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中,一般将泉水概化为已知的汇项来处理,而预测水源地的开采对泉水的干扰影响时,泉流量是待求的。利用数学模型的调节反馈功能,通过将延河、下河泉区水位近似恒定作为约束条件,逐时段反复调试泉水流量进行水位拟合,较好地解决了延河泉域人工开采干扰泉水溢流量预报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
延河泉域上游已规划三个水源地,旨在为未平的煤炭开发提供水源。水源地的运行行势必影响其下游的泉水流量。本文利用数学模型的调节反馈功能,通过将延河、下河泉区水位近似恒定做为约束条件,逐时段反财度泉水流量进行水位拟合,较好地解决了延河泉域人工开采干扰泉水溢流量预报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洪山泉流量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效平  宋儒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3):31-32,41
以39年洪水泉流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对泉水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洪水泉39年的泉水流量动态曲线出现了4个高峰、4个低谷,峰谷交替时间间隔周期为8年左右。大气降水是洪水泉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对泉水补给存在着8年的滞后期,是控制着泉水的流量的主要因素,随着多年降雨量的减少泉水流量呈下降趋势,采煤及地下水超采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经排条件,影响了洪水泉水量水质,也是洪水泉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今后应加强洪水泉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分析了山西辛安岩溶泉的水文地质条件,并通过对泉域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分析,将辛安泉域概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时不变集中参数随机系统的概念模型。利用24年的水文序列资料进行基流分割,获得泉多年月平均流量过程曲线,求得泉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补给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滑动平均模型(MA),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及泉流量调和分析—残差自回归等三个模型,对泉域地下水进行模拟,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不仅揭示了泉水动态特征,而且对泉流量动态进行了预报,为晋东南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了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全球岩溶面积的1/4分布在中国.由于岩溶含水层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岩溶泉已经成为人们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重要信息载体.本文以中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柳林泉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认为1957~1973年泉水流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因此,我们利用1973年前的泉水流量,建立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泉水流量的灰色系统模型,将该模型外推,获得了1974~2005年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泉水流量,与同期实测流量相比较,得到了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1974~2005年,气候变化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仅为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贡献量的8.1%~8.6%,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的衰减起着主要作用.在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的影响中,地下水开采量仅占到其中的20%~35%;其他因素包括水库的修建、跨区域地下水袭夺、矿坑排水、泉域内森林植被的破坏等等,他们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占到65%~80%.因此,传统的单纯以地下水开采量作为人类活动对泉水的影响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山西高原岩溶泉特征基础上,论述了岩溶泉的保护问题:合理扩泉岩溶水开采的统一规划;溶泉水利用的统一管理。根据岩溶泉形成和“三水”转化的观点提出了人为改变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增加补给量,减少排泄量,是增大泉水流量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回灌。  相似文献   

7.
于翠翠 《中国岩溶》2017,36(4):533-540
应用地下水模拟软件GMS建立山东济南明水泉域的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对泉域内岩溶地下水进行数值模拟和水平衡分析,评价了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在保持泉水常年喷涌条件下的岩溶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泉水水位动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明水泉域多年(2003-2014年)地下水补给量为1.23×108 m3·a-1,排泄量为1.36×108 m3·a-1,均衡差为-1.30×108 m3·a-1;模型预测未来20年泉水最低水位为55.65 m,最高水位为68.72 m,平均泉流量为34.6×104 m3·d-1。   相似文献   

8.
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研究--灰色系统理论的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神头泉流量衰减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描述神头泉流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以1985年为界,神头泉的流量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GM(1,1)模型与灰色预测校正模型则分别用于对这两个阶段的流量变化特征进行刻画。神头泉2000-2004年的流量预测值表明,在神头泉域保证90年代中期的高降水量和朔州市各地下水用户对泉域内的地下水不进行超采的基础上,神头泉的流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维持1993年以来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岩溶含水系统的调蓄作用,降水入渗补给泉水具有明显的滞后,滞后时间视具体水文地质条件而定.本文以济南泉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降水对泉水入渗补给的滞时为一年,说明不仅当年的降水量对泉流量有贡献,前一年的降水量对表流量也有明显的贡献,并得到了相应的泉流量模拟与预测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模拟与预测精度,证明考虑降水入渗补给滞时的泉流量模拟与预测模型比不考虑的模型精度要高.  相似文献   

11.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甘肃黄土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00年3~7月降水量和1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逐年3~11月上旬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地域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从西南向东北减少,中部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干舌,干旱中心在陇中北部,受六盘山的影响较大;②甘肃黄土高原分为7个气候区:陇中、陇东土壤严重缺水区,陇中、陇东土壤季节性缺水区,土壤水分适宜区,土壤水分湿润区和甘南高原土壤水分湿润区;③陇中北部和陇东北部土壤严重缺水区浅层土壤严重缺水主要出现在春季和春末夏初,深层土壤也常年处于缺水状态。季节土壤缺水区浅层主要缺水在5、6月份,深层土壤水分陇东高于陇中,适宜区和湿润区无明显土壤缺水时段。  相似文献   

12.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泉水资源衰减原因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根据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泉水资源系列资料 (1984~ 1999年 ) ,用布西涅斯克泉水衰减方程和频谱分析方法 ,建立了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对该地区泉水资源未来变化趋势做了预测 ,结果表明 ,不仅现状处于衰减状态 ,且未来数十年仍继续处于衰减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泉水化学成分特点和在一年内的变化,文章利用pH-电导率自动记录仪对陕西秦岭翠华山地区两处泉水化学成分进行了每月2次的观测,并进行了水化学分析。翠华山泉水中HCO-3含量在76.27~152.55mg/L之间,Ca2+含量在14.48~26.92mg/L之间,Mg2+含量在4.46~4.89mg/L之间,K+含量在0.60~2.75mg/L之间,Na+含量在0.93~1.09mg/L之间,这些成分的特点是含量低。泉水pH值在6.98~5.69之间,夏秋季低于该区雨水的pH值,具酸性特征,这是该区地层主要由片麻岩构成决定的。从1月到11月,水秋池村泉水pH值和电导率呈现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变化规律,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秋季土壤CO2含量比冬春季高,泉水在夏秋季流动过程中吸收了较多的CO2。翠华湖西泉水pH值和Ca2+,Mg2+,K+,Na+离子含量比水秋池泉水高,从1月到11月Ca2+,Mg2+,K+,Na+离子含量变化与水秋池泉水变化相反,这应当是两个泉水的来源不同或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酸碱性不同的土层和地层造成的。翠华山地区泉水化学成分变化是易于观测到的规律性很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区水库渗漏是碳酸盐岩地区兴建水利枢纽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可溶岩广布、岩溶发育强烈、地形复杂地区。拟建兴文县新坝水库地处岩溶地区,存在岩溶渗漏的可能性。通过对该水库库区地质概况、岩溶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水库潜在的三条岩溶渗漏途径均不会发生渗漏;并利用库区降雨量与泉流量进行水均衡计算,计算结果进一步论证了该水库不存在岩溶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15.
娘子关泉流量衰减原因的初步定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娘子关泉为例,从水资源系统观点出发,通过系统水资源要素间转换关系的分析,对引起娘子关泉流量的衰减原因进行了初步量化计算。结果表明,在娘子关泉1956- 1979年和1980- 2000年前后两个系列平均流量所减少的4. 07m3 /s中,由于降雨减少、气温升高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1. 28m3 /s; 泉域西部采煤等导致的水环境变化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0. 84m3 /s;岩溶地下水直接开采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1. 48m3 /s。   相似文献   

16.
雅砻江某电站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某电站地下水和泉华的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描述,重点探讨了Ce异常、Sm/Tb和Eu三个重要参数的基本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于在本研究区内,得出了以下规律:Ce异常初步判断了本区地下水的相对氧化还原环境。Eu值反映了不同地下水系的特征。中稀土Sm/Tb的比值反映了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岩溶作用以及氧化还原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7.
南北地震带南段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南北地震带南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编绘了B、F、Li、Sr等微量元素的异常图,分析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地震的关系。认为(1)构造对地震、地下热水和微量元素的高值区均具有控制作用,它们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2)高中温热水区(尤其是高中温热泉密集带),常常是地震活动的强烈区,但强震区不一定有高中温热泉密集;(3)在地震孕育过程中,温泉和热水井中的水温、流量和水化学成分均可发生变化。温泉热水中的水化学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变化是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小汤山地热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小平  王治 《城市地质》1999,11(4):7-15
小汤山地热田已开采20多年,热田范围已扩大到44平方公里。根据20多年来的地球化学监测资料,水文地质及热水开采资料,用水-岩平衡及其它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热水的水化学变化以及热水的成因,水龄和运动方向等规律。  相似文献   

19.
湖南保靖县白岩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岩洞地下河系统工程主要是解决保靖县城供水水源问题。本文通过三个时段的大量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白岩洞地下河流域内岩溶泉、地表水体和地下河水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流域内岩溶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与深循环有关、沿区域断层带分布,其水文、水化学动态相对稳定,水化学变化受深源CO2 浓度控制; 另一类为岩溶表层带泉,受地表环境、降雨量影响大,水化学动态变化较大。而地下河及其支流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介于表层带岩溶泉和地表水之间,其三个时段的变化规律跟表层带泉相似,主要水化学指标枯季( 12月) > 雨季1(次年4月)> 雨季2(次年7月) ,说明明显受降雨的稀释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20.
滇东岩溶区表层岩溶水源地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淑惠  李继红 《云南地质》2006,25(2):249-255
表层岩溶水源地是解决分散农村生活用水困难的重要水源,而且分布广泛,水质较好。但水源地含水介质的富水性不均匀,岩溶水动态变幅大,脆弱性突出,易受污染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由此,表层岩溶水源地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尤为重要。表层泉以池、管调蓄系统开发最为有效。表层富水块段适宜打浅井开发,建设庭院式供水工程。采用地质雷达验证地质认识,确定井位,是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