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九孔鲍和杂色鲍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的养殖群体和杂色鲍(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的自然群体进行了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在研究九孔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7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Me-1、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Sdh-2除外):有5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27.78%,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在研究杂色鲍的18个等位酶位点和26个等位基因中,单态位点有Ldh-1、Adh-1、Sod-1、Sod-2、Sod-3、Est-1、Mdh-2、Idh-1、Sdh-1、Sdh-2、Amy-2、Amy-3,在这些位点只有一个等位基因;有6个位点是多态的,它们是Est-2、Est-3、Mdh-1、Me-1、Aat-1、Amy-1(P0.99标准),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33.33%,在这些位点有2~4个等位基因。九孔鲍和杂色鲍在所有位点中共享大多数常见等位基因,因此在生化遗传上它们非常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九孔鲍和杂色鲍群体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谱带的变异式样,为九孔鲍和杂色鲍的遗传结构及遗传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一批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的参考图谱。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杂色鲍和盘鲍2细胞期分别为授精后45.3...  相似文献   

3.
李加琦  刘晓 《海洋科学》2011,35(10):22-26
利用皱纹盘跑(Haliotis discus hannai)贝壳颜色与摄食饵料相关且贝壳生成后色调不再改变等特点,以幼鲍贝壳顶部摄食底栖硅藻期间形成的褐红色部位的壳长指示它剥离时的壳长,将贝壳颜色用作形态标记,首次在皱纹盘鲍苗种繁育中观察到无意识选择。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后的第3天与第30天,分别从遗传背景不同的8组样本...  相似文献   

4.
皱纹盘鲍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山东长岛(CW)、辽宁大连(DW)两个野生群体和山东崆峒岛(KC)一个养殖群体的皱纹盘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和DW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170 3,CW和KC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367 3,DW和KC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347 7,显示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已发生了变化.CW,DW和KC三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9.22%、50.78%和43.75%;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350 6,0.340 8和0.307 9.与野生群体相比,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和杂合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岳文  刘晓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05,29(12):31-34
以11个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家系为材料分别在12,16和20℃养殖40d,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温度和家系的相互作用对壳长增长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采用线性回归模式对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温度互作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基因型的壳长增长率对环境温度的响应模式和对环境温度的灵敏度程度上所表现的序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施舌3 个自然群体杂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广西北海、福建漳港和江苏启东3个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自然群体杂合性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分析了7个酶,获得12个位点,25个等位基因.其中4个位点是多态的,分别是Sod-1、Mdh-1、Est-1、Est-3,这些位点分别有1~7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福建漳港群体的Sod-1和Est-1位点、广西北海群体的勋Sod-1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江苏启东群体的多态位点中所有位点、福建漳港群体的Mdh-1、Est-3位点,广西北海群体的Mdh-1、Est-1、Est-3位点均非常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另外,除了江苏启东和福建漳港群体的Est-1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F>0)外,各群体中每个位点均表现出杂合子过量(F<0).结合各群体中每个多态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认为中国东南沿海西施舌的种质资源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皱纹盘鲍杂交幼鲍闽东内湾度夏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在闽东内湾度夏的生长与存活,以山东荣成两家育苗场培育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交鲍幼鲍(XXK、DY)、福建东山岛培育的盘鲍H.discus discus幼鲍(DS)为材料,分别运输至福建霞浦内湾长腰海区、山东荣成爱连湾进行度夏培育.各幼鲍组XXK、DY、DS均为1龄苗种,起始壳长分别为31.51 mm±2.66 mm、30.76 mm±3.30 mm、30.63 mm±2.57 mm,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培育,在南方闽东内湾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95.34 μm/d±29.14μm/73.81 μm/d±29.37 μm/d,存活率为50.06%±0.25%、49.88%±0.17%;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65.81 μm/d±29.71μm/d,存活率为28.81%±4.87%.作为对照,在北方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67.85μm/d±29.01μm/d、63.749 μm/d±22.99 μm/d,存活率为78.90%±2.24%、86.56%±2.98%;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27.87μm/d±29.21μm/d,存活率为43.19%±1.8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环境与幼鲍来源,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幼鲍度夏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对皱纹盘鲍杂交幼鲍在南方闽东内湾的养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不同个体间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PCR-DGGE 指纹技术对比分析了二者肠道优势菌群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肠道好氧及兼性厌氧菌总数分别为(3.50±0.85)×106个/g, (3.03±1.10)×106个/g; 两组鲍鱼肠道优势菌基本相同, 均为弧菌属(Vibrio), 次优势菌均为玫瑰杆菌属(Roseobacter) 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在养殖组中检测到芽孢杆菌属(Bacillus), 表明皱纹盘鲍对肠道细菌具有特异选择性。此外, PCR-DGGE 指纹图谱结果表明, 从养殖和野生皱纹盘鲍肠道样品分别获得14 条和12 条扩增条带,其中人工组中有2 条特异性条带; 二者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为92.31%。  相似文献   

9.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洋生物资源,以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而居海产八珍之首。由于资源的过度采捕、日益增加的养殖活动及海区环境污染等,可能会使皱纹盘鲍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其适合度。为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完善皱纹盘鲍苗种繁育技术工艺,对我国近海皱纹盘鲍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等位基因酶电泳技术是研究海洋贝类遗传结构与变异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种海洋贝类的遗传结构和变异得到研究(张国范,1992;张国范等, 1993),皱纹盘鲍日本分布区不同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研究也有相关报道(Fu jino et al., 1978)。本文作者采用等位基因酶电泳技术,随机选取了24个等位基因位点,对皱纹盘鲍我国分布区内四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进行研究,为我国皱纹盘鲍种质资源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的杂交(WJ)子1代为母本,在汕头养殖并选育了3代的“S”群体为父本,建立三元杂交组合(WJ-S)并尝试了海区围堰全生态模式养殖。以同期繁育的皱纹盘鲍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的杂交子1代(WJ-F1)为对照,比较 WJ-S 与对照组在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苗种和养成阶段, WJ-S 的度夏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从围口壳幼体到养成阶段, WJ-S组的平均壳长大于同期对照,养成阶段WJ-S组的全湿重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皱纹盘鲍三元杂交子代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从苗种到养成阶段的3次分选数据表明, WJ-S的大规格子代比例均高于对照,小规格苗种比率则低于对照,表明三元杂交鲍苗种的生长速度优于对照;在青岛崂山海区全生态养殖18个月,三元杂交组已达商品规格。上述结果表明,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加入第三方亲本 S 制备的三元杂交皱纹盘鲍,在生长速度、夏季高水温期的存活率等方面都较皱纹盘鲍“中-日”杂交子代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厦门海域四个野生文昌鱼种群的杂合度缺乏和过量情况.在测定的7个酶系统中,共有14个等位酶基因位点,分别为Aat-1、Amy-1、Amy-2、Amy-3、Amy-4、Me-1、Me-2、Mdh-1、Mdh-2、Sod-1、Sod-2、Est-1、Est-2、Per-1.多态位点有8个,分别为Sod-1、Aat-1、Me-1、Me-2、Mdh-1、Mdh-2、Est-2、Amy-2.结果表明,在大嶝岛种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南线至十八线西端种群及黄厝种群中,多态位点Sod-1、Mdh-2、Me-2、Aat-1显著偏离H-W平衡标准(P<0.05),而位点Me-1、Mdh-1、Est-2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多态位点Amy-2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显著偏离H.W平衡标准(P<0.05)外,其它三个种群的多态位点Amy-2均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在所有的8个多态位点中,只有大嶝岛和黄厝两个种群的Amy-2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F>0),其它种群的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F<0).造成杂合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等.杂合体的缺失会导致某些基因从该物种的基因库中消失,从而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几种优良养殖对虾杂合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黎中宝  吴仲庆 《海洋科学》2002,26(12):45-48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养殖群体杂合体缺乏及过量。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在Est-2(F=0.705),Aat-2(F=1.000),两个位点上存在杂合子缺乏,在Adh-3(F=-1.000),Sdh-2(F=-1.000),Mdh-4(F=-1.000)三个位点上存在杂合子过量;日本对虾在Est-1(F=0.258),Sod-1(F=0.467)两个位点上存在杂合子缺乏;斑节对虾在Est-1(F=0.254),Sdh-3(F=1.000)两个位点上存在杂合子缺乏;新对虾在Aat-1(F=1.000)位点上存在杂合子缺乏,在Est-1(F=-0.158),Sod-1(F=-1.000),Me-4(-F=1.000)三个位点上存在杂合子过量。导致杂合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Wahland效应等。杂合子缺乏会导致某些基因从基因库中消失,造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从而降低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长毛明对虾野生群体的杂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长毛明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9个野生群体杂合子缺乏及过量情况;测定了8个酶系统,共检测到15个酶位点和32个等位基因.有7个多态位点,它们是Me-1、Me-2、Mdh-2、Aat-1、Sod-2、Est-1、Amy-1位点,在这些位点有2~5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在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的全部多态位点中,共有6个位点符合哈温平衡(P〉0.05),30个位点偏离哈温平衡(p〈0.05);除宁德群体外,其他8个群体中共有13个多态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结合每个群体中各个多态位点的期望杂合度与观察杂合度,认为导致杂合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种群内交、自然选择、Wahland效应、哑等位基因等.另外,在本研究中共有23个位点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0),且在长毛明对虾9个群体中均有出现,从而认为长毛明对虾的种质资源较好.  相似文献   

14.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不同种群的杂合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研究了锯缘青蟹 (Scyllaserrata) 6个自然种群杂合体缺乏及过量情况 ;进行了 1 1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 ,在所研究的锯缘青蟹 2 2个等位酶位点和 30个等位基因中 ,有 7个位点是多态的 ,分别为Est 1、Est 2 (在此位点厦门锯缘青蟹为单态 )、Est 3、Sod 1、Me 2、Mdh 2 (在此位点厦门锯缘青蟹为多态 )、Mdh 3,在这些位点有 2— 3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 ,宁海和三亚种群的Est 1和Est 2位点、厦门种群的Est 1和Mdh 2位点、深圳和北海种群的Est 1位点符合H W平衡标准 (P >0 .0 5 ) ;连江种群的Est 1位点显著偏离H W平衡 (P <0 .0 5 ) ;而宁海、三亚和厦门种群的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连江种群的Est 2、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及深圳和北海种群的Est 2、Est 3、Sod 1、Me 2和Mdh 3位点均非常显著偏离H W平衡 (P <0 .0 1 )。另外 ,除连江种群的Est 1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 (F >0 )外 ,各种群中每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 (F <0 )。总结了各种群中每个多态位点的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 ,认为导致杂合子缺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Wahland效应等。杂合子缺乏会导致某些基因从基因库中消失 ,造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降低 ,从而降  相似文献   

15.
皱纹盘鲍大规模EST的分析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其基因组转录本的基本特征并为皱纹盘鲍中开发EST-SSR功能性标记奠定基础,我们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NCBI公共数据库中的5784条皱纹盘鲍EST序列进行EST-SSR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皱纹盘鲍EST中串联重复序列类型丰富;(2)皱纹盘鲍EST Gene Ontology注释序列SSR类型单一;(3)皱纹盘鲍EST-SSR分布广泛富,是EST-SSR标记开发的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西氏鲍、皱纹盘鲍及其正反杂交F1代样本的含肉率、基本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矿物质含量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分别进行测定,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样本和皱纹盘鲍的含肉率均显著高于西氏鲍(p〈0.05);西氏鲍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63.65%),粗脂肪含量最低(3.37%),2种杂交F1代样本的肌肉蛋白质含量都高于皱纹盘鲍;亲本及其正反杂交F1代样本内脏中的Fe、Mn、K、Ca、Zn、P、Cd、Pb、Cr含量均高于其足部肌肉,但4种鲍足部肌肉的各种元素含量差别不大.实验测定皱纹盘鲍♀×西氏鲍♂杂交的F1代样本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总量和牛磺酸含量高于其他3种鲍;西氏鲍♀×皱纹盘鲍♂杂交的F1代样本的氨基酸总量(56.50%)、必需氨基酸含量(17.26%)、必需氨基酸指数(93.47)及鲜味氨基酸总量(24.51%)均高于其他三者.以上实验数据说明,通过种间杂交,亲本某些遗传性状缺陷在子代中得以改良,并且获得的正反杂交F1代样本都有部分性状优于双亲.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皱纹盘鲍中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方法。皱纹盘鲍经Folch法提取总脂,用10%硫酸-甲醇溶液进行反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0%硫酸-甲醇溶液能有效地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衍生;同时促使烯醚键断裂,并与甲醇发生缩醛反应生成脂肪醛二甲基缩醛。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皱纹盘鲍中共鉴定出32个化合物,包括26种脂肪酸和6种脂肪醛二甲基缩醛;脂肪酸以C16:0、C20:4(n-6)、C20:5(n-3)、C18:1(n-7)和C22:5(n-3)为主;脂肪醛二甲基缩醛以C18:0DMA和C20:1DMA为主。皱纹盘鲍肌肉和内脏中的脂肪酸及脂肪醛二甲基缩醛的组成基本一致,但内脏中的4,8,12-三甲基十三烷酸含量远高于肌肉,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 ThePacificabaloneHaliotisdiscushannaiisan importantspeciesinthecoastalfisheriesofnorthern China,andisofhighcommercialvalue.Thepro ductionofcultureseedsfortheabalonebeganin Chinaintheearly1980s.Duringthelasttwodec ades,productionofabalonehasi…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钾(KCl)、γ-氨基丁酸(GABA)和足粘液相结合对皱纹盘鲍幼虫变态的影响,从中找出皱纹盘鲍幼虫诱导变态的最佳条件,为人工育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