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水水下管汇安装方法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下生产系统由于其在开发深水油气田和边际油气田时具有明显的综合经济优势,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油田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广泛研究和应用。基于大量水下生产系统开发方案和工程实例的调研,针对其中水下管汇安装的工程实例,在安装方法的确定、设计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适应不同要求下的多种安装方法,列举和比较各自的优点和限制条件。为油气田开发尤其是深水油气田采用水下生产系统的开发方式时,选择合适的安装方法给出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保持海底管道稳定的一种新方法——锚桩锚固定位法进行了设计研究。提出了锚桩定位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内容:锚桩的型式、锚桩的设计入土深度、锚桩间距计算、锚桩的强度校核、地基承载力计算等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
锚泊基础的承载性能直接影响着海洋浮式结构物的稳定性,因而研究新型有效的锚泊基础已成为海洋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海洋软土液化特性的伞状锚,充分利用桩端土体增强抗拔承载能力。应用二维颗粒流分析程序,对该新型伞状锚的安装、抗拔承载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普通锚桩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其有效性。针对伞状锚与普通锚桩在拉拔过程中的土体破坏机制,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其抗拔承载能力的提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抗拔锚泊设计竖向承载要求,伞状锚所需材料可大为减少,安装难度明显减低,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锚泊基础形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海上平台开始采用桶形基础(几米浅基础)代替一直沿用的桩基础(几十米深基础),其安装就位采用与打桩施工完全不同的负压沉贯的施工方法.介绍了一种用于桶形基础平台在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装置.该装置成功地用于我国首座桶形基础平台(胜利油田CB20B平台)的安装就位施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国今后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桶形基础平台安装就位智能化测控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海上平台开始采用桶形基础(几米浅基础)代替一直沿用的桩基础(几十米深基础),其安装就位采用与打桩施工完全不同的负压沉贯的施工方法。介绍了一种用于桶形基础平台在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装置。该装置成功地用于我国首座桶形基础平台(胜利油田CB20B平台)的安装就位施工,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国今后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测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对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过程中汲水泵机进行了初步水力分析,讨论了不同水深、不同泵机安装高度情况下,桶腔和泵机进口之间的压头关系。这些结果可作为实际工作中选择泵机类型及其安装高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过程中汲水泵机进行了初步水力分析,讨论了不同水深、不同泵机安装高度情况下,桶腔和泵机进口之间的压头关系.这些结果可作为实际工作中选择泵机类型及其安装高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海Europipe16/11-E采油平台导管架的设计,与传统桩基的导管架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平台现场安装的水深为70m,安装时间计划于1994年夏季进行。导管架基础不再采用桩基,其永久性基础将由直径为12m的泥吸盘(mudmat)组成。泥吸盘的周围带有向下突出的用以插入海底基土的裙边,是利用负压作用完成6m的基础贯土深度。本结构对于由环境动力所造成的倾倒力矩,不只是依赖自身重力原理,而且还能借助于受拉时所产生的被动负压来加以抵抗。  相似文献   

9.
桶形基础采用负压沉贯方法施工, 初始入泥和倾斜控制成为制约桶形基础平台应用于浅水区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沉贯、倾斜调整机理,设计了1种负压沉贯施工机具,并成功应用于CB20B桶形基础平台的海上安装,对浅水区桶形基础平台施工机具研究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上平台桶形基础模型压力压贯与负压沉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上平台桶形基础模型(模型桶)压力压贯和负压沉贯的试验概况,对比分析了两者贯入力的巨大差异和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模型桶压力压贯中贯入深度与压力的关系,负压没贯负压与贯入深度,抽吸泵流量,基土渗流量,桶内土塞隆起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负压沉贯可以大大降低以砂质粉土为基土的土抗力,为在胜利油田类似基土海域海上平台应用桶形基础提供了试验依据,为海上现场导管架桶形基础平台的安装就位施工和控制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在该项研究中 ,根据原地应力及局部高孔隙压力 ,我们认为Visund油气田的断层活化和流体流动是由于一个邻接长期休眠正断层的储集层内有油气聚集。研究地震和断层作用的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对流体的力学作用颇感兴趣。有若干好的研究例子表明 ,地下深处注入流体形成高孔隙压力 ,从而诱发了地震。Sahagian与Proussevitch(1992)指出岩浆房顶部浮动的油气柱产生的高孔隙可能是引起火山爆发的原因 ,而Linde等(1994)、Sturtevant等(1996)则暗示地震波穿过期间岩浆中的气体溶解可能会进…  相似文献   

12.
由胜利石油管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高科技攻关项目“可移动桶形基础采油系统技术研究”,在室内外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4单位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首座桶形基础采油平台于1999年10月25日在胜利油田埕北CB20B井组顺利安装成功。该平台设计工作水深8.9m,基础部分由4个高4.4m,直径4m的桶组成。桶形基础平台与普通的桩基平台不同之处就是利用桶基础代替了桩基础,施工方式也由原来的打桩安装方式改变为利用负压抽吸…  相似文献   

13.
桶基平台负压沉贯施工机具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桶形基础采用负压沉贯方法施工,初始入泥和倾斜控制成为制约桶形基础平台应用于浅水区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沉贯、倾斜调整机理,设计了1种负压沉贯施工机具,并成功应用于CB20B桶形基础平台的海上安装,对浅水区桶形基础平台施工机具研究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上现场试验对于桶形基础平台的沉贯安装十分重要。论述了桶形基础平台原型单桶模型在海上现场负压沉贯的方案、方法和过程,得出了试验结论,并将试验成果成功应用于CB20B采油工艺平台的海上沉贯安装,对浅水区桶形基础平台的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上现场试验对于桶形基础平台的沉贯安装十分重要.论述了桶形基础平台原型单桶模型在海上现场负压沉贯的方案、方法和过程,得出了试验结论,并将试验成果成功应用于CB20B采油工艺平台的海上沉贯安装,对浅水区桶形基础平台的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桶形基础模型负压沉贯的土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桶形基础模型的结构,现场原土配置的模型基土以及桶形基础模型在模型基土中的负压沉贯试验,试验中所获得的土工技术经验对海上平台桶形基础的设计和现场安装就位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用于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施工中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该系统的监测与控制下 ,我国第一座海上桶形基础平台 (胜利油田 CB2 0 B)经过 4h的负压沉贯施工安装就位成功。此平台已投入使用 1 a多 ,工作状况良好。对该系统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和使用效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十几年前在南极高原的一系列地区发现了地球上无论何处都见不到的大雪丘 :波高数米 ,延伸达100km。以Fahnstock为首的研究小组采用具有高测定性能的辐射仪AVHRR,对从宇宙空间获得的南极高原表面地形做了分析。发现了3个此类的巨大场地都分布在雪堆积水平异常低的地区。这些场地中最大的一个面积约30万km2。该地的雪丘脊垂直于占主导地位的风向延伸。按采用辐射仪测到的微波分散辐射判断 ,雪丘背风面是由粗粒的雪组成 ,后者可能经受了重解晶。这种现象可以解释如下 :设想在这样的地方形成了不流动的空气波 ,后者能…  相似文献   

19.
王泉 《黄渤海海洋》2000,18(4):12-17
介绍了一种用于桶形基础平台负压沉贯施或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该系统的监测与控制下,我国第一座海上桶形基础平台(胜利油田CB20B)经过4h的负压沉贯施工安装就位成功。此平台已投入使用1a多,工作状况良好。对该系统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和使用效果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深水管汇安装方法及其在南海荔湾3-1气田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深水、超深水中水下管汇的安装问题,以巴西Roncador油田P-52油藏MSGL-RO-02气举管汇的安装为例,对比了吊装法、滑轮法和下摆法的特点,详细分析了三种安装方法对该气举管汇安装的适应性.分析表明,吊装法因自身载重能力、轴向共振问题不适合MSGL- RO-02气举管汇的安装;滑轮法因Roncador油田自身半潜式平台的吊装能力无法满足而被弃用;下摆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深水、超深水大型装备的安装方法,因避免了吊装法和滑轮法的弊端,成功将重280t的MSGL-RO-02气举管汇安装在1845m的超深水中.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适合荔湾3-1气田的可选安装方案——滑轮法或下摆法,对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大型深水设备的安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