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冬季暴雪过程锋生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讨论了一次冬季暴雪过程中由地转强迫、非地转强迫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总的强迫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并指出南北方和上下层次级环流的有利配置对暴雪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次冬季暴雪过程生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讨论了一次冬季暴雪过程中由地转强迫,非地转强迫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总的强迫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并指出南北方和上下层次级环流的有利配置暴雪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1991年梅雨锋暴雨与锋生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锋生环流诊断方程对1991年7月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锋面横向次级环流在低层是一个热力正环流,低空急流出口区的次级环流使锋面附近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100hPa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与中层的偏南风耦合形成择流层上层的反环流叠加在锋面横向环流上形成深厚的上升气流区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急流次级环流的激发及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使用双向嵌套数值模式MM4对1992年7月23日发生在副高北侧京津冀 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 伴随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激发次级环流的主要因子和台风、 夏季江淮气旋有明显不同;总的次级环流在降水前,有利于天气区不稳定能量的积累, 而在降水过程中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上升运动条件;急流和暴雨之间通过次级环流存在着 正反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姚秀萍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4,14(2):114-120
利用原始方程模式的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对由5个爆发性发展的台风所合成的要素场进行了次级环流的诊断.结果表明,在各强迫项中,地转形变和非绝热加热强迫作用较大.大尺度加热主要加强中低层环沈,对流加热则主要加强中高层环流.台风爆发性发展前后,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台风爆发性发展时,非绝热加热强迫的相对重要性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7.
选用陕西1991—2001年共11 a的夏季大降水样本,利用实时高空观测资料,对大降水的时空特征、产生大降水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大降水的动力条件分析,概括出陕西大降水基本物理量特征,即具有不同特征的大降水天气,涡度、散度在垂直方向上3种不同分布特征,对应在天气图上,高低空的天气系统有着不同的配置形式;对高空急流的天气学、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大降水的关系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归纳出了高空急流的位置与陕西省大降水落区的3种配置形式,总结出大降水产生时的高低空急流配置情况,特别指出了当高空急流出口区与入口区形成的次级热力环流与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形成不同方式的耦合时,对大降水天气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北京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网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海淀、上甸子3部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通过分析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期间发生在北京地区的降水过程,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在环境风场、地形和城市热岛作用下,中尺度系统发展或减弱的可能机制及对城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和地形作用形成的次级环流圈对城区南北两侧的影响不同,在城区南侧,次级环流圈使南风减弱,同时受次级环流圈下沉气流影响,中尺度系统北上时会减弱;在城区北侧,次级环流圈使南风加强,中尺度系统南下时会使气流辐合增强,有利于中尺度系统发展。当环境风场是较弱的偏南风时,城市热岛-地形次级环流圈在城区1500 m以下形成辐合,以上辐散,在3000 m左右辐散最强,不利于北上的中尺度系统向城区发展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9.
对1998年3月新疆强切变线天气的分析表明,蒙古阻塞高压对切变线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切变线是一个冷性结构的风辐合带,白天较弱、夜晚较强。在切变线上维持一个纬向的次级环流,该次级环流加强了切变线东部的降水。水汽在对流层中上层的切变线附近辐合,大降水落区与切变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Q矢量理论在青藏高原东侧大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王川  杜川利  寿绍文 《高原气象》2005,24(2):261-267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川陕地区的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及成因作了诊断分析。再利用MM4模式所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应用湿Q矢晕理论对暴雨过程进一步进行了中尺度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场的分布反映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出现在中尺度环流明显增强时。湿Q矢量分解揭示了该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一个包辛内斯克近似、静力平衡方程组,考虑非绝热过程,利用推导出的次级环流方程,在简单条件下,给以解析求解和定性分析,说明锋面次级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原理,最后进行数值求解,详细解释地面锋面次级环流的存在及其特征,从而解释锋面强烈天气过程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应用湿Q矢量分解诊断梅雨锋暴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传统的Q矢量分解方法将湿Q矢量(Q*)分解在沿等位温线的自然坐标系中,并结合改进的MM4模式(MMM4)模拟资料,对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分解湿Q矢量可将梅雨锋暴雨的垂直运动场进行一个有意义的尺度分离,这不仅验证了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存在不同尺度相互作用的已知结论,而且从定量的角度揭示出不同尺度在梅雨锋暴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在梅雨锋暴雨的开始形成阶段,大尺度对垂直运动场的产生起着主要的强迫作用,锋区尺度的强迫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在梅雨锋暴雨的强盛阶段,锋区尺度已经演变为垂直运动场的主要强迫因子,而大尺度的强迫作用则处于次要地位,其至多起着背景场的作用,甚至个别时次可以忽略不计;在梅雨锋暴雨的衰亡阶段,大尺度又逐渐演变为此时垂直运动场的主要强迫动力,而锋区尺度的强迫作用则迅速衰减,其又仅处于次要地位。此外,我们认为分解湿Q矢量比“总”的湿Q矢量更有利于对产生梅雨锋暴雨的潜在物理机制的评估:先是在大尺度2△↓.Qθ*的强迫作用下诱发中尺度2△↓.Qn*强迫作用的产生,随着2△↓.Qn*强迫作用的增强,其所强迫作用产生的次级环流增强,降水的强度也同时随着增大,最终由2△↓.Qn*强迫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环流直接导致梅雨锋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94,52(2):165-171
设计了一个中-β尺度数值模式,并用来试验模拟一次京津地区暖区锋生降水过程。其结果不仅给出了暖锋式锋面垂直环流(热力直接环流),而且还给出了叠加在其上的次级中尺度环流结构。这说明该模式具有研究中-β特征运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东亚冬季风中非地转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非地转风在东亚冬季冷空气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非地转风的主要因子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非地转风在有限区动能收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地转风是冷空气过程中地面偏北大风加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地转风次级环流使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和Hadley环流得以加强,而高空西风急流具有次地转的特征。变高、惯性平流和摩擦作用是影响非地转风的主要因子。此外,位温局地变化,位温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对非地转风的形成亦有相当大的贡献,但该三项非地转风分量的向量和接近于零。非地转风在有限区动能的收支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1993年5月5日黑风暴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1993年5月5日我国西部地区黑风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次黑风暴是由强寒潮爆发,在特定季节(春季)和裸露、疏松的下垫面(沙漠、戈壁)条件下形成的中尺度现象。在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存在很强的风切变,利于湍流发展;非地转强迫作用对次级环流贡献大于地转强迫作用;黑风暴前后显著的辐射加热不均匀分布所形成的热力正反馈作用,造成近地层局地锋生,并使热力正环流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尺度模式输出的物理量分析和6h预报资料,分析了河南省4场连续性暴雨过程中动力条件,结果表明,次级环流是暴雨维持的原因,倾斜特征是暴雨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虑非绝热加热项和摩擦项的原始方程组,取沿锋面方向地转近似,导出一个描写定常锋面次级环流的方程,研究对流加热(CISK)对锋面次级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能加强锋生过程,加强锋面环流,使环流宽度变窄,陡度加大。从而从理论上对锋面过程的降水不均匀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影响南海的几类台风路径所对的200hPa辐散风场和速度热场的特征,发现200hPa辐散风场对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1)200hPa辐散风场表征的季风环流结构的差异决定着台风路径扣期趋势;(2)西太平洋副高所对应的辐散风次级辐台线的走向和西伸程度指示着信风特征,影响台风未来的路径;(3)台风一般向辐散中心以外的次级辐散线西侧2个经距的位置移动,用辐散风环流的物理意义和台风受环  相似文献   

19.
“91.7”梅寸锋横向次级环流稳定维持原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宝俊  刘玉玲 《高原气象》1995,14(2):176-184
利用多层非线性平衡ω方程、湿静力稳定度倾向方程以及水汽通量散度方程论断分析了“91.7”梅雨锋横向次级环流稳定维持的原因。结果发现,稳定性凝结加热的正反馈对横向次级环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91.7”梅雨锋横向次级环流稳定维持原因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多层非线性平衡ω方程、湿静力稳定度倾向方程以及水汽通量散度方程诊断分析了“91.7”梅雨锋横向次级环流稳定维持的原因。结果发现,稳定性凝结加热的正反馈对横向次级环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