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叶林  黄震方  侯兵  王芳 《地理研究》2014,33(10):1942-1955
以大陆入境游客的年度及月度数据为例,利用HP滤波、BP滤波及季节指数分析了大陆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并结合脉冲响应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入境游客在波动中上升,在1989年、2003年、2009年出现较大的下滑,根据滤波分解可将入境旅游划分为五个周期,分别为起步期(1978-1983年)、探索发展期(1984-1989年)、初步发展期(1990-1996年)、快速发展期(1997-2003年)、相对成熟期(2004-2011年),平均每个周期约为6.6年。入境游客的季节强度指数大致呈“倒V字型”分布,季节变动指数大致呈“双W型”分布,相对于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的波动效应更加显著。政策制度、区域经济、突发事件对入境游客周期波动具有重要影响。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对外经济交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入境游客有正向的冲击,不同交通方式对入境游客有不同的响应机理。针对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应进一步注重游客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及发展策略,同时需要平衡发展三大入境旅游市场,降低入境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集中指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份额缓慢下降,外国游客数量小幅增加,港澳台游客人数反复波动,入境客源地市场极不稳定;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到主要客源国蒙古和俄罗斯的影响,对内蒙古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缺少明星市场,客源市场结构不完善;蒙古、俄罗斯在结构转移分量中较高,但是在竞争力转移分量中却相对较小,表明这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入境旅游客源方面有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省1978—2006年入境旅游面板数据,基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等指标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际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各客源国的年际变动指数差异较大;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显著;客流空间集聚和不均衡特征仍较明显。建议从市场、产品开发及客流空间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以来,双方逐渐深化和拓展合作领域。两国推进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更加注重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领域。因此,研究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连续多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哈萨克斯坦游客的入境旅游优势,并从历史发展阶段、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均消费与平均停留时间、人均消费构成、入境方式、年内时间分布规律、在华空间分布和出境流向等八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斯坦旅华客源市场特征,并得出相应结论。文章最后从创新旅游合作领域、丰富游客入境条件和进行旅游宣传推广三方面为两国市场拓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31个省域(自治区、直辖市)为地理研究单元,采用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1年~2013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此外,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非国有经济发展整体上呈典型的"地带性"和"梯度性"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衰减的发展规律;在时间上,整体表现为高值区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蔓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同步提升的态势。(2)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集中化程度逐渐下降,趋于均衡发展,尤其在2001年~2005年间由集中分布向均衡分布转变显著。(3)非国有经济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且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但空间相对集聚状态未产生明显变化。(4)经济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是中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供给、市场化、全球化等共同推动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选取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案例地,以Flickr网站上的地理标记照片为研究数据,采用时间变化分析、核密度分析以及追踪分析对数据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处理与表达。研究发现,在时间变化上,访乌国际游客数量及拍摄照片数量逐年上升,全年呈“M”型变化趋势;在空间变化上,访乌国际游客发布的照片沿主要交通线路分布,热点区向交通、旅游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聚集并向外辐射。游客流动主要集中在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四个城市之间,并向其他城市辐射延伸形成次一级流向目的地。随着停留天数的延长,访乌国际游客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形成的热点集聚区增加,其移动轨迹也逐渐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1979―2015年相关旅游统计资料,利用经济周期波动、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异系数和城市首位度等方法,对日本旅华市场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79年以来,日本旅华市场快速发展,但年际市场增长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受到一定限制;2)1994―2015年,日本旅华市场年内淡旺季具有一定的规律,市场曲线波动由"三峰型"逐渐向"双峰型"转变,但近年来季节性差异较不明显;3)日本旅华市场在华省域空间分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多年变化亦不显著,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4)上海是日本旅华市场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此外受双边经贸、旅游产品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北京、深圳和大连等城市也备受日本游客青睐。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居民赴日旅游呈迅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大陆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的统计资料,利用Excel和ArcGIS软件对日本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住宿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大陆游客访日形成了"中部辐散、两翼齐飞"的空间分布模式,各都道府县相对于中国大陆游客明显地分化成热点区、温点区和冰点区;利用均值坐标散点图的方法,综合分析各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接待量和年均增速,可将日本各都道府县划分为:中国大陆游客的增长型重要目的地、稳定型重要目的地、增长型潜在目的地和待开拓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游客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把握游客在城市间流动特征是探究区域城市旅游联系、明确旅游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优化未来城市旅游发展布局及策略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借助聚类法、挖掘算法与网络分析法,以地理标记照片为研究对象,对泛长三角区域52个地级城市入境游客空间特征从分布、类型、流动、意象等视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入境游客聚集程度泛长三角区域可被划分为入境旅游核心区、次核心区与边缘区,其中,核心区与区域经济中心高度吻合,次核心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边缘区旅游发展潜力较高。同时,入境游客流动网络密度由中部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形成一个包含四等级的网络层级结构。且各省市区域内部入境游客分布与流动也呈现差异化特征,并与各地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和服务接待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入境游客意象分析也在一定程度印证出目的地最本质的地方性特征对入境游客空间分布和流动特征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根年  周瑞娜  马丽君  王泰然 《地理科学》2011,31(12):1437-1446
依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和月指数距平方法,对2008年五大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五大事件的影响下,2008年中国24个省区入境旅游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广东、四川等省区损失游客67.6~294.5万人,山东、海南等省区损失量小于5万人次;四川、西藏等省区损失率在50.0%~76.7%,安徽、吉林等省区损失率为1.6%~4.6%。②由于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期不同,对各省区入境旅游影响差异较大,金融海啸共损失游客1 254.86万人次,汶川地震损失游客178.47万人次,奥运入境限制及"奥运抽水"损失入境游客215.02万人次,藏独事件损失游客115.55万人次,南方雪灾损失游客42.41万人次。③五大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南方雪灾的影响集中在南方受灾省区;藏独事件对西藏及北京、上海旅游影响较大;汶川地震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但对四川及其周边省区影响最大;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入境客流量减少;金融海啸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全国31个省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流量损失较大。在本底趋势线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多元化的闽台区域旅游协作体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福建是台胞赴大陆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福建吸引台胞前往旅游的各种优势正逐步减弱或消失,此状况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的台湾居民,特别是台湾的旅游业界人士强烈呼吁当局开放大陆(闽)居民赴台旅游,以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但是,大陆(闽)居民赴台旅游仍然困难重重,闽台旅游并未能实现双向互动式的协调发展。尽管闽台区域旅游协作体系的真正建立还有赖于“三通”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作者相信不远的将来各种不利因素会得到解决。本文就是在上述前提下,从促进福建对台旅游的角度,对闽台旅游发展多元化区域协作体系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并分析该区域旅游协作体系建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13年台湾统计年鉴和台湾“交通部观光局”观光统计年报,在吸收和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条件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台湾地区的旅游发展,并结合国家环海峡旅游圈的政策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发达的经济、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环境,这些都为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旅游也加快发展;在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不断增长的同时,区内旅游渐趋疲软,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台湾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增长较快,祖国大陆和港澳地区正逐步成为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洲际客源分布较为稳定,入境游客构成存在一定变化;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受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影响显著,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使旅游成为“花汇产业”;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祖国大陆已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不平衡性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旅游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旅游业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体制和区情的不同,两地在旅游发展和旅游管理上有着诸多差异;由于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两地在旅游发展与管理上也存在着互补共融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两岸学术界和旅游业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重点比较两岸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特点,找出了两岸的差异及差异存在的部分原因,以期能为两岸旅游业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香港旅游的客源市场分析及其优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在香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香港带来了非常庞大的经济效益。对其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进行研究,有利于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源市场开发战略。在分析大量香港旅游客源市场的相关数据资料基础上,着重对香港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日本的客源类型、游客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访港目的、逗留时间等游客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各主要客源市场游客特征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简单的归纳。最后对香港客源市场未来的优化提出若干建议,包括继续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加强对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多方位渗透国际旅游市场、注重商务旅行市场、做好“过境旅游”。  相似文献   

15.
周雯婷  刘云刚  邓诗悦 《热带地理》2022,42(11):1943-1952
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探讨中国大陆游客在赴日旅游前后如何重构对日本的国家旅游形象认知,并梳理其赴日旅游活动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1)以赴日旅游为媒介的中日间直接接触,有助于中国大陆游客打破媒体构建的日本固有形象,形成较为积极的对日旅游形象认知,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将入境游作为主动的地缘战略,推行对华“观光外交”政策;2)赴日旅游给日本带来可观经济效应的同时,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降低了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出境游尚未成为输出中国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战略工具。随着旅游全球化的深度发展,需要重视旅游地缘政治战略,提升中国出境游在改善他国国民对华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政治互动、经贸往来和文旅交流3个维度构建两岸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事件数据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0—2018年的两岸关系进行定量测度、演化阶段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进而对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21世纪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了低谷波动期(2000年1月—2008年5月)、全面发展期(2008年6月—2016年5月)和冷却回落期(2016年6月—2018年12月),呈现整体周期性、局部突变性的演化特征;②两岸关系主要受区域地缘环境、大陆综合实力、台湾政党轮替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等4个方面的影响;③大陆应当持续优化两岸关系地缘环境、继续提升综合实力、推进两岸社会融合以及建立防范非传统安全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市场格局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文章分别从旅游客源、旅游客源地、旅游客源国3个角度分析了中国海外入境旅游市场格局的现状特点,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根据前若干年的数据,对15个主要客源国未来3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4点扩大海外客源市场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武汉市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时序和空间数据,揭示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波动明显,受国内外旅游业环境影响剧烈,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港澳台地区、美国和日本;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利用SPSS主成份分析法,揭示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武汉市的空间距离以及客源地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建立GM(1,1)模型探讨了武汉市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一、二、三等级市场缓慢发展;第四等级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  相似文献   

19.
陈艳华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研究》2016,35(11):2167-2184
基于宏观经济增长理论,选取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测度指标作为外生变量,使用1991-2014年16个样本国家/地区台商投资流入与流出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大陆不同源地FDI(外商直接投资)与台湾OFDI(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目的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框架,对台商投资大陆(TDI)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全方面对比与国际比较。研究表明:① TDI对大陆经济增长存在短期负向,长期正向作用,对台湾经济增长则保持长期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幅度较大。② TDI在两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TDI在大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位居第5,即小于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的FDI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作用;台湾对大陆投资对台湾本地的经济增长贡献程度最大,即大于美国和东盟位居第1。  相似文献   

20.
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孙根年 《地理科学》1998,18(5):442-448
提出了旅游本底趋势线的概念,依据1978 ̄1996年共计19境外客流量统计数据,经过“滤波”订正,建立了外国人,港澳台胞,华侨及境外客流总量4条本底趋势线;利用旅游本底趋势表“晴雨表”功能说明‘89风波地我国境外旅游业的影响,利用预测功能预估了未来4年我国境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