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根据华南地区现今地球动力学环境、新构造特征、发震构造模型、第四纪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具体的实例,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弥散地震区划分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华南地区弥散地震的评价依据.对于弥散地震区内与已知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历史地震,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确定弥散地震的方法,探讨了总体地震和构造活动水平与弥散地震的关系.华南地区弥散地震活动的评价结果与地球动力学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地震构造背景的一致性是进行弥散地震类比的基础.本文除了论述弥散地震活动评价方法之外,还初步给出了华南地震区弥散地震区划分方案和弥散地震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
论核工程选址中的弥散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弥散地震评价是核工程选址中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分析弥散地震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弥散地震评价中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弥散地震确定的方法和技术途径等关键性技术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已成功用于伊利诺斯州南部和密苏里州东南部的漫散地震活动性研究。研究范围是靠近新马德里地震带的弥散形变和地震活动区。通过将叶片方法应用于陷落地震震中对新马德里地震目录进行了检验。这是自叶片方法通过最优估计法应用于改进定位后的一种新手段。叶片方法是利用二项式分布对稀疏震中分布区域内显著的地震序列进行检验。用叶片方法对新马德里地震目录的震中检测陷落震中,统计上有效说明,地震活动性与新马德里地震带和布莱克、埃灵顿、塞勒姆及斯蒂杰尼维夫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4.
四川马边地震地质背景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云金 《四川地震》2001,1(1):39-41
马边是川南地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地震活动显示出一种与四川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马边地区地震活动具有地台区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地震活动与荥经一马边一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和上、下地壳间的滑脱面有关。该地区的6.0级以上强震与川西地区的强震活动相一致,它们受到地表活动断裂的控制;6.0级以下地震则与地表活动断裂关系不密切,呈现出一种弥散的图像,但其空间展布范围不超过荥经—马边—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所展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中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核工程场地设计基准地震动确定中涉及弥散地震的地震动估计,这导致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成为被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一些中小震近场地震动记录资料,分析和探讨了国内外多种地震动衰减关系对中小震近场地震动估计的适用性问题,并结合我国几个核工程地震问题研究工作的实践对中小震近场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思路和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荣强  于磊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643-2650
陆壳中的地震更危险,但其分布更具有弥散性,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可靠且易用的地震警示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这类信息主要来自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等资料,还需要补充其它的地学资料.本文提出一种来自卫星地壳磁场的约束.对于中国大陆的壳内地震(MS≥5.0),研究表明其大都(80%以上)位于卫星地壳磁场的垂向磁感应强度分量的零等值线上或附近,并且理论上可以用一作用于半无限磁弹性平面中的集中力所产生的磁场分布来进行相应解释.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新的独立于传统资料的约束,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地震警示性信息.同时,在缺少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资料的地区,这种约束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监测信息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1月 1 7日 ,纽约市发生一次小地震。这次地震虽小 ,但却是一次警告 ,表明地震会 ,而且肯定会在东北部发生。 1 995年的同一天 ,日本神户经历了一次 7.2级 (据日本气象厅测定 )地震 ,在这个预料会频繁发生地震 ,且已采取了减轻地震对人身伤害的措施的国家造成 550 0人死亡。但是 ,神户地震的强度比以前认为的该地区的地震强度大得多。在这次地震的前一年 ,仍然是这一天 ,加州发生了 6.7级北岭地震。加州人已预料到会发生这种强烈而又频繁的地震。虽然这次地震夺去了 50多人的生命 ,但由于该地区对这类地震事件已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  相似文献   

11.
Concept and origin of the term “the diffuse seismicity“ are illustrated. Some different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 diffuse seismicity and the influence characteristics on determining seismic design basis of engineering from the seismicity are analyzed. Principle and program for evaluating diffuse seismicity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 on over contents.  相似文献   

12.
论弱地震活动区评定最大潜在地震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庚  鄢家全 《中国地震》1999,15(3):220-228
本文针对弱地震活动区,提出了评定最大潜在地震的5项原则和方法,并以四川盆地为例论证其适宜性。本文所述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有明确的地质构造依据,而且充分考虑了地质学方法和地震学方法的互补性。这对于推进工程地震研究,更为合理地评定弱地震活动区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he sit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s,some important points and methods for investigation of capable fault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use seismic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4.
自贡市设定地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建成  张耀国 《中国地震》1999,15(4):357-369
将确定性方法与概率性方法相结合,通过对自贡市地震地质背景、发震断裂及共发震能力、地震活动的时间空布特征、未来50年地震活动趋势预测、自贡市受破坏性地震的期望震级与期望距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综合确定了2个地震,共结果可以为自贡市人民政论及有关部门制定大震应急预案、建立大震快速反应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天山活动断裂地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空间分析功能,如空间选择、空间连接、合并分析、几何量算等;着重讨论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在地震活动性分析、活动断裂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永登5.8级地震序列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芳  陈玉华 《内陆地震》1998,12(4):327-336
对永登5.8 级地震序列及近10 年来永登—兰州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登5.8 级地震为孤立型,震前近10 年震区一直有小震活动,主震是在小震活动经历了一个增多—加剧—平静的过程后才发生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及地质构造表明,永登地区存在中强地震孕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炜  宋先月 《中国地震》2000,16(2):149-157
本文将BP神经网络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报。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地震学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而将BP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表征地震活动平静的特征参数Wq,井将其用于华北地区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1年左右或稍长时间,未来震中周围一般都开始出现Wq值的中短期异常区,证明本方法具有限好的中短期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8.
Analysis of instrumental data on earthquakes of 1960–2005 in the Irkutsk amphitheater show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earthquakes form a wide (150–300 km) band of diffuse seismicity along the marginal suture of the Siberian platform. In accordance with established regular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this band belongs to the Sayan-Baikal seismic belt, associated with the destruction process at the boundary of large lithospheric blocks. The band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periphery of the belt and, the deformable substrate being highly monolithic, this sharply weakens the seismicity within the band. Because of the tectonic origin of earthquakes in such a vast platform territory, undoubted evidence for induced seismicity around the Angara cascade reservoirs, and the inten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problem of seismic hazard in the southern Siberian platform should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bjects of geodynam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