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核工程选址中的弥散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弥散地震评价是核工程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分析弥散地震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弥散地震评价中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等关键性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活动背景和构造背景,探讨其发震的动力学过程,综合历史和现代地震资料,通过对玉树地震发震前的青藏高原东部地震活动特征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大尺度时-空图像与玉树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研究其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余震序列特征,从而综合探讨玉树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和过程.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地震孕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2004,26(4):761-771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对于发震构造明显但没有强震记录的地区,根据发震构造规模和活动性特征,依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对于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较为清楚的地方,潜在震源区被划分得更细一些;而在断裂隐伏区,则依据地震活动图像及地球物理异常判断潜在源震区的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4.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法,要求鉴定发震构造和划分地震构造区,在以往实践中,发震构造鉴定往往基于地表活动断裂构造,且表征为线状震源.当存在较强非随机分布的地震活动且难以找到清晰的地表活动断裂构造形迹时,地震构造法就难以合理地表现这些地震的危险性.本文以云南滇中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探讨了在地表活动构造形迹不清,中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滇中大姚—姚安地区,采用面状发震构造来表征地震危险性的方法,讨论了在地震构造法中采用面状发震构造的必要性、鉴定思路和方法,并建议在今后的核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构造法中应充分考虑面状发震构造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清晰认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和区域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了甘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分布及其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所处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基本构造环境、发震断裂的断裂活动性及孕震过程等基本发震条件.主要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分析了通过地震震源区的地貌特征,反映出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地貌学角度探讨了区域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了区域发震构造、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分析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特点,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变形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6.
殷娜  邓淼  万飞  贾建鹏  纪同娟  程昊 《山西地震》2021,(2):21-26,43
2016年1月21日海原-祁连山断裂北侧发生MS6.4地震.诸多学者对其震源特征、孕震机制和发震构造等进行探讨,但仍存争议.该文综合区域构造活动特征、构造转换、地貌发育、历史地震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门源MS6.4地震的孕震环境特征,结合区域动力学的大尺度特征探讨其新构造运动的意义.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地震构造背景的椭圆光滑过程的地震活动参数模型,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通过综合加权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该方法充分体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非均一性,尤其适用于发震构造不甚清晰的中强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震危险性,避免了常规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且评价方法简单快捷,为地震区划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清晰认识发生于青藏高原西北部2008年与2014年的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震构造环境与构造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喀喇昆仑—西昆仑—康西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研究资料、相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两期GPS速度场资料和区域运动学特征等讨论两次MS7.3地震所处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分析喀喇昆仑断裂、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龙木错-邦达错断裂及贡嘎错断裂所围限的西昆仑地块的地质构造背景、阿尔金断裂西南端发震断裂活动性及孕震环境等发震构造基本条件;进而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及断裂分布特征分析震源区的地形地貌特征,给出晚第四纪以来的地貌形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区域构造地貌学和GPS地壳运动学的角度探讨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区域孕震构造、克尔牙张性裂谷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综合分析新疆于田2008年MS7.3拉张型发震构造和2014年MS7.3走滑拉张型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的区别,认为2014年发生的地震可能与2008年MS7.3地震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触发过程及震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并且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东西向拉张性构造单元,可能与青藏高原10~15 Ma以来的地壳减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华南内陆地区地震活动以中强地震为主,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不发育,因此,对发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着[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化进程对形成本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的重要意义,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地震活动分布与K-N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将K-N地层分布区作为该地区发震构造鉴定和潜在震源区划分的重要条件之一,并初步认为华南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是该地区K-N地层分布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地震预测研究的需要,基于区域地震构造的新认识与新资料,在川滇地区重新划分出19个地震区(带).这些地震区(带)的实际意义是可作为地震活动性的地理统计单元.每一地震区(带)的划分除了与具体的、相对独立的活动构造单元相联系外,还考虑了历史及现今强地震的空间分布、现今弱震分布等因素.文中描述了各个地震区(带)的活动构造与历史强震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断裂的活动习性.基于这种新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对其中两个区(带)在2001年青海昆仑山和1970年云南通海两次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这种与相对独立活动构造单元紧密关联的地震区(带)的划分方案可获得良好的地震活动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1.
Concept and origin of the term “the diffuse seismicity“ are illustrated. Some different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 diffuse seismicity and th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on determining seismic design basis of engineering from the seismicity are analyzed. Principle and program for evaluating diffuse seismicity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 on over contents.  相似文献   

12.
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向东 《中国地震》2000,16(2):107-113
本文论述了弥散地震的概念及其由来,分析了当前对弥散地震存在的几种不同认识以及弥散地震对工程抗震设计基准影响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he sit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s,some important points and methods for investigation of capable faul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use seismic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云南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3,他引:21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以极高的频度、强度和成灾率而位居我国大陆之前列。本通过对过去百年地震活动所做的研究作一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关于 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控制地震孕育发展的地球动力过程的基本认识,以期对将要进入的21世纪的地震监测布局、成因研究、预测预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跃—平静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 ,讨论了云南地区 1970年以来 ,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 ,系统计算了Ms≥ 6 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 ,结果表明 :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 ,且震例中的 83 %开始出现平静(活跃 )的时间为强震前 1~ 2 12 年 ,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 (平静 )。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occurring in the Beibu Gulf water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faults,geophysical fields,seismicity and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E trending faults along the boundary of the Wushi depression are the dominating seismogenic structures,and the NW trending faults are the key factors of stress concentration.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high seismicity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te Cenozoic deposition center in the Beibu Gulf,and their NE-NEE trending boundary faults are important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s.The special arcuate fault segment or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the NW trending faults and NE-NEE trending boundary faults is a possible location of futur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8.
李丽  石耀霖 《内陆地震》1998,12(1):29-35
以构造块体成组孕震模型为基础,讨论了孕震系统在局部孕震体强度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中的地震活动性变化特征。分析了岩石介质强度在其正常背景下发生弱化和强化后,孕震系统中各地震带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外界影响(即边界动力作用)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是系统局部发生弱化还是强化,强度变化不仅影响到发生变化的地区中的地震活动性,而且对与其相连的地区及系统内其它没有发生变化的地震带上的地震活动都有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文义 《中国地震》1996,12(3):275-284
以活断层网络为结构框架的中国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可视为一个“断层运动与蕴震”系统。用自耦合方法初步研究发现,该蕴震系统是一个时间结构有序的耗散系统,这种时间结构的有序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通过系统与环境物质,能量的变换而建立和维持的。它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着非平衡相变的若干特点,这就是临界慢化,分岔与减熵等,以能量积累的负反馈方式开始,以能量大释放的正反馈方式结束的螺旋式地震活动周期是中国大陆及其周边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