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叠层石十分发育。该群下部乱石沟组中叠层石类型丰富,根据形态可分为柱状、穹状、层状叠层石以及锥状、层柱状、包心菜状、墙状叠层石和叠层石丘等。研究区叠层石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和巨型;多数无壁,部分具单层壁;对称性和继承性由好到一般,部分较差。研究表明,叠层石的形态和规模,与水动力条件、水体深度及陆源组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层状叠层石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柱状叠层石产于潮间带下部和浅潮下带,穹状叠层石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锥状叠层石多见于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层柱状、锥柱状叠层石则集中于潮间带,叠层石丘位于潮间带和潮下带。依据各类型叠层石宏观和微观特征、垂向组合类型、沉积构造及沉积岩相相互关系,并结合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综合研究认为:虽然叠层石的形成受生物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但生物因素主要影响叠层石的微观组构,水动力条件则控制叠层石的宏观形态类型,水体深度影响叠层石的规模;另外,生物繁盛、陆源物质供给少的环境更有利于叠层石发育。  相似文献   

2.
扬子克拉通北缘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叠层石十分发育。该群下部乱石沟组中叠层石类型丰富,根据形态可分为柱状、穹状、层状叠层石以及锥状、层柱状、包心菜状、墙状叠层石和叠层石丘等。研究区叠层石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和巨型;多数无壁,部分具单层壁;对称性和继承性由好到一般,部分较差。研究表明,叠层石的形态和规模,与水动力条件、水体深度及陆源组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层状叠层石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柱状叠层石产于潮间带下部和浅潮下带,穹状叠层石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锥状叠层石多见于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层柱状、锥柱状叠层石则集中于潮间带,叠层石丘位于潮间带和潮下带。依据各类型叠层石宏观和微观特征、垂向组合类型、沉积构造及沉积岩相相互关系,并结合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综合研究认为: 虽然叠层石的形成受生物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但生物因素主要影响叠层石的微观组构,水动力条件则控制叠层石的宏观形态类型,水体深度影响叠层石的规模;另外,生物繁盛、陆源物质供给少的环境更有利于叠层石发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样品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叠层石纹层主要有层带状、波状和柱状3种形态,且明暗纹层的结构极不相同,富屑层颗粒结构明显,富藻纹层由致密状含有机质泥晶方解石构成,呈泥晶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叠层石进行了成因分类,认为研究区发育骨架叠层石、凝集叠层石和细粒叠层石。综合叠层石的沉积学、矿物学和稳定C,O同位素值特征,认为叠层石沉积期气候湿润,而纹层层偶则形成于呈季节性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亮层代表湿润期,暗层形成于相对干旱期。  相似文献   

4.
<正> 1974年在我国上前寒武系蓟县层型剖面蓟县系雾迷山组下部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叠层石群Pseudogymnosolen Liang et Tsao,近数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陆续发现该群分子。与此同时,又发现大量的形态上与Pseudogymnosolen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新的叠层石群。作者认为原假裸枝叠层石群(相当属)资料十分丰富,已有足够条件提升为超群Pseudogymnosolenidae(相当科)。此超群的叠层石具有固定的柱体形态(表1图2),局部柱体本身是由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假柱组成,故它们的分类位置应归于柱-层叠层石大类。但因叠层体微小(柱体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具较频繁的平行和微散开分叉,它们可以与柱-层叠层石大类的其他叠层石明显区分。  相似文献   

5.
新疆显生宙的几个叠层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显生宙的叠层石类(包括核形石、花纹石和层纹石)目前报道还很少.其形态特征、演化规律及地层意义等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是对发现于新疆境内的一些显生宙的叠层石类作一初步研究和报道.新疆显生宙叠层石类在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中均有发现,且种类较多.其中,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古元古代巨型叠层石的结构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危言  李江海  白翔  毛翔 《岩石学报》2009,25(3):667-674
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古元古代滹沱群地层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和大小的叠层石,最近在东冶亚群地层中发现体量巨大的叠层石。本文在对其进行形态学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地质剖面实测以及生长环境特征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一宏观上的穹窿形叠层石是由柱状叠层石组成的生物岩礁,柱体在底质基础上放射状生长,其表面圆形、长条形的凸起为叠层石柱体顶部横断面及斜切面形态。通过标本切片,镜下观察到组成柱体并充填柱间的均为泥晶方解石,并发现纤细的丝状微生物遗迹,这些丝状体相互交织构成暗层的重要组分。叠层石体量巨大,需要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深水环境;泥晶方解石结晶较好,指示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沉积速率较快的温暖浅海环境,可能形成于潮下带。  相似文献   

7.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叠层石的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共出露9层叠层石,占寒武纪18层叠层石中的50%,且其特征明显、形态多样,可分为圆柱状、波状、半球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灰岩生长的叠层石等4大类8小类。本文在逐层分析豫西寒武系馒头组一、二段叠层石相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叠层石的宏观、中观形态特征及伴生的其它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以巴哈马Highborne Cays现代海相叠层石的生长环境和前寒武纪叠层石的沉积环境等为佐证,建立了豫西寒武系馒头组8小类11种不同叠层石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其中潮上带以近水平状叠层石为主,少量为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潮间带上部以缓波状、小柱状和含水平状薄泥层的叠层石为主,少量锥柱状叠层石;潮间带中部以圆柱状叠层石为主,含扁平状核形石和竹叶状砾屑,少量为锥柱状和围绕竹叶状砾屑生长的叠层石;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以含圆形核形石的圆柱状和半球状叠层石为主,少量含核形石的倒锥状叠层石。海平面的变化即水动力条件是叠层石生长类型变化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兴城市夹山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白云岩中首次发现叠层石,其产出层位为前人在这一地区划分的"常州沟组"顶部,自下而上为Stratifera sp.层叠层石(未定种),Cryptozoon sp.卷心菜叠层石(未定种),Eucapsiphora sp.叠球藻叠层石(未定种)。该组合以及邻区葫芦岛等地团山子组中的叠层石类型均属于燕山、太行地区团山子组叠层石组合带分子。上述叠层石的发现为夹山地区划分出团山子组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叠层石形态垂向分布规律及其与古环境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兴城地区团山子组沉积环境演化为海退沉积序列(浅滩到潮间、潮上带)到海侵沉积序列(潮间、潮上带到潮间、潮下带)。  相似文献   

9.
叠层石菱锰矿被认为是生物成锰的证据,但少见相关报道.扬子北缘城口地区陡山沱组菱锰矿层中叠层石十分发育,但研究程度较低,其生长机制不明确,其是否是叠层石或者是附枝藻(Epiphyton)仍具有争议.从岩心描述与薄片观察出发,详细描述了研究区锰质叠层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根据其发育规模及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微型分叉柱状叠层石、微型指状叠层石、指状叠层石、层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及层—柱状叠层石.研究表明,研究区柱状锰质叠层石直径一般小于l cm,具同步生长特征,与假裸枝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aceae)特征相似.研究区微小型、宏体型叠层石基本层常呈有立柱结构的板状,这种基本层由树形石及微型叠层石组成,而不是附枝藻.叠层石与核形石、鲕粒共生,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礁滩及滩后泻湖环境.研究区锰质叠层石垂向演化从指状向层状演化为主,指示陡山沱组沉积末期水体逐渐变浅.锰质叠层石微观结构以凝块结构为主,具有丝状、球状和放射状等微生物岩显微结构.锰质叠层石记录了碳酸锰精美的原始沉积结构,暗示微生物参与了锰元素的沉积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燕辽地区蓟县系隐藻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辽地区蓟县系地层主要属于次稳定型内源建造类的藻礁碳酸盐建造[1]。它以发育隐藻(礁)碳酸盐岩(叠层石)为主要特征。这类碳酸盐岩不仅是沉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在研究建造性质、成因环境以及经济地质学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现已发现油气、Pb、Cu、Zn、Mn、Fe、S及磷块岩矿床等及隐藻碳酸盐岩(叠层石)有直接关系。如:长城系叠层赤铁岩、高于庄组的叠层硫铁岩、陡山坨组的叠层磷块岩、东川落雪组叠层铜矿密两两比系的叠层铅锌矿、卡拉套下寒武统的叠层锰矿等。显然研究叠层石成因环境对揭示这些矿床成因和控矿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在燕辽地区雾迷山组地  相似文献   

11.
冉崇英 《沉积学报》1986,4(2):81-82
云南东川昆阳群落雪组中的藻叠层石按其总的立体形态可分为层状、柱状和球状三类,各类再依据其形态变化细节又分为若干型(表1)。一些研究者认为藻叠层石的形态变化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即其形态类别具有指示沉积相环境意义。根据东川落雪组的沉积特征,笔者对藻叠层石的形成环境有如下认识:层纹型通常形成于闭塞的潮间带上部且延伸至潮上带碳酸盐泥坪。本区一部分层纹型叠层石产于红色白云岩中,并见石膏晶体伴生,显示是超咸化水域,有暴露标志。  相似文献   

12.
中元古代时期,神农架位于华南古陆,与澳大利亚古陆及西伯利亚古陆相邻,同处于罗迪尼亚超级大陆(Rodinia supercontinent)北部。其沿海的叠层石组合与澳大利亚古陆及西伯利亚古陆沿海的叠层石组合相似,显示了炎热气候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潮坪浅水环境特征。常见的叠层石形态类型包括穹状、柱状、层柱状和层状等。主要有神农架大圆顶叠层石(Megadomia shennongjiaensis)、加尔加诺锥叠层石(Conophyton garganicum)、树桩圆柱叠层石(Colonnella cormosa)、简单包心菜叠层石(Cryptozoon haplum)、喀什喀什叠层石(Kussiella kussiensis)、圆柱朱鲁莎叠层石(Jurusania cylindrica)、地窖印卓尔叠层石(Inzeria intia)、瘤通古斯叠层石(Tungussia nodosa)、贝加尔贝加尔叠层石(Baicalia baicalica)、育卡贝加尔叠层石(Baicalia unca)、奥姆泰奥姆泰叠层石(Omachtenia omachtensis)和波层叠层石(Stratifera undata)等。  相似文献   

13.
可可西里地区中新世湖相叠层石成因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发现湖相叠层石,它们集中分布在中新世五道梁群地层中.这些叠层石形态以穹隆状最为常见,局部地区甚至形成叠层石藻丘礁,根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纹层构造和显微结构与现代海洋叠层石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叠层石十分相似.根据对采集的叠层石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并与藻团块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质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灰岩、藻团块灰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点,表现为低Sr/Ba、高Fe/Mn的特点,判断这些叠层石碳酸盐沉积在低盐度湖泊环境,建造叠层石的蓝绿藻生长在滨浅湖地带.它们的δ18O值变化于-6.63‰~-7.63‰之间,接近一般湖相淡水灰岩的范围内,指示入湖水量增加、湖水向淡化方向发展.湖泊中蓝绿藻类繁盛和叠层石的出现指示高湖面湖泛事件,说明青藏高原中新世时期曾出现过气候异常湿润期,这为判别区域气候的干湿变化提供了一个沉积标识.  相似文献   

14.
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岩组(H8)顶部产有微小型叠层石,它经受构造变形,从宏观标本到微观薄片,均可见到从典型的叠层石向受构造变形而呈现出流变构造的逐渐过渡现象。前人曾将部分微小型叠层石或它的构造变形物(流变构造)鉴定为“珊瑚化石”。本文主要描述了这些微小型叠层石遭受构造变形后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以豫西南淅川地区上泥盆统王冠沟组叠层石为研究对象,从地球生物学角度对叠层石的宏观、显微和超微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剖面的沉积学特征,研究发现叠层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并具有典型的明、暗相间的波纹结构,叠层石纹层中间夹少量但种类丰富的生物碎屑和鲕粒。叠层石亮纹层中发现莓状黄铁矿,其微晶直径500~600 nm,莓状集合体直径2~5μm,微晶为八面体和立方体形状,两者莓状集体直径D和微晶直径d的比值D/d值均小于10;暗纹层则以发育顺层排列的黏土矿物为特征。结合剖面沉积学资料,认为叠层石垂向上形态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经历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总体表现为海退的特征,表明叠层石发育层位正是生物礁大量衰退和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时期,叠层石应形成于F-F事件之后,菌藻类的繁盛和富营养海水条件促进了区域性广布的叠层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冶里组中发现了叠层石,识别为雅库特叠层石Jacutophyton,颈状叠层石Collumnacollenia,卡塔夫叠层石Katavia f.和拟锥叠层石Paraconophyton,填补了区域上冶里组生物地层该项空白,丰富了奥陶纪生物地层内容。叠层石的形态特征说明其主要生长在潮下带中下部能量较低的环境中,有时转变成潮下带中上部能量较高的环境,可能代表了由下而上由深而浅的副层序模式。结合岩性岩相和基本层序分析,冶里组整体相序特征为:浅海陆棚相页岩→缓坡相含海绿石砂屑灰岩→潮下—潮间带亮晶生屑鲕粒砂屑灰岩、亮晶团块灰岩、叠层石灰岩→潮间带白云石化泥晶灰岩,构成向上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推断冶里组沉积环境整体为浅海陆棚至潮间带环境。这一结论与根据冶里组岩性岩相及基本层序得出的沉积环境的结论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作为微生物席建造物的叠层石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和古地理信息,在豫西寒武系出露18层叠层石,以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为基础,依据各组段叠层石丰度(层厚度)和分异度(形态类型)的演化,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划分为6个演化组合。从叠层石组合的微观纹层、微生物化石及其微生物席演化等方面,结合沉积学和生物化石特征,探讨了豫西寒武纪叠层石的幕式演化,分别为微生物岩-叠层石演化幕和微生物岩-灰岩演化幕。以中寒武世灰岩中微生物岩与遗迹化石的密度关系为例,并从整个寒武纪微生物岩与后生动物化石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叠层石微生物岩演化与后生动物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中元古代三个叠层石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邱树玉 《地层学杂志》2001,25(4):307-311
贺兰山原划归蓟县系王全口群中、下部的碳酸盐岩中新建立了两个叠层石组合 ,即下部以 Colonnella sp.、Gaoyuzhuangia sp.、Conophyton garganicum、C.cf.cylindricum等锥叠层石和块茎状柱叠层石为代表的闵家沟组合 ,其属种和总体面貌与长城系高于庄叠层石组合较为相似 ;中部以 L ochmecolumella和 Pseudogymnosolen等微小类型叠层石为代表的冰沟叠层石组合 ,其特征与蓟县系雾迷山叠层石组合完全一致。同时通过对王全口组叠层石分子的全面分析 ,判定王全口叠层石组合的时代应是蓟县纪中、晚期 ,其底界不低于雾迷山组底部。据此 ,重新厘定了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阿尔金山安南坝地区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描述了叠层石15个群,29个型.其中新型7个,未定型9个,相似型6个.根据它们在纵向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该区叠层石组合相合相当于我国蓟县层型剖面的第四组合.根据叠层石组合面貌、岩石特征、沉积旋回等,将这套地层命名为安南坝群,将其分为2个岩组,从而建立了该地区的上前寒武系地层系统.其时代相当于我国蓟县纪和苏联中里菲期,绝对年龄约10-13亿年.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中国开辟区锰结核生物成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建林  张富生等 《地质学报》2001,75(2):228-233,T005,T006
本文对叠层石(微小叠层石与奇异叠层石)及其建造者(中华微放线菌与太平洋螺球孢菌)在结核中显示的规律性特征,叠层石纹层与超微生物生长,主要锰矿物及Fe、Mn元素与叠层石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超微生物直接成矿等作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柱体一般都显示出纹层、纹层组与纹层带3个级别的生长韵律,明层菌丝体密集,暗层菌丝体稀疏;两种叠层石类型与超微生物化石种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主要锰矿物含量变化与叠层石类型密切相关;叠层石柱体内Fe、Mn元素分布比柱间空隙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全球性大气化程度比生殖菌丝强;超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与沉积粘附作用直接造成了结核中Fe、Mn元素的富集,而全球性大气修与洋底微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长的兴衰,导致了明暗相间纹层的交替出现。我们认为,叠层石纹层显示的韵律性特征,是胶体化学作用与沉积作用难以形成的,只有微生物群体的世代繁衍,才能构筑成几乎固定不变的叠层石柱体形态。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确立了大洋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