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四川盆地降水区域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14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四川盆地各站间的相关系数,再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降水区域的划分,将盆地共分成11片。同时,对成都市14(区)县划分成了3片。结果发现:这种区域划分与实际降水区域配合较好,符合实际天气意义。同时这种降水区域的划分对提高四川盆地降水预报的能力有很大好处,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2.
采用14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四川盆地各站间的相关系数,再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降水区域的划分,将盆地共分成11片.同时,对成都市14(区)县划分成了3片.结果发现:这种区域划分与实际降水区域配合较好,符合实际天气意义.同时这种降水区域的划分对提高四川盆地降水预报的能力有很大好处,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3.
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异常雨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1962~2001年的逐日台站降水资料,考察中国夏季大尺度低频降水的时空特征。对于20d以上的低频尺度降水异常,在前8个主要EOF模态支撑的相空间中,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6种大尺度异常雨型:东北型、黄河型、秦岭淮河型、长江江南型、华南型和少雨型。分析表明,这些雨型的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优于使用2维概率密度函数的划分结果,从而说明相空间中的聚类分型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兼顾的划分方式,同时也证实了多维相空间的不均匀性。统计结果显示,新雨型在季节内交替出现,能够反映出大尺度异常降水的低频演变特征,并且具有不同于季风雨带变化的特点。通过分析新雨型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并与以往分型相比较,进一步反映出新雨型划分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取降水日变化的空间分布模式,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中国陆地区域的夏季逐时格网降水数据进行了聚类。首先,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每个格网上的逐时降水数据进行聚类。然后,根据每一聚类的降水日变化峰值,将具有相似峰值时间的聚类合并成为一个分类。合并后的分类对应一种降水日变化类型,分类中的格网边界则构成了该类降水日变化的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日变化由降水频率日变化主导。此外,一些盛行夜雨区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从西向东的分布模式,且降水日变化峰值时间表现出了从西向东逐渐延迟的现象。结合地形分析,研究发现一些夜雨区的降水峰值延迟现象与MPS环流效应导致的雨带移动现象较为一致,得出MPS(Mountain-Plain Solenoid)环流效应是导致这些地区盛行夜雨的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探索降水日变化的形成机理提供线索,也可为研究其他地区降水日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41年中国不同季节降水气候分区及趋势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秦爱民  钱维宏 《高原气象》2006,25(3):495-502
利用中国486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分层聚类和相似分析方法,兼顾降水的年内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对中国降水进行了气候区划。利用动态分析分层聚类过程中组内和组间平均相关系数的差异指标法,为不同季节降水研究找到了适合的分区方案。在年降水分区方案中,得到中国降水的三级气候分区:11区、28区和54区。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各月、季降水的分区方案。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在同样相似条件下,夏季(及夏季各月)分区数明显多于其它季(月);11个Ⅰ级分区年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所用分区方法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ENSO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对中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Nio3指数,把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夏季划分为4类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ElNio发展期和LaNia衰减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多,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ElNio衰减期和LaNia发展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往往偏多,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少。而后对这两大类中的年份分别聚类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聚类的结果反映了强弱夏季风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这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的同一位相既可能对应强东亚夏季风也可能对应弱夏季风,另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的范围而使雨带位置发生变化,东亚夏季风强弱主要使雨量多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降水的气候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160个站1954~1989年的季降水资料,用K均值动态聚类方法,探讨了我国降水的客观分区问题。结果表明,降水划分为四个区比较合理(青藏高原由于资料有限,不好分析,排除在外)。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我国大地形的特征及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1961~2010年逐日平均再分析资料, 对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进行划分, 并探讨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偏晚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1) 中国东部前冬来临时间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两个正相关带和两个负相关带, 且与其夏季雨带的位置大致吻合。正相关带分别位于华南、西南以及黄河以北的39°N~42°N一带、东北中南部等地区, 负相关带分别位于黄淮、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和42°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2) 统计特征表明: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的年份, II类雨型发生频率大于其气候发生频率, 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则比气候频率偏小; 前冬季节来临偏晚的年份, I类雨型发生的频率偏大, 而II类和III类雨型发生频率偏小, 典型年份的合成分析结果与雨带类型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反之, 从雨型与前冬来临时间的对应关系统计分析发现, I类雨型年份, 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显著偏晚年份占优, 而II类雨型年份, 前冬季节来临显著偏早年份占优, III类雨型年份对应关系不显著。总体而言, 季节来临早晚与雨带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对应关系。 (3) 前冬来临早晚对应了不同的前期和同期海温、水汽和环流型, 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造成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经验分析 ,对中国东部季风区 1 880年以来 1 2 0多年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型 ,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划分为两类四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雨型的大气环流成因。  相似文献   

10.
近40年内蒙古候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4—2003年内蒙古44个站日降水量数据,进行了前20年 (1964—1983年)、后20年 (1984—2003年) 候降水变化的聚类分析,得到了最佳聚类数和各聚类的台站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前20年和后20年候降水中值的变化情况、候最大降水量出现时间、各聚类的整体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候 (5 d) 和11 d降水中值极图的对比。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候降水变化格局存在经向地带性,但站点海拔的差异使这种地带性有所模糊;前、后两个20年候降水的变化格局较为复杂,大多数站点在一些候降水有显著变化,既有降水显著增加的候,也有降水显著减少的候;候最大降水出现的时间和量值有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11.
谭冠日 《气象学报》1988,46(2):180-186
对聚类分析的华德法、重心法和平均联系法的理论分析指出:在组间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华德法优先合并小的组,最终产生大小较为均匀的组,这不能准确地反映气候的现实。在组内平方和增量相同的条件下,重心法优先合并大的组,最终产生一个很大的组和很多极小的组,背离气候的现实。平均联系法基本上避免了上述偏歧,产生凝聚、方差均匀的组,较好地反映气候现实。中国东部大陆夏季降水的分区证实了以上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98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年降水量资料,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新疆年降水量进行分区研究;同时利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检验、t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年降水量在不同区域上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时间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得到了新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年降水的分布大致可分为7个区域;(2)根据模糊C均值方法所分区域能够体现出由于地形差异导致的降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干旱区降水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相同。分区结果合理,说明该聚类方法适用于区域气候区划;(3)新疆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前偏少,低于多年平均值,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开始偏多;不同区域的降水量依次从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开始增加;整个南疆盆地、阿勒泰地区、准噶尔盆地降水的突变时间较为接近;(4)新疆降水量整体异常表现为降水一致多(或少)、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相似文献   

13.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判在茶叶气候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辉  米鸿涛  杜子璇 《气象科技》2013,41(6):1134-1137
以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划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区划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出模糊隶属度,并对模糊隶属度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综合区划指标,从而对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农业气候种植区划。区划结果表明:信阳、固始、商城、新县、鸡公山等地综合指标值大于等于0.60,属于适宜种植区;罗山、光山综合指标值在0.45~0.59之间属于次适宜种植区,该区域信阳毛尖绿茶种植面积较大,但品质略逊于适宜种植区;息县、淮滨、潢川综合指标值小于0.45,属于不适宜种植区,该区域茶叶种植面积小,生产的茶叶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降水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Precipitation regimes of China were mapped by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with orthogonal rotation based on normalized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at 400 stations from 1961 to 2006.The regional boundaries were defined with the maximum-loading approach.The results identified 13 consistent and contiguous precipitation regions with distinct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hina that are expected to reflect dominant regional patterns focusing on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The precipi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operationally useful for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climate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15.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595 stations are analyzed based on regionalization to investigate changing properties of precipitation regimes across the entire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rthwester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monthly precipitation. The abrupt in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s after early 1980s and early 1990s in the western arid zone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respectively. Other climate zones are dominated by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regimes in autumn and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egimes in winter, and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ern and central China, showing seasonal shift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Besides, weak precipitation regimes are decreasing and strong precipitation regimes are increasing, and it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ern and central China, implying intensifying hydrological cycle reflected b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se regions. This study steps further into different hydrological responses with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o climate changes and will be relevant in region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50年降水量变化区划(1961-201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圆  千怀遂  张灵 《气象学报》2016,74(1):31-45
基于中国537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运用滑动概率分布模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结合中国地形特点,从降水量均值的变化、变率的变化、频率分布形式的变化、突变特征以及周期变化5个方面来分析中国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对中国降水量变化进行区划。结果表明,中国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3个变率变化带、10个平均降水量变化区、35个周期变化亚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暴雨区连续追踪的思路和全国248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61—2019年全国区域连续性暴雨过程(Regional Continuity Rainstorm Process,RCRP)进行客观识别,并根据RCRP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过程降水量建立和改进危险性评估模型和危险性区划。结果显示:1961—2019年中国共发生2294次RCRP,危险性排名前十强的RCRP与历史记录相符;其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降水气候态分布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我国RCRP的高危险性区域位于华南和江南地区;危险性的季节空间分布与同季节的降水特征相关,春季华南地区的RCRP高危险性等级体现了我国华南前汛期的影响;夏季华北和东北地区的RCRP危险性高于其他季节,沿海地区的高危险性体现了台风暴雨的影响;秋季四川北部的危险区主要体现了华西秋雨的影响;单次RCRP危险性区划表征本次暴雨洪涝受灾程度大小的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判断此次RCRP对我国相应区域造成暴雨洪涝灾害的大小分布情况。其研究结果增进了对于RCRP演变规律的认识,对于预测未来RCRP季节或次季节内等不同时间内的区域危险性强度大小及其相关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ecipitation regime of Iran was analysed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records for 71 station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correlation matrix in order to describe the intra-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were mapped to visual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 derived precipitation regimes. By applying an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WARD) of the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five homogeneous spatial clusters, representing five precipitation regions, were developed. The intra-annual types of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shown by the five cluster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Received November 24, 1997 Revised July 17, 1998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夏玉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区划指标和相应等级。利用河南114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 IS技术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了网格推算。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全省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分区,并分别评述了各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建议。最后利用各县(市)夏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对本次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