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人们意识到环境的变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迫切需要掌握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生物及人类进行保护。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人体皮肤、眼睛受损,免疫力下降,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紫外线指数的预报能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己。2紫外线指数标准紫外线(U V)辐射是太阳辐射光谱中100~400nm间的范围,按照紫外线的不同波段可分为3部分:紫外线A段(U V-A):波长为320~400nm,对生物作用弱。紫外线B段(U V-B):波长为290~320nm,对人体影响较大。紫外线C段(U V-C):波长为100~290n…  相似文献   

2.
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生物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兑 《气象》2001,27(4):54-57
紫外(UV)辐射在太阳幅射光谱中的谱区范围是在100-400nm间,其能量仅占太阳辐射总量的8%,按照不同波长线所起的生物作用,可分为三部分,紫外线A段(UV-A),波长320-40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6%,这部分生物作用较弱,主要是色素沉着作用,紫外线B段(UV-B),波长290-32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1.5%,此段对人体影响较大,主要作用是抗佝偻病和红斑作用,是引起民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紫外线C段(UV-C),波长100-290nm,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0.5%,由于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而不能达到地面,以人工发生的紫外线灯进行实验,这段紫外线具有最大杀菌力,对机体细胞也有强烈的刺激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紫外辐射增加对农业影响问题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辐射(UV)在太阳辐射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由于它具有特殊的生物效应和化学效应,因而受到重视。按其生物效应,UV 可分成三个部分:UV—A 波长约320—400nm,对生物的影响不大;UV—B波长约280—320nm,对生物有特别重要作用;UV—C 波长约200—280nm,是灭生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家气象局在每日天气预报节目中对其58个城市的紫外线辐射量同时作出预报。报出第二天它的最大辐射量,帮助人们免受太阳光的伤害。据研究,290~320毫微米的中波紫外线主要使皮肤发生日晒伤(日光性皮炎);320~400毫微米的长波紫外线主要使皮肤晒黑(色素增加)和引发雀斑。紫外线辐射还会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使潜在的病毒性感染复发。特别是近年来,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干流层中阻止紫外线辐射的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据测算.每减少10%的臭氧,紫外线辐射量增加20%,由此皮肤癌的发生率将增加20%,白内瘴…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大豆的影响及其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及盆栽试验中观测到经超量紫外线(UV280~400 nm)辐射处理的大豆作物,其株型、生理活动及产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量随UV辐射强度,大豆品种以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文章还给出了计算紫外线辐射对大豆影响程度的公式,该计算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1引言紫外线是指太阳辐射中波长在200 ̄400nm的辐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成UV-A(315 ̄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3个波段。由于大气臭氧层对UV-A的吸收很少,所以UV-A辐射量的变化基本上同臭氧层的变化没有关系;而UV-C则同UV-A完全相反,它几乎完全被臭氧层所  相似文献   

7.
紫外辐射如何影响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乜虹 《青海气象》2004,(1):71-71,81
太阳辐射能量的波长范围较宽,对人类而言,其中大部分的太阳辐射是肉眼无法看得见的。波长越短,辐射强度越大,并且对于生物体潜在的危害也就越大。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其波长在290~400nm(十亿分之一米),这比可见光的波  相似文献   

8.
人们为什么对大气中大量的臭氧感兴趣呢?其原因在于臭氧对大气的结构、特性,以致于地球上有生命物体有着巨大影响。大气中臭氧的存在使得波长小于290nm的太阳强紫外辐射不能透过大气。另外,臭氧还大量吸收了波长在290-320nm之间的中紫外辐射,波长在320-240nm的近紫外辐射才能通过臭氧层到达地面,但它对生物没有危害。今天无疑可以认为:由于大气中“臭氧盖”的存在,才能使人类免遭紫外辐射的有害影响,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气中臭氧总量的变化(臭氧含量平衡的破坏)影响了平流层中不同高度太阳紫外辐散流入量的分布,这就导致了平流层温度和高层大气  相似文献   

9.
比较分析了2017年南极中山站3种仪器测量地面太阳紫外B(UVB)波段和紫外A(UVA)波段的辐照度。以Brewer光谱仪测值为参考,国产宽波段FSUVB日射表在UVB(波段280~315 nm)的辐照度相对误差为(55±75)%,误差随大气臭氧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在南极“臭氧洞”期间偏低。Yankee UVB宽波段日射表在UVB(波段280~320 nm)的辐照度相对误差为(-31±22)%;国产宽波段FSUVA日射表在UVA(波段315~400 nm)的辐照度相对误差为(23±5.9)%。太阳天顶角低于80°的晴天以Tropospheric Ultraviolet Visible(TUV)辐射模式计算结果为参考时,FSUVB,Yankee UVB和FSUVA辐照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0±37)%,(-22±19)%和(27±6.4)%,而Brewer相对误差未超过3.5%。国产宽波段UV日射表测值偏高,反映出波长较长的杂散光对太阳辐照度测值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紫外线观测仪器对辽宁4个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进行观测,研究了辽宁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因子,结合MM5数值模式建立了统计预测模型,建立了紫外线辐射强度分级标准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总体上是西、北部较东、南部稍强,但相差不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每年5~9月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日最大值出现在每日的11~14时。夏季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冬季基本无影响。云量的变化对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雄 《气象科技》2003,31(2):105-108
文章分析了南宁市紫外线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阳总辐射和云量的关系。指出南宁市紫外线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4月下旬开始紫外线逐渐增强,5~9月长达5个月时间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0月上旬开始紫外线迅速减弱。日最大值出现时间多数在12~14时。紫外线辐射量与太阳总辐射量相关系数达0.67,与部分月份云量也有较好的相关性,晴天的紫外线日变化曲线最为平滑,多云天气次之,少云天气下日变化曲线有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12.
紫外线指数是度量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程度,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损伤是根据“红斑作用曲线”作出的。紫外线指数(Uitraviolet Index)也称“UVI”指数,其强弱主要决定于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平流层臭氧、云层、地面状况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UVI对于指导人们避免紫外线辐射过度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计算时应考虑更加真实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  相似文献   

13.
紫外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与实际测量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改进的离散坐标法紫外辐射传输模式,应用各种可测得的实际大气物理参数,模拟了1993年7月24日德国加尔米希-帕特科琛(Garmisch-Partenkirchen,47.47oN, 11.07oE)地面紫外辐射的全天分布,并与1993年秋天第三次欧洲紫外辐射光谱仪比对活动期间通过了严格绝对标定的奥地利英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的紫外光谱仪的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进行了余弦响应订正后,计算与测量的绝对值差别很小,最大误差对地面UVB通量(280~320 nm)是0.07 W/m2(正午的通量为3.2 W/m2)。对UVA(320~400 nm)最大误差是2.6 W/m2(正午通量为54 W/m2)。计算与测量的平均偏差为5%~13%,这表明,地面紫外辐射水平也可以利用其他大气观测资料通过模式计算间接得到。  相似文献   

14.
宽波段太阳紫外线强度监测仪器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ATML89C52,ADC0809等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和紫外线Ua、Ub宽波段传感器,结合计算机通讯技术,设计出实时宽波段太阳紫外线强度监测仪器,并用RS232通讯口与PC机组成监测、预报、发报一体化的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兑 《气象》2000,26(12):38-42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 0~ 1 5的数字来表示 ,通常规定 ,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 0 ,在热带高原地区 ,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 1 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 2 5 m W/m2 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 ;而模式预报方法则主要依赖于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报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云、辐射对中期数值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家气象中心引进的EC-T42L9谱模式的基础上,用模式诊断云和模式水汽场(以下简称B方法)代替其中计算辐射时所用的纬向平均的气候云和气候水汽场(以下简称A方法),并减少垂直层以节省计算量,从而发展了一个T42L5谱模式。此外,在计算云和辐射时,还设计了方法C,调整云和辐射计算的“时空”分辩率。该文利用改进的T42L5谱模式,并以EC的1982年7月1日12时(UTC)的客观分析为初始场,进行了A、B、C三种方法的5天中期数值预报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云和辐射在中期数值预报中的作用。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长春地区紫外光谱(UV-A,UV-B)辐射观测和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利用我们研制的太阳—大气紫外光谱辐射计,从1992年5月在长春开始试验了野外观测,监视到达地表的太阳直射和大气散射紫外光谱辐射,主要给出长春地区地面紫外辐射,特别是紫外(UV)B段(280~320 nm)光谱辐射的一些基本特点和初步统计特征。由于地表UV-B辐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危害作用,其强度随着臭氧减少而增加。该项观测分析将有助于监测和研究臭氧层变薄的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强度指数监测和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单片机原理和计算机通信技术,采用ATML89C51、ADC0809等芯片微控制器和集成电路、紫外辐射宽波段传感器,结合计算机串口通讯技术,设计出实用的紫外线强度指数监测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自动采集紫外线强度指数数据,进行历史数据库的分析和查询,研究该地区紫外线强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市紫外线监测分析及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晓黎  张彦恒  赵娜  袁媛 《气象科技》2011,39(6):731-735
利用2006-2008年石家庄市紫外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年紫外线辐射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紫外线等级1~4级之间,其中1级的日数有175天,2级251天,3级220天,4级432天,年平均日数分别为58、84、73天和144天.紫外线指数“较强”级别出现的频率最高,“中等”以上日数占60.3%,说明石家庄属于紫外线...  相似文献   

20.
GRAPES紫外线(UV)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 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中的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创建了紫外线数值预报系统(GRAPES-UV)。介绍了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给出了GRAPES-UV系统的运行和个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指数(UVI)除了与纬度、地形和日变化有关外,还与云的分布以及天气形势密切相关,GRAPES模式中云的微物理方案对UV预报有较大的影响,UVI在晴空和对流云降水地区的强烈反差是UVI的重要特征。在个例试验中应用了臭氧总量预报模式,通过T213模式为化学输送模式提供气象背景,利用卫星资料同化技术建立臭氧的初始场,预报大气臭氧总量。应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临界成功指数(CSI)对2007年夏季北京和上海UV预报进行统计检验。北京和上海24 h紫外线强度等级为强和很强的CSI分别为0.625和0.780,接近同样方法的美国检验结果0.677。该系统从2006年3月起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的业务系统中正常运行,并在大气成分中心网站上发布UVI和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并提醒公众采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身免受UV的过度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