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研究山西境内1974年建立地电台以来出现的ρ_s异常与台站300km内,发生的5次5.1~6.3级地震的关系。证明利用地电阻率方法预报地震的效果是好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相干加强的原理及其在地电阻率分析预报地震中的应用研究,计算了大柏舍台和宝坻台ρ_s连续几年的资料,结果发现地震前ρ_s有较为突出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变化与孕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6,16(4):396-402
在分析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电阻率异常量△ρ/ρ0与应变的关系,给出了地电阻率异常量△ρs/ρ0对应变ε的转换关系式;分析和研究地电阻率异常发展,演变特征与地震孕震,发生过程的联系及其前兆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4.
利用视电阻率ρs随时间的变化来预报地震是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前兆手段之一。国内多数台站限于条件,一般只用四极对称法测定。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的资料来预报地震,除了收集、整理已有的大量震例,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以外,有必要深入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寻求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尽管这样的讨论极为肤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的研究表明: 1.地震前ρs趋势异常以下降为主,临震异常则有升有降,表现了幅度大、速率快的特点。ρs在地震前后的演化过程是:下降—转平—临震突跳—(发震)—震后回升。2.地震前ρs的趋势异常有大面积长时间的特征。此外各台最大异常量的方向与当地大断裂(或发震断裂)的展布方向一致。这些特点说明,ρs趋势异常是整个区域应力场急剧增强的反映。3.各台ρs的异常幅度与台址第四纪复盖层关系密切。复盖层越厚其异常量越小。因此预报中强地震对地电台址的要求要更严格一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的一般规律出发,导出岩石和矿物电阻率相对变化与湿度的近似关系,并试图应用它来解释视电阻率脉冲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同时讨论了ρ_s脉冲作为临震突跳异常的可能性,并得到几次震例的证实,为利用视电阻率脉冲作临震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成组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部分地电台ρs异常变化与研究区内地震组活动的实例,研究了ρs异常变化总体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特征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以及单次地震可能预报的前兆标志。对地电预报地震特别是首发地震后的震情判断和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现场仪器观测资料,总结了1982年以来,用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测区内不同深度的岩石电阻率确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映,并具深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较其浅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大之特点,最大幅度可达24%。实验表明,利用偶极电测深法观测到的中等深度(2~6km)的电阻率(ρ_s)异常要比四极对称法测到的浅层(几百米)电阻率(ρ_s)异常幅度大。该深度与郭增建提出的地下前兆优显层的深度大体相等。  相似文献   

9.
安维光 《内陆地震》1992,6(4):394-400
1987年1月至1991年6月期间,先后在大同——阳高发生了6.1级和5.8级地震,距震中330km内15个地电阻率台站中,有7个台站出现有不同性质的ρ_x异常,占总台数的47%。这表明地电阻率前兆是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对地电阻率ρs观测值的分析研究,发现观测数据因受本身台址电性条件的限制,观测深度较浅,受降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明显.运用合肥地电阻率北南、北西向2007-2013年观测资料月均值与温度、降水、地下水位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地电阻率进行校正,以反映地电阻率的真实变化,达到提取地震异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电阻率法的统计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整理了全国台网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经预处理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影响后,研究了地电阻率变化与地震的对应情况。共提取了43次震例异常。研究了这些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预报地震3要素的统计结果,为地电阻率预报地震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地电阻率预报地震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顺章  温新民 《地震学报》1994,16(2):227-234
采用单一极距观测地电阻率预报地震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 建立多极距观测系统电阻率反演方法, 以探索提高地电阻率预报效能的新途径。多台的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多极距观测反演方法获得的地下浅部勘探底层电阻率的变化预报地震, 比地电阻率变化预报地震具有明显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可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的一种地电阻率加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学报》1991,13(2):243-247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以往人们对地电强度与方向变化的研究已较多,但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 一、资料处理的物理依据与方法 从地球物理角度来看,要研究一个地下介质物理量的变化,首先要研究的应是它的幅度、方向与变化速率.对地电中最主要的地电阻率ρs变化的研究,前两者已研究较多,下  相似文献   

14.
阐明用四极对称法测得的地下岩石视电阻率(ρs)年变化形态的特征及其物理本质和作用是地电予报地震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一课题加以初步研究。一、年变化的形态类型视电阻率年变化的形态类型有三种:(1)正常年变化,如图  相似文献   

15.
2000年4月29日11时54分,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与镇平县寺山乡之间发生一次ML4.7级地震。地震前3天,潢山台视电阻率ρs异常较为明显。分析了此次异常与内乡ML4.7级地震的关系,认为此次异常很有可能是内乡ML4.7级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当观测台站与震源位于同一构造带时,即便离震中较远,地电阻率对地震异常反映仍较灵敏,且与构造带同一走向的测向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获得地震危险区地壳偶极电测深的地电阻率ρ_s 资料.地电阻率一阶差分值的结果表明:(1)测区周围100km 范围内4≤M≤6.4地震前3—76天ρ_s 有4%以上的前兆变化;(2)ρ_s 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观测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型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地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电阻率一直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使用的重要参量之一,在近50年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震例研究表明,在某些强震前,利用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中仅有4个固定电极的对称四极测量系统,即使在离震中很近的台站,并不是所有测向上都能记录到明显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这可能导致地震异常误判的几率。因此,探索新的地震电阻率观测方式,可以为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系统提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阳原台地电阻率ρ_s年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研究了该台1989年后ρ_s年变幅增大的诸种可能因素,认为大同6.1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增强是引起ρ_s年变幅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1967年开始地震地电阻率观测以来,至今已有百余个台站了。经历了若干7级以上大震和多次中等强度地震,发现在震中附近的台站记录到不同程度的ρs变化。其中唐山地震发生在京津唐台网之中,就台网的密度、观测质量及资料积累时间来说,相对其它地震的观测网点都是最佳的。因此,本文拟以唐山震例为基础,结合其它震例,讨论7级以上强震在近震中区和远离震中区的ρs异常不同特点及其展布范围;讨论它们与震源破裂长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意义;并根据目前观测精度讨论台站对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20.
江苏地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军 《地震学刊》2002,22(1):12-16
应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率S值计算公式和程序,对江苏地区4个地电台1980-1997年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进行了计算研究分析。结果表明,S值这一新的电性参数在江苏南海2次6级以上地震前存在异常变化。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S值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电性参数应用于地震综合预报研究。在讨论中对S值的定义提出改进的公式,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