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含煤沉积学若干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煤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煤又是制约我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满足社会对煤能源需求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将成为我国含煤沉积学关注的热点。成煤环境多样性与煤质复杂性的耦合研究 ,煤的环境沉积学与可洁净特性研究 ,煤储层与煤层气成藏理论体系的研究 ,含煤岩系米氏旋回识别与旋回地层学研究 ,聚煤区多信息、数字化古地理重建等研究课题 ,将会是我国含煤沉积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和未来中长期的发展方向。伴随着这些领域的突破 ,含煤沉积学必将视环境保护为学科已任 ,开拓煤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低煤级煤的液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地区中新生代赋存着丰富的低煤级(Rmax<0.8%)煤炭资源,且绝大部分为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煤,这为煤的洁净利用提供了最佳的液化原料。从煤质和煤岩基本性质出发,探讨了研究区低煤级煤的液化性能。通过高压釜在溶剂和催化剂条件下的加氢液化试验可知,在氢耗量5%左右时,煤的液化转化率达90%以上,油产率达55%以上,这表明我国西部低煤级煤可作为重要的液化用煤资源。同时,通过分析影响本区煤液化性能的控制因素,发现煤的挥发分产率、碳氢原子比、活性组分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等指标可直接影响煤的液化性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层中氟和氯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我国典型煤犷区研究,论述了氛、氛元素在煤地球化学方面的特性及多种存在形式、象、氛元素在我国不同成煤期谋层中的含童变化,及氛、氛元素含量在我国不同聚煤区内的分布规律。认为氛与氛在煤中的含童与煤的变质程度密切相关,分析了影响氛、氛元素在煤中富集、运移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含煤区煤体结构特征及与渗透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主要含煤区的100多个煤层以及若干个钻孔煤心,进行宏观煤岩类型、煤体结构、煤裂隙以及与煤层渗透性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a.我国煤体破坏程度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强,从盆地中部向盆缘增强.我国中、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东部和南部以及盆缘构造煤发育.b.糜棱煤是地层构造变形强烈的产物,但构造变形强烈的地层不一定形成糜棱煤.c.碎裂煤的渗透率比原生结构煤高,碎粒煤和糜棱煤渗透率低.对于一个即有碎裂煤,又有碎粒煤和糜棱煤发育并交替出现的煤层,碎粒煤和糜棱煤在碎裂煤之间起着低渗透性的屏障作用,渗透性低的煤分层扼杀了渗透性高的煤分层,极大地降低了煤层渗透性.因此在有碎粒煤和糜棱煤发育的煤层,煤体结构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大于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成为控制渗透性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刘祖发 Wil.  RW 《沉积学报》1999,17(12):687-690
利用激光显微荧光探针、MPV-Ⅲ显微光度计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典型煤的激光显微荧光特征,并运用二项参数(I400、R)与澳大利亚同期煤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我国煤的I400普遍比澳大利亚同期煤高,据此,建立了我国煤的R-I-VRo相关模式图,该图对于正常评价我国烃源岩成熟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1.46×1012m3,开发煤层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地分析我国煤层气藏低压、低渗、低饱和及构造煤发育等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阻碍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因素是煤储层的低渗透率,针对我国煤层气藏特点提出了充分利用采动影响区的应力场释放开发煤层气的煤、气一体化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专辑简介     
本专辑组织了14篇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第一、二、三篇对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丰度和在煤中的赋存状态作了一般性的陈述;第四篇至第十三篇分别对意义较大的19种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中国煤中的丰度、赋存状态和意义作了介绍;最后一篇介绍了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研究煤中微量元素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很多,本专辑没有详述,主要介绍了元素在中国煤中的丰度。作者除总结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外,还将汇集和整理我国文献中的大量资料,作了简明扼要介绍。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每种元素在我国多数煤中的一般丰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侏罗纪煤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多低灰、低硫,被称为“优质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其煤岩学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煤其煤岩学特征表现各异,如新疆的艾维尔沟、阜康等矿区的煤可用于炼焦,神华煤可直接液化,吐哈盆地的煤具有成油潜力。西北中侏罗世煤普遍富含惰质组,贫矿物质最为显著,与我国东部石炭-二叠纪煤以及国外“冈瓦纳煤”均存在较大差异,西北侏罗纪煤煤岩类型独特,是大型内陆型盆地演化的产物,多属低变质烟煤,局部也有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还出现一个褐煤矿点。在煤地质学与煤岩学、煤化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今后洁净、高效、合理地利用西北侏罗纪优质煤资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编辑附言     
本刊以增刊形式出版了唐修义、黄文辉等著《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研究》(专辑)。专辑系统地对我国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丰度和在煤中的赋存状态作了概略介绍;重点论述了其中19种元素和稀土元素;并对倍受关注的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各篇中所列举的大量测试数据,显示我国迄今所检测到的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可以认为,本专辑几乎概括了20世纪我国公开发表的煤中微量元素测试研究成果,并对国外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要介绍,是今后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基础,必将对我国煤炭资源与伴生元…  相似文献   

10.
煤中氯赋存形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艾氏卡熔样—硫氰酸钾滴定法,对我国41个煤中氯的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了煤中氯含量与挥发分、固定碳、灰分以及碱金属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煤中氯含量普遍较低,一般为0.1%~0.2%;煤中氯含量与煤的煤化程度有明显关系,煤的变质程度越高,煤中氯的含量越少。煤中氯含量与煤中水分和氟的含量无关。随着煤中碱金属含量的增加,煤中氯含量呈下降趋势,煤中氯与碱金属(Na,K,Ca,Mg)等存在负相关性。煤中氯主要以有机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煤中锗的调查开始于1956年,尤以近几年工作较多,几乎对全国大多数省(区)的主要煤矿,均进行了煤中锗的调查,为我国煤中伴生元素的找矿和综合利用,以及对某些元素在煤中的分布规律、赋存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煤中稀有金属元素的研究,是当今煤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我国煤中镓的丰度、分布、赋存状态及其富集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煤中镓的储量加权均值为6.62μg/g,略高于美国和世界煤中镓的平均含量。不同煤田中镓的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分为煤层顶底富集分布和煤层全层富集分布;就成煤时代而言,煤中镓含量随成煤时代的由老变新有降低趋势,石炭-二叠纪煤中镓含量最高,晚侏罗-早白垩世最低,煤中镓含量随煤级升高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煤的定义似乎很明确,但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煤与非煤的界定问题,其势必影响到煤炭的合理划分及应用。为此从煤的沉积及变质演化入手,明确煤与炭质泥岩、天然焦、石墨等演化关系,进而从其相互间的物质成分差异、变质程度及宏观与显微特征差异加以界定,初步总结出划分煤及其相邻非煤类别的灰分、水分、变质程度、宏观和显微的差异特征,为后续煤和邻近非煤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师庆 《地球化学》1985,(4):363-370
腐植煤不同的还原性质,不仅在我国华北聚煤区晚古生代含煤建造的煤层中有明显表现,而且在我国各聚煤区、各成煤时代不同含煤建造的煤层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  相似文献   

15.
杨起教授     
杨起院士长期从事煤地质学、煤沉积环境、煤变质作用、盆地热史演化、煤聚积规律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期又拓宽至煤中有害物质、燃煤污染和煤层气温地质的研究。他和课题组针对我国一些煤层的盖层较而煤胡却高的特征,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的理论,提出中国部分煤的煤胡高是深成变质煤叠加了以区域岩浆热变质为主或其它类型变质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中国煤极总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高的规律主要是太平洋板块古向俯冲的影响。上述理论对我国煤田预测、煤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选区评价、煤成烃成困和赋存规律的古代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煤中的九种金属元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煤的加工利用过程中,煤中金属元素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以致污染环境,这是人们关心的事。本文将介绍镉、钴、铬、铜、锰、钼、镍、铅、锌等九种元素在我国煤中的分布和赋存情况。  相似文献   

17.
煤的生烃性能与成烃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我国7个含煤时代煤的煤岩、煤质和热模拟试验分析,探讨了其生烃性能和成烃机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煤成气藏的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部分煤储层解吸特性及甲烷采收率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根据常压下的解吸实验和煤层气参数井实测数据分析,我国煤的解吸特笥变化较大,解吸率主要受煤层埋深及煤级的影响。最侍解吸深度一般在400~600m之间,镜质体反射率小于3%时,随煤级的升高而增大;大于3%时,则相反。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长短琚煤级没有特定关系,但在某些地区工层的含气量高低有关,甲烷含量低则吸附时间长,尤其是小于8m^3/t时急剧增长。从现有资料看,我国煤储层的吸附时间一般不超达9d。煤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环境下,煤中能够富集锗、镓、锂、稀土等金属元素。我国北方煤炭资源丰富,已发现大量的煤-金属矿点(床),并且这些矿点(床)的分布展现出一定的时空特征:石炭-二叠纪煤中金属主要以镓、锂富集矿点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赋煤区北部煤田及山西平朔、晋城等矿区;早-中侏罗世煤,以镓富集为主,主要集中在新疆准东、吐哈盆地,青海木里等煤田,二连盆地早侏罗世煤发现煤-稀土异常,是很好的找矿线索;早白垩世煤主要以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煤中锗矿点为主。我国北方聚煤期时间跨度大,聚煤环境多样,含煤盆地类型多样,聚煤期和成煤后北方频繁剧烈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多样的煤岩类型,能为煤中不同微量元素的富集提供物质来源、迁移条件与通道和沉积聚集条件,具有良好的煤中金属资源前景。建议进一步加强煤中,尤其是煤矸石、粉煤灰中金属矿点(床)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为煤中金属资源赋存与预测提供参考,并加强金属的提取利用技术研究,同时通过制定资源保护政策,加强对煤中金属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储层渗透率主控因素和煤层气开发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煤储层渗透率比美国煤储层渗透率低1~2个数量级,低渗透率是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煤储层的渗透率主要受煤体结构、宏观裂隙以及割理/裂隙系统充填状况和现今地应力等因素的控制,适度构造变形产生的碎裂煤中因宏观裂隙发育导致其渗透率高于原生结构煤的渗透率,但强烈构造变形形成的碎粒煤和糜棱煤则使渗透率降低;割理/裂隙系统矿物充填和高应力不利于渗透率保存。在不同地区,控制煤储层渗透率的关键因素不同,针对性对策是煤层气开发的关键:针对复杂煤体结构,在压裂井层优选时要在煤体结构测井解释的基础上考虑避开糜棱煤;针对我国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层割理/裂隙普遍以方解石充填为主的煤储层低渗透成因,建议探索和开发酸化压裂一体化储层增透技术;针对高应力和地应力类型在垂向上的转换,在压前搞清应力强度和类型的基础上,控制水力压裂隙高度以避免沟通煤层围岩含水层;针对煤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和高应力状态,建议采用逐级降压制度,以提高单井的累计产气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