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粒度是刻画地理信息抽象程度的主要要素,在比例尺相同的情况下,描述地理信息细节层次可以不同,这受地理信息粒度的控制。地理信息粒度包括语义粒度、时间粒度、空间粒度,其中空间粒度起决定性的作用。该文论述了地理细节层次刻画与尺度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对描述地理细节层次的空间粒度进行了分类,把空间粒度分为空间大小粒度、空间特征粒度、空间拓扑关系粒度、空间距离关系粒度和空间方向关系粒度,并详细探讨了其内涵及其对地理信息抽象程度刻画的影响,同时阐述了空间粒度对于语义粒度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OpenGIS参考模型ORM及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语义互操作是地理信息共享应用的基础,为解决OpenGIS抽象规范与实施规范在地理信息语义描述上的不足,OGC建立了OpenGIS参考模型(OpenGIS Reference Model,ORM),旨在通过ORM实现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该文从空间信息应用政策、空间信息语义描述、空间信息服务定义与分类、多网络服务配置、共享开发标准五个层面介绍ORM,并分析基于ORM的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语义学基础理论,将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与新兴的语义服务技术相结合,建立地理信息语义服务框架及知识标注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处理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发现、组合与触发策略;设计基于文本挖掘算法的半自动知识标注引擎,提高服务处理自动化程度,实现包含丰富语义信息的地理空间语义服务的发布;建立基于规则和推理引擎的地理信息服务匹配与发现机制,提高服务发现效率;建立地理信息服务语义标注与服务匹配评价方法,采用基于空间关联规则的标注正确性评估策略,验证知识标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理空间数据的尺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介绍尺度的概念、尺度的表达方式和尺度效应,重点介绍信息领域中尺度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处理的尺度理论和多尺度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有模型对影像数据中的地理对象进行多尺度表达很困难,鉴于全球剖分模型在对地理对象表达时所具备的全球唯一性、层次性、多尺度性、编码具有地学含义等特点,提出了面向地理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剖分编码方法,目的是对地理对象赋予统一的剖分编码,使编码具有地学含义和多尺度特性.实验证明,面向地理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剖分编码方法可以满足地理对象多尺度剖分化表达的需要,为新一代GIS解决地理信息"尺度鸿沟"问题,向用户提供"连续"、"自适应"的表达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孟斌  王劲峰 《地理学报》2005,60(2):277-288
尺度问题在地理学、生态学和水文科学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地观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解决地理数据的尺度转换问题成为目前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在地理信息科学相关领域中,地图学和遥感科学研究人员从尺度概念的理解到尺度转换的理论和方法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解决地理数据空间特征的尺度转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地理数据属性特征的尺度转换研究领域,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者提出的面域插值方法是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社会经济科学领域,“小区域统计学”也发展了一套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试图解决统计单元的变更问题。文章在全面回顾和比较不同研究领域解决“尺度转换”问题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面域插值方法和小区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数字城市、基于位置的服务等领域大规模应用地理信息,极微小尺度上的地理信息内容表达和经济分析成为地球信息科学新的挑战。属性分辨率所研究的地理信息的种类和多寡,直接影响其应用广度和深度;作为生产要素的地理信息分析引入了获取函数和作用函数;地理信息内容供给和需求问题的分析,需要回答地理信息的可用性问题;微观经济领域的内容以新的方式进入地理信息领域,引起对地理信息市场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载体、空间化与时空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地理学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思维体系,难以将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引入研究过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景观载体思想,包括艺人、文化团体、作坊、作品、受众、店铺与市场等实载体和互联网等信息空间中的虚拟载体。通过载体空间化,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融入传统文化地理研究框架中。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大、中、小和微观尺度,并对单文化、多文化和全文化载体景观的时间尺度界定进行详细剖析。在载体、空间化和时空尺度等基本问题解析的基础上,吸纳新文化地理学思想,建构了非物质文化景观研究的时空思维体系,并使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基于文化载体的时空思维体系是地理信息科学方法用于非物质文化地理研究的基础,对文化地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可以用来描述实体状态的任何信息,而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Context-Awar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CAGIR)是可以通过感知与所检索的地理信息相关的语境,返回更加理想检索结果的检索模式。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该文综述了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各方面研究成果:概述了与传统地理信息检索所不同的"语境匹配"思想;明确了语境的定义,并从语境内容和语境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类;简述了语境的获取、语境的本体及语义规则的形式表达;讨论了"单语境本体语义操作模型"和"模板语境本体语义操作模型"两类地理信息检索的具体实现模式;总结并形成了语境感知的地理信息检索框架,最后讨论了语境感知地理信息检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难点。  相似文献   

10.
构建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异源异构数据共享的问题,实现地理信息互操作。该文以数字城市服务公共平台下的地理信息服务为例,基于本体论,利用属性枚举的语义表达方法构建地理信息服务本体,以明确且形式化的方法描述服务语义,力图解决地理信息服务语义共享的问题。最后给出数字城市公共平台部分地理信息服务的形式化语义描述,在Protégé软件中完成地理信息服务本体的构建,同时结合HermiT1.3.4实现推理过程,并以地理编码服务为例构建了一组本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尺度问题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睿山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0,29(7):1244-1256
尺度问题是土地变化科学中的关键问题。总结国内外近10年来土地变化研究中尺度问题的进展表明:土地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多集中于数据处理、格局与过程的表征、驱动力的影响、模型运用、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土地政策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尺度问题主要产生于地理现象的异质性、地理系统的等级性、响应与反馈的非线性、干扰因素的影响及主观认识的局限等。土地变化中尺度问题研究的一般途径为尺度选择-尺度分析-尺度综合;尺度选择时应该以问题为指向,数据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尺度;尺度分析中需要从更大尺度和更小尺度同时开展分析,找出重要的变化动态,防止信息的遗漏或夸大;尺度综合是认识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纽带,可将其分为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在尺度综合中方法是主导,目标是寻找各尺度之间的"连通性"。模型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发展嵌套式模型是目前尺度综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Attractive regions can be detected and recommended by investigating users’ online footprints. However, social media data suffers from short noisy text and lack of a-priori knowledge, impeding the usefulness of traditional semantic modelling methods. Another challenge is the need for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he selection/recommendation of candidate region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a comprehensive workflow which combines semantic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social media data to recommend thematic urban regions to users with specific interests. This workflow is novel in: (1) developing a data-driven geographic topic modelling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self-explanatory semantic information to detect semantic communities; (2) proposing a new recommendation strategy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region’s spatial scale. The workflow was implemented using a real-world dataset and evaluation conducte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semantic representativeness, topic identific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desirability. The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semantic communities detected were internally consistent and externally differentiable and that the recommended regions had a high degree of desirability. The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f-explanatory semantic information for geographic topic modelling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region spatial scale into the model for an effective region recommending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On the basi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principles, we can expect that global changes in climate,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land use should affect the structure, function, productivity an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1-3]. It is crucial for scientists to gain capacity to obtain sufficient data and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behaviors at larger scales, to extent models developed 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large areas where ground truth data are s…  相似文献   

14.
论DEM地形分析中的尺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DEM及其地形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特征。本文以黄高原地区的研究为例,结合地学建模和地学模拟的需求,重点讨论DEM地形分析中的尺度问题。文中从DEM建立与应用出发,首先建立了DEM地形分析中的尺度概念体系,剖析了各类尺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讨论了尺度所引起的各种地形分析效应问题,最后探讨了DEM地形分析中的尺度转换类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彦光 《地理研究》2012,31(1):178-186
海岸线的长度依赖于测量尺度,因此没有确定的测量结果:尺度越小,测量的长度值越大。国境线的测量也具有类似的尺度依赖性。这种性质与分形性质有关。分形的本质是标度对称性,而对称性意味着某种不可观测量。由于标度对称性的存在,一些地理现象的基本测度(如长度、面积)无法准确计算。中国、美国等国家的国土面积大小都没有确切的数据:在版图没有任何变动的情况下,不同时期、不同机构的测量结果不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借助分形模型和标度对称思想探讨这一问题。假定一个国家包括漫长的海岸线,则其国土可以分解两部分:主体部分可以用Koch岛模型刻画,岛屿部分则可以用Pareto分布描述。这两部分叠加的结果是,国土总面积随着测量尺度的减少而逐步增加。因此,中国政府可以正式公布国土面积的最新测量数据,而不必继续担心由此引发的国际政治争端。  相似文献   

16.
重建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超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249-1259
地方是很重要的地理学概念。中外学界对地方的研究有丰富积累。围绕地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对中国地理学尤为重要。“重建地方”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重新发现学术研究的“地方”,并将学术与生活、思想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反思和重建生活中的“地方”。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研究主要聚焦于流动性的大尺度城市空间与稳定性的小尺度社区空间。通过运用开放的街景地图、3D-VQGIS等新GIS工具和方法,整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使人文地理与GIS结合有新的方法论与可操作的手段。以地方为主题,人文地理与GIS的结合还将重塑这2个子学科,进而促进地理学发展。未来应该大力探索人文地理与GIS结合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实现学科内的交融互动,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尺度交错的现实问题,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重建地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雪铭  田深圳 《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
人居环境是与人居活动、人居文化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总结了国内学者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现状,尝试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尺度进行划分,对不同地理尺度下人居环境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以及人居环境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向日益综合化、系统化、微观化;人居环境的资料搜集、数据获取、模型方法日益现代化、信息化、虚拟化;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概念并不统一、人居环境的过程与机理研究不足。据此提出了未来不同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的研究动向及前瞻趋势。  相似文献   

18.
Mobile devices are becoming ver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nd large amounts of trajectory data are generated by these devices. Trajectories left behind cars, humans, birds or other objects are a new kind of data which can be very useful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 several application domains. These data, however, are normally available as sample points, and therefore have very little or no semantics. The analysis and knowledge extraction from trajectory sample points is very difficult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and there is an emerging need for new data models,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and tools to extract meaningful patterns from these data.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trajectories. We propose through a semantic trajectory data mining query language several functionalities to select, preprocess, and transform trajectory sample points into semantic trajectories at higher abstraction levels, in order to allow the user to extract meaningful, understandable, and useful patterns from trajectories. We claim that meaningful patterns can only be extracted from trajectories if the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herefore we build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onsidering both moving object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he proposed language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a toolkit in order to provide a first software prototype for trajectory knowledge discovery.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notion of a system of ontologie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needs of an information science. A framework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ntologies is outlined that focuses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onstructs rather than on the direct representation of real-world entities or on linguistic terms. The framework takes the form of a generative hierarchy anchored by the notion of intentionality at one end and of a spatiotemporal field of potenti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 at the other. Two theoretical notions are used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hierarchy. The first is the principle of semantic contraction, whereby, starting from a leve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onstructs specified so as to reflect user intentionality, semantically coherent domains of properties are removed over several steps until only the rudiments of a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system are left. The second notion is that of object of discourse, which allows entities to be represented as the composit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onstructs at the higher levels of the hierarchy, explicitly reflect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urpose, function, appropriate internal constitution, and ensuing categorization of the entities represented. The framework's main contribution is thus twofold: first, it allows the notions of user purpose and object function to be directly built into ge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second, it proposes a hierarchy of ontological levels that are linked by systematic semantic relations. Further, the framework presents an integrated view of object and field representations. It may also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on a number of issues of ongoing interest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人口、城市规模和自然地理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中人地关系面临的难题。以新疆9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全域、六大地貌类型和七大水系分区3个空间维度,运用位序-规模法和人口Lorenz曲线法,对城市规模体系和人口分布格局量化分析,探究了新疆城市规模分布与地貌、水系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地貌类型区系统规模分布相关系数为0.897,水系分区系统规模分布相关系数为0.951,表明城镇规模格局与水系地理因子关系更紧密。(2) 准噶尔盆地与天山北麓诸河区是2个突出的人口分布聚集单元,同时是地理类型高度叠加区,呈现出城市规模与自然地理结合的空间极化区。(3) 新疆各自然地理单元城市人口分布的异质性表现突出,地貌类型单元内人口集疏格局鲜明,水系分区单元内人口分布相对均衡,其中天山北麓诸河区人口集聚程度较高。总体来看,新疆城市人口规模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存在断层现象,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建议加强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完善新疆全域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