基础知识,本刊从本期起举办《云的基础知识》讲座。读者对本讲座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编者  相似文献   

20.
张家诚 《气象》1975,1(12):15-16
我国天气预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天气预报知识来源于生产,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古代劳动人民,是我国天气预报最早的主人。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关于天气预报的民歌。“朝(阝齐)于西,崇朝其雨”(早晨西方有虹,这一天就会下雨),“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东风劲吹,阴雨将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天上层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