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景观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典型代表区域之一.通过对该盆地红层分布区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总结出丹霞地貌遥感影像具有网格状、脑状、栅栏状、斑点状、斑块状和圆丘状6种影纹特征,表征不同的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并在盆地内圈划出15个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野外调查识别出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共8大类23种单体景观类型、4种组合类型.其在盆地内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盆地边缘,遥感影像成网格状的,网格的密度较大,以顶斜的峰林、峰从景观组合为特征,其演化处于壮年末期至老年早期阶段;盆地中央沿河流两岸,遥感影像上呈现大片红色,以圆丘状低矮的小石峰为特征,山顶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地貌演化处于幼年至青年阶段;中间过渡地带一般丹霞地貌不发育或成圆丘型丹霞地貌组合,只在少数地区由于发育断层或有信江支流流经之处发育,也以石寨、巷谷(一线天)岩崖等景观为特征,遥感影像上呈现条块状,崖壁延升较远,嶂谷发育,反映其发育处于青年晚期至壮年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资源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设施农业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其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纹理特征体现,设计了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并基于GIS组件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设施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底图,结合批量设施自动生成算法进行数字化,实现了人机交互式半自动化信息采集。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68,自引:13,他引:268  
根据1985和1995年2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3省2市1985-1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沈士琨  史春云 《热带地理》2022,42(1):123-135
选取社会经济、配套产业发达且相近的苏南、浙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地图API中的地点检索服务获取民宿点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探究两地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大地区民宿均呈显著集聚状态,分布在地势低平且水系发达区域,依托高禀赋旅游资源和交通干线集聚。2)在两地区别上,苏南民宿表现出集聚程度上的市域差异,浙北则分布相对均衡且集聚范围较广;空间集聚态势差异性显著,前者呈“四核集聚,次级中心团状布局”,后者表现出“西东中梯度格局”。3)消费能力、客源市场与通达程度是影响两地民宿分布的重要共性因子,两两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民宿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4)浙北民宿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弱,水系环境与景区依赖是两大地区间的区别因子。  相似文献   

5.
面向对象的湿地景观遥感分类——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利江  曹宇  胡远满  刘淼  夏栋 《湿地科学》2012,10(2):206-213
在ENVIEX软件的Feature Extraction平台上,利用Landsat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杭州湾南岸地区湿地景观进行遥感影像分类;通过与基于最大似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支持向量机法等传统像元方法的相应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系统分析了面向对象方法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湿地景观生态分类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单一依据像元光谱值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综合考虑了对象的光谱、空间、纹理、色彩等多种属性特征,因而对于类型复杂多样、分布界限模糊、光谱混淆与混合像元现象严重的沿海滩涂、湖泊、河流等湿地景观具有更好的鉴别能力,也因此获得更高的分类精度(研究区景观分类总精度为88.80%,Kappa系数为0.8765);②面向对象方法在分类中提取的是由同质性像元组成的"对象",且在合理的影像分割下得到的对象破碎化程度较低,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小分类结果中的"椒盐噪声"干扰;而基于像元方法提取的景观类型以离散像元形式组成,难以清晰表征景观的边界、形状等信息,所以分类结果中会有明显的噪声现象;③影像分割在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遥感影像分类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实验结果表明,60%的分割尺度和归并尺度组合较有利于中低分辨率影像的遥感分类;④面向对象分类过程中诸如影像分割精度的评价、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特征空间的优化等问题,则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江西广丰盆地红层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内发育石寨、石峰、峰林和峰丛等丹霞地貌景观.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建立丹霞地貌遥感影像解译标志,解译出8处丹霞地貌区,归纳为5种丹霞地貌遥感影像特征.丹霞地貌区节理构造发育,节理走向受边界断裂控制,揭示了断裂构造对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和发育类型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ASTER遥感影像,使用IDL语言编写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的计算公式,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别对两种方法处理后的遥感影像采用K-Means分类,经过分类后处理,提取植被信息.NDVI整体上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土地覆被信息;而SAVI对于各种地类的值域较宽,反映绿色植被内部差异信息较明显,可为不同植被类型的信息提取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岩墙地质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明显表现地物的几何结构和纹理特征,从而使得在较小空间尺度上观察地物细节变化、进行大比例尺遥感制图成为可能。利用高分辨率QuickBird遥感影像,对新疆巴楚县麻扎尔塔格山地区的岩墙进行计算机辅助地质解译,共获得1227条岩墙。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了解译岩墙长度、走向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76%的解译岩墙走向为NNW(135°~180°);QuickBird能够满足1∶2.5万地质调查的要求;通过地质分析综合解译结果获得了麻扎尔塔格岩体内部存在发育岩墙、岩墙形成应晚于内部的正长岩体的新认识。探讨并验证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中小规模地质体解译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遥感影像剖分金字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全球剖分格网与影像金字塔的优点与不足,结合两者的优势提出了剖分影像金字塔模型及建塔策略,利用全球剖分格网面片编码的唯一性和Hilbert曲线空间连续性对影像块进行索引与组织。针对基于影像块组织的特点,提出了剖分影像金字塔局部更新的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剖分影像金字塔不仅具有传统影像金字塔在快速浏览上的优势,并且由于其编码和索引的优势,使得在局部影像提取和更新方面效率更高,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于田绿洲为例,以Landsat TM/ETM+为基础数据源,利用空间分析方法、3S技术方法等定量分析于田绿洲平均温度的分布特征,得出地表温度受下垫面类型的影响比较明显,地表土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决定地温的总体分布;通过对温度相异图的研究,发现温度的分布同时也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影响;对克里雅河下游河段进行温度变化的趋势分析,得出在南北方向上,没有温度变化趋势,而在东西方向上,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同时也说明克里雅河对其河道两边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农村实地调研与影像判读,从墓地生态功能、集约利用及调查制度等角度,讨论分析了农村不同墓地形式的特征和问题,结果显示:(1)土坟丘可以生长植被,具有生态功能;而固化坟丘仅有殡葬功能;(2)大公墓比散落坟丘或家族式小墓地用地集约,但大公墓中"豪宅式"的自选墓地并非集约;(3)分散孤土坟或小规模的土坟地在以遥感方法进行的土地利用调查制图中,很容易被误判制图为周围的农用地;而固化墓地因光谱反射强烈,容易与周围的农用地区分。同时,认为应该积极寻找符合资源节约且生态友好的农村墓地建设模式。稳妥推进公墓建设,严格单个墓穴用地标准,并尽可能实行封土不固化的墓地建设模式,以发挥墓地的生态与殡葬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和田河流域灌丛沙堆风洞流场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风力、沙源、植物是影响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灌丛沙堆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作成无植被“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选用区间在6~14 m\5s-1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沙堆模型作纯气流模拟实验流场观测,探讨在不同风力作用下灌丛沙堆表面的流场结构变化特征。模拟实验表明,气流在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受到正面风压影响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具有高速气流风蚀区域,而圆锥形沙堆迎风坡气流均匀爬坡加速,背风坡涡流强盛,因此两者在无沙情况下的纯气流流场结构特征、沙堆形态动力平衡特点有较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The complete life cycle of a permafrost mound is reconstructed from its growth until its degradation. The study site is a lithalsa,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a long-term monitoring that includes geocryological observations, measurements of permafrost properties on cores, grou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ions of landform changes. The landform likely grew as a palsa under cold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past. The peat cover was subsequently eroded. Early stages of degradation are witnessed since 2003 as a new thermokarst pond is starting to form though mound collapse. Settlement of the structure has been observed, and a rim ridge has begun to form. Ultimately, the lithalsa shall disappear and be replaced by a circular thermokarst pond surrounded by a rampart, similar to many other on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monitoring of the thermal regime of the lithalsa illustrates the pattern of internal warming and points to the causes of its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4.
A rootplate/mound formed by the uprooting of a black cherry tree (Prunus serotina) in Potter County, Pennsylvania, was photographed in 1950 near the time of formation and again in 1952 and 1963 by J.C. Goodlett and C.S. Denny. The mound was located and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 in 1989 with the aid of background trees with identifying peculiarities and using the earlier consistent perspectives. Between 1950 and 1963 most of the rootmass had decomposed, leaving a mound with an estimated volume of 5.28 m3 in 1963. By 1989 the mound had lost 60% of its 1963 height and its volume had diminished to 2.09 m3. Mean annual erosion on the mound from 1989 to 1995 was much less than during the 1963–1989 period indicating a diminishing sedime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est floor commensurate with lowering of the mound surface.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时空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蒋天颖  伍婵提  陈改改 《地理科学》2017,37(11):1720-1727
基于浙江省2005~2015年A级物流企业时空数据,运用ArcGIS10.0和CrimeStats 3.3软件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了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空间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浙江省A级物流企业在时间序列上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各等级企业发展不平衡;从空间上来看,A级物流企业呈现明显的东北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分布趋势,最近邻指数表明全省A级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集聚强度依次为:总体>3A>4A>2A>5A>1A;多尺度研究表明不同等级的物流企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以集聚分布形态为主,随机分布为辅,集聚程度趋势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热点探测分析表明A级物流企业区位导向为长三角南翼经济发达区、沿海港口城市、内陆交通枢纽三大地带。  相似文献   

16.
 以科尔沁沙地典型流动沙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不同坡度地形上掘穴蚁的蚁丘直径、密度和盖度分布,讨论了不同坡度地形对掘穴蚁筑丘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掘穴蚁筑丘对不同坡度地形土壤的作用。结果表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底、坡中及丘顶对蚁丘直径、密度和盖度分布影响明显,其中蚁丘直径迎风坡坡中显著小于其他坡度地形(P<0.05);密度和盖度分布顺序均表现为:丘顶>坡中>坡底。掘穴蚁筑丘改变了土壤性状,导致土壤含水量升高,pH值变小而电导率变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微地貌条件下,蚁丘含水量和全氮含量迎风坡坡底较高,而蚁丘有机质含量背风坡坡底较高,但蚁丘土壤pH值和电导率丘顶较小。整个流动沙丘土壤基质均比较疏松,流动沙丘微环境易受风力作用而改变,从而影响掘穴蚁的筑丘活动分布,但不同坡度地形间蚁丘分布差异基本上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7.
刘程军  周建平  蒋建华  储锦超 《地理科学》2019,39(11):1719-1728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纵深拓展,电子商务随之发展壮大,县域物流的空间结构也加速演进,研究基于空间联系视角,通过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刻画了浙江省县域物流空间联系特征及其网络结构,得出以下结论:空间联系网络的“核心-边缘”格局清晰,最大引力线核心区域结构较为稳定,边缘区的竞争演进仍在继续,而且空间联系格局层级性较为明显,浙北、浙东及浙中的网络复杂度稳步提升;物流空间联系势能的空间分布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集聚的趋势,与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拟合度较高;物流网络多中心性格局演化呈稳定均衡化发展,在电子商务发展影响下,逐渐形成以杭州市辖区、宁波市辖区、义乌市、温州市辖区等为主导的四大县域物流圈。  相似文献   

18.
浙江台风(热带风暴)灾害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49-1992年的气象、水文和灾害资料分析,浙江台风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登陆或严重影响浙江的台风日期与天文大潮期相遇机率高,沿海地区潮灾严重;2.台风大风是浙江沿海城市台风灾害危害的主因之一,且其危害具有连锁反应倾向;3.台风灾害对浙江农业的危害一般是直接和继发性灾害叠加而成的;4.台风灾害区的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山脉走向性;5.台风重灾年在年际分布上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考古文化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光庆 《地理学报》1996,51(6):508-517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的贝丘和沙丘类文化属沿海渔业文化带,其产生和发展与全新的世海面及海陆变迁密切相关。贝丘和沙丘类古文化是随6000aBP以前的海侵而产生的;其文化的发展和盛衰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珠江三角洲海陆环境演变序列都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20.
对平作表层(1~2cm)土层施肥与垄作表层(1~2cm)、中层(25cm)、底层(45cm)土层施肥时的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含N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垄作还是平作表层施肥,小麦从三叶期到拔节期根、叶的含N量由高到低;而垄作中层和底层施肥却由低到高。三叶期时根、叶含N量以表层施肥>中层施肥>底层施肥。而表层施肥的垄作与平作间对比,则根叶的含N量无显著差异,三叶期以后小麦根、茎、叶、粒、壳的含N量影响不大。另外,垄作底层,中层施肥比表层施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