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前寒武系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东欧地台及其邻近的褶皱带。如波罗的地盾(在北欧或称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地盾)、乌克兰地盾(在乌克兰或称亚速-波多尔斯克)、俄罗斯台坪。地台镶边的褶皱带,如乌拉尔的海西褶皱带,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中前寒武系分布广泛。在西欧北部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中部法国地块、西班牙的西部和南部、中欧的波希米亚地块、巴尔干半岛的南部等地都有前寒武纪沉积分布,特别是苏联的科拉半岛、卡累利阿地区、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及乌拉尔等地都有前寒武纪沉积比较完善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2.
引言俄罗斯地台的沉积盖层和环绕乌拉尔山、高加索和喀尔巴阡山系的地槽褶皱岩系,包括上前寒武系的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岩浆形成物。由于进行大量钻探和地球物理工作的结果,因此可以肯定,俄罗斯地台上前寒武系岩层的分布面积大于25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一、分布和地层划分(一)分布北美地台和周围造山带是世界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区之一(图Ⅲ-1)。由巨大的加拿大地盾,包括北极区、大平原区、东落基山和中部大陆区在内的北美台坪,以及周围的科迪勒拉褶皱带、因奴特褶皱带、东格陵兰褶皱带和阿巴拉契亚褶皱带组成(表Ⅲ-1)。前寒武系在本大陆的所有构造单元中均广泛发育,尤其广泛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地盾中,据知它是世界上最广阔而又连续的前寒武岩层,只有哈得孙湾区为水域或古生界所覆。地盾东部出露较差,巴芬和拉布拉多海隐伏着北美大陆和格陵兰的前寒武基底之间的密切构造联系,格陵兰除一条狭窄的海岸外,全部为冰雪掩没。  相似文献   

4.
西伯利亚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剖面在苏联境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里菲系层型剖面,闸明此剖面中核形石的垂向分布情况,对于上前寒武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意义很大。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地层研究较早,发表的文章也较多。先后有德泽瓦诺夫(1939.1943.1946),亚尔莫留克(1946.1956),C.B.努日诺夫(1967)等人对乌楚尔—马亚地区上前寒武系进行了划分。最近又有阿尔丹地质队(1965)科马  相似文献   

5.
非洲大陆从构造上看大部为地台区,北界以地中海为界,南界以开普褶皱带为界。地台的范围以其周边的褶皱带来控制。地台内部又分出许多狭长形的地台内部的坳陷,在这些坳陷边界又出现大的断裂带。非洲地台的西北、西南和东部一直继续延伸到陆棚区,与大陆坡海洋带的深水盆地分开。非洲地台可分为基底和盖层:基底是变质的和褶皱的下和中前寒武系物质组合。盖  相似文献   

6.
亚洲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出露广泛,最发育的地区有西伯利亚地台,中期地台,印度地台及其周边褶皱带。本文只介绍国外部分,中国的前寒武系情况留待以后专题介绍。一、西伯利亚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太古宇分布在阿尔丹地盾、阿纳巴尔地盾及古老的叶尼赛的坎斯克地块中(见萨洛普《北半球前寒武纪地质》一书附表表Ⅱ—1,图Ⅱ—1)(一)阿尔丹地盾阿尔丹地盾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东南部,面积30万平方公里,太古宙地层最早是由在伊彦格尔及适普河流域工作时划分的地层表,后来这一地层表扩  相似文献   

7.
系统观察研究蓟县剖面、辽南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参照湖北三峡震旦系标准剖面,将华北地台西南缘冰碛层与扬子地台南沱冰期相对比;崔家屯组至兴民村组和史家组至望山组划归青白口系,进而在青白日系与震旦系间建立准南系,确认淮南动物群,建立金州动物群,将后生动物出现时限提前至1000Ma.我国上前寒武系可划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淮南系和震旦系,可与美国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和俄罗斯地台相当层位相对比.淮南系与金州动物群的建立.完善了上前寒武系地层柱.具有地层学、古生物学上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引言这里考虑的早前寒武系包括太古界(35—26亿年)和早元古界(26—16.5亿年),整个早前寒武系大多是经受了各种变形和变质的上地壳岩和深成岩类。而晚前寒武系(比16.5亿年年青)主要是由广泛发育的地台型沉积覆盖物组成,因此,早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以造山幕为根据的,而对于晚前寒武系则用岩性和生物地层标志则更为合适。在苏联研究早前寒武系的主要地区是欧洲的波罗的地盾和亚洲的阿尔丹地盾(东西伯利亚),它们的上地壳岩层序可作为古老的前寒武系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南美洲的面积约17783000Km~2,由于在60年代初期才开始对前寒武纪岩层进行放射性年龄测定工作,因而所得少量资料与如此广大面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据此仍有可能描绘出该大陆前寒武系发展的总轮廓(图Ⅳ-1)。一、分布和主要特征下前寒武系—南美洲的北部、中部和东部有五个克拉通核,即:圭亚那地盾、圣路易斯克拉通、中巴西地盾、圣弗兰西斯科地盾和马拉圭—坦迪尔克拉通。它们都曾受前寒武纪早期造山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疆全区的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及演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近十多年来取得主要新进展如下:中晚元古界建立了五个叠层石组合,震旦系中确定了三个冰期的存在,寒武系划分出13个三叶虫带,奥陶系有7个笔石带.喀喇昆仑山区新发现稳定型长城系相地台型早古生代沉积,其北坡发现早二叠世冷水动物群及冈瓦纳相沉积;区内火山岩十分发育,岩石类型复杂,提出太古代—元古代,二叠纪火山岩属双峰式,古生代火山岩为岛弧型;多时代侵入岩均有出露,已划分出七个岩石演化系列,并查明24条蛇录岩带,它与造山花岗岩链成对出现;本区构造单元以塔里木地台为界作了重新划分,北部为天山—兴安褶皱区(包括阿尔泰、准噶尔—北天山、天山褶皱系),南部是昆仑—秦岭褶皱区(含东、西昆仑褶皱系)及滇藏褶皱区(包括松潘—甘孜褶皱系、喀喇昆仑褶皱系和冈底斯褶皱系)。地壳演化的特点是,以多施迥拉张—闭合及“×”剪切作用的控制,形成了今日条块嵌合的菱形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上前寒武系发育一套厚约五千米以上以海相为主的未变质地层。由于其岩性和生物组合的特殊性及其所处地理和构造位置的重要性,被视为解决我国南北方上前寒武系衔接和对比的关键地区之一。近年来,本区上前寒武系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同位素地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它们在我国上前寒武系所处的位置仍持有不同意见。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古地磁文章发表。  相似文献   

12.
秦祁昆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地区为我国的重要构造单位,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构造单位划分及地质概况根据沉积岩相、岩石组合、变质相系将秦祁昆地区及外围自北而南划分如下构造单位(图1)。 (一)塔里木一阿拉善板块为具中条型褶皱核心的扬子褶皱,包括塔里木地块、阿尔金山断块、敦煌地峡、阿(?)地台等。塔里木地块的基底埋藏很深,仅四周出露有前寒武系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如柯(?)库鲁克塔格、铁克里克等断隆。阿尔金山断块前寒武系分布广,下元古界为结晶片岩、片麻  相似文献   

13.
汪启年  李涛  朱将波 《地质通报》2012,31(11):1826-1837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地面-地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峰山西侧地覆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地面基本一致,MT剖面东段反映的雪峰山隆起区深部巨厚低阻层的属性可能为多次挤压形成的破碎层。西段显示秀山以西低阻标志层清晰,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发育厚度较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侧向延伸稳定,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研究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前寒武纪北美大陆至少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构造层,即下、中和上前寒武系,反映了三个巨大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在大地构造、物质组成的性质、褶皱作用、侵入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下前寒武系构造层实际上又包括两层:阿尔丹层35—33亿年;基瓦丁层33—25亿年。这种划分目前在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做到。对阿尔丹层的构造特点,目前资料还很少,仅仅可以证实这层在北美大陆是存在的,它经受了复杂的、普遍的、高强度的沉积变质作用,经受了剧烈的不止一次的构造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前寒武系主要分布区之一,是27个太古宙陆核中的一个。1972年编制出版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质图(1:500万),将澳大利亚前寒武系分为:西澳造山省西澳地台盖层北澳造山省北澳地台盖层中澳造山省中澳地台盖层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域)等构造区Rutland(1973b)认为可按三个 Chelogenic 划分三个特征省(图Ⅵ—1):(1)太古宙皮尔巴拉—伊尔岗省,相当于西澳造山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上前寒武系的进一步划分问题,南乌拉尔的剖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的许多地层单位具有普遍的地层意义(上里菲提穆里、库达什等)。穿过南乌拉尔上前寒武纪地层,或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巴什基尔复背斜的剖面,许多代的地质学家都仔细研究过,尽管它各个时期的某些构造还未最后确定。这种剖面尤其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中段,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层次清晰,交通方便(图1),因此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不少地质学家涉足此地(李四光、赵亚曾,1924)。该区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尤其在古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成果甚丰,其中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的界线剖面已被国际地科联确定为该界线层型的主要参考点;寒武系和奥陶系亦被确定为我国南方寒武系、奥陶系的主要标准剖面;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正在争取成为国际层型剖面。寒武系的研究有  相似文献   

18.
湘鄂西—渝东褶皱带为多层系、多类型天然气大型聚集区,揭示其结构与成因将为拓展该区勘探新领域提供重要依据,为其它陆内强构造变形区的油气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利用两条拼接的跨研究区的地震反射剖面,以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为指导,对湘鄂西—渝东褶皱带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湘鄂西—渝东褶皱带构造变形主要与4套区域滑脱层有关,具有多层次拆离、多级别滑脱、多方向冲断及多样式组合的特征。纵向上由深及浅依次以低幅度构造、双重构造和冲褶构造为主要特征,空间上自南东向北西总体为由基底滑脱向盖层滑脱、由单层滑脱向多层滑脱的陆内递进式变形。湘鄂西—渝东地区存在多套“源—储—盖”组合,基于多重滑脱构造变形系统及“相对稳定”保存单元概念,认为未来常规天然气勘探可重点关注寒武系盐下领域,非常规页岩气需继续加强对寒武系、志留系、二叠系构造弱变形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 西伯利亚地台南部边缘发育的、经历过后地台活化期的构造中间,可划分出一系列现在仍保持构造活动性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南雅库特诸盆地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台的阿尔丹台盾与朱格朱尔一斯塔诺沃依太古代一早元古代褶皱区的分界线上。最大的(150-240×60—80公里)丘利曼盆地(阿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雪峰山西侧地区的深部构造特征,促进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使用大地电磁(MT)测深技术,结合测区的地质和物性特征,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对研究区的断裂、褶皱、地层展布进行地面一地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峰山西侧地覆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地面基本一致。MT剖面东段反映的雪峰山隆起区深部巨厚低阻层的属性可能为多次挤压形成的破碎层。西段显示秀山以西低阻标志层清晰,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层发育厚度较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侧向延伸稳定,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研究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