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张春华  李修楠  吴孟泉  秦伟山  张筠 《地理科学》2018,38(11):1904-1913
利用2015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和DEM作为分类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昆嵛山地区土地覆盖信息进行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的各地类连续且边界清晰,分类效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昆嵛山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土地覆盖类型是针叶林,面积为1 546.81 km2。研究区土地覆盖分类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5%和0.88,其中针叶林、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的生产者精度均达到87%以上。相对于监督分类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14.7%和0.17。基于面向对象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获取较高精度的土地覆盖信息,为大范围土地覆盖分类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云污染、实地验证点的匮乏,以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破碎化,多云山区土地覆被的准确分类较难实现。以藏东南这一典型的多云山区及生态过渡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野外实测数据,结合多光谱数据、雷达数据、高程数据、辅助数据,提取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地形特征等信息,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对特征进行优化,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分类模型,以期有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高土地覆被分类精度。结果表明:(1)并非特征越多分类精度越高,特征选择后数量由58个减至38个,分类精度(总体精度93.96%,Kappa系数0.92)较未优化前(总体精度93.11%,Kappa系数0.92)略有提升。(2)地形特征及雷达特征对藏东南土地覆被分类具有重要作用,地形特征对多数土地覆被类型的分类精度具有影响,而雷达数据对裸地、建设用地、灌丛影响较大,分类过程中如不考虑地形及雷达特征,总体精度分别降至88.98%,92.48%。纹理特征以及时序特征仅对提高具有明显纹理以及时序变化的土地覆被类型的精度有帮助。结合随机森林和特征优化算法,能够在保证土地覆被分类精度的同时,高效整合多源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3.
地理空间数据的适宜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军  庄大方 《地理学报》2002,57(Z1):52-59
在地理空间数据应用中,数据尺度的选取多采用经验模型方法.研究发现,数据的适宜尺度与研究区范围、研究对象的特征、数据使用者对结果精度的要求等因素有关.以山东省不同空间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例,作者分析了不同精度下各种类型地块的面积与土地详调面积的偏差、不同精度数据下地块的空间集聚度等现象,发现对于山东省土地利用研究中,1:10万精度的数据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胡云锋  徐芝英  刘越  艳燕  王倩倩 《地理研究》2012,31(11):1961-1972
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推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信息歪曲等后果;但目前少有研究在较长的尺度序列上、对不同尺度上推方法所得成果开展精度分析。本研究首先提出尺度上推方法精度评价的三个准则,即:保持土地类型构成特征、保持土地面积精度、保持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和斑块形态;继而使用格点中心值、最大面积斑块、最大聚合面积斑块等3种尺度上推方法,配合100 m~50 km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尺度转化实验;最后基于上述评价准则和尺度上推实验所得的系列输出结果,分析了不同尺度上推方法的精度。研究表明:(1)格点中心值上推方法能更好地保留区域土地类型构成、土地面积精度等特征;(2)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研究的适宜尺度应小于10 km,最大不应超过30 km;(3)在尺度上推过程中,土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对尺度上推成果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ALOS融合影像质量评价及其土地盐渍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经过配准的同一地区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是提高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析精度的有效途径。采用PCA、IHS、HPF和小波变换融合法对内蒙古杭锦后旗中部地区的ALOS全色和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结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基于地物光谱特征、解译标志和监督分类法提取试验区土地盐渍化信息,比较多光谱影像和融合影像的土地盐渍化信息提取精度。结果显示,PCA、IHS和HPF融合影像的空间细节表现能力得到提升,而PCA和小波变换融合影像的光谱保真度优于IHS和HPF融合影像;PCA融合影像的盐渍化分类精度、总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为最高,是最适于试验区土地盐渍化分类研究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文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主要存在评价精度较低、研究内容不全、应用方法单一等不足,并从研究尺度、研究精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对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启示等角度,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多光谱、多时相优势进行分类特征提取,依据土地覆盖分类特征如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等,并对这些分类特征分别从光谱维、时间维、空间维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结合DEM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类特征对分类精度影响不同,将多种分类特征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但分类特征的加入不一定能提高某些类别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提高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遥感图像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具有快速、准确、及时的特点。如何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是动态监测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基于传统的工作流程,探讨了在不同阶段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方法,并对分类精度提高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土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管理者依法管地,用地者依法用地。但是,我们在土地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对用地者的的处罚,而忽视管理者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土地供需矛盾非常尖锐;土地调控措施越来越严格,执法监察手段越来越先进;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必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分析不同数据对格网化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精度差异性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对第一产业空间建模,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运用熵值赋权和代用数据空间展布的方法对第二、三产业空间建模,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进行格网叠加,并与辖区GDP统计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借助土地利用数据、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和POI数据的GDP空间模拟结果与真实分布格局较为一致,而使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进行GDP空间化模拟的精度明显降低。因此,将反映细节信息的POI数据加入到GDP空间化研究后,能够进一步扩展GDP空间化的数据源,提高GDP空间化模拟精度。基于土地利用数据、NPP/VIIRS夜光数据和POI数据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GDP空间化模拟。  相似文献   

13.
对宜兴市机载成像光谱数据辐进行射畸变纠正、几何精确纠正和辐射定标等预处理,获得高光谱反射率图像。利用相关系数、均方差、离散度等统计特征进行面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目的的波段优选,采用高光谱像元提纯分析工具获得分类所需的终端单元,并利用终端单元进行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低,整体精度为84.89%,而二进制编码、神经网络分类和光谱角分类方法精度较高,整体精度分别为87.12%,88.75%,90.41%。这说明光谱角分类是最有效的高光谱影像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文章研究采用的高光谱预处理以及波段选择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以黑龙江流域中的扎龙湿地及其上游区域为研究区,将Sentinel-2红边波段和Sentinel-1雷达波段影像数据相结合,根据面向对象原理,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的湿地进行遥感分类和信息提取;利用3种特征变量集,进行实验对比,研究红边波段反射率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湿地信息提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红边波段反射率和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土地覆盖分类精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两者结合得到的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达到了88.72%,Kappa系数为0.87,其中,水体、水田和沼泽的用户精度分别为100%、98.18%和91.37%。利用红边波段和雷达波段影像数据,分别使土地覆盖分类总体精度提高了5.26%和2.51%,红边波段影像数据对沼泽提取精度的提高贡献最大,使生产者精度提高了12.5%。  相似文献   

15.
针对遥感专题类别信息的机理问题,从土地覆盖参考数据的偏差程度对分类精度的影响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方法。引入判别空间模型概念,基于此模型生成土地覆盖数据类别,并分析了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计算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对应关系矩阵,据此得到二者的条件熵,实现对土地覆盖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语义偏差的量化;根据信息类别与数据类别的条件熵计算修正判别变量的权重因子,实现基于判别空间条件熵加权的土地覆盖分类。采用一景SPOT-5影像进行分类实验,并利用同一地区的Landsat 5TM影像进行方法验证。实验表明,条件熵加权修正方法使土地覆盖分类精度有了显著提高,并对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以普世的观点来看,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经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然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之庞大的人口基数,土地资源在我国就显得尤为稀缺。正因如此,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土地违法行为便越来越多。各种类型土地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7.
该文旨在探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土地覆盖变化对象识别方法。首先基于植被-不透水层-土壤(VIS)模型,参考OIF指数的信息量进行对象特征指标选取,基于过分割和欠分割指数确定最优分割尺度,对两期SPOT影像进行多时相分割,然后利用卡方变换方法自动选择阈值,进行植被、不透水层、土壤和水体4种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变化对象识别。精度评价表明,随着对象特征指标包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检测结果的总精度不断提高,其中对影像所有特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选择前3个主成分作为特征指标组合对土地覆盖变化对象进行识别的总精度最高,为93.9%,Kappa系数为0.824,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土地的供求矛盾也日益加深。土地开发管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做好土地的开发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的作用、关系、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针对OLI影像在辐射分辨率、近红外波段和全色波段的光谱范围以及波段数量等方面进行的调整,与ETM+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对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的影响。实验发现:1)辐射分辨率的提高有利于地类之间的区分,进而提高分类的总体精度;2)近红外波段范围的调整有利于识别水体边界,对分类总体精度影响不大;3)新增的深蓝波段可明显提高水体、不透水层的分类精度,进而提高总体分类精度,卷云波段的加入不利于地类之间的区分,降低分类精度;4)全色波段范围的收窄可明显提高林草地、耕地的分类精度,裸土的分类精度也有所提高,有利于区分植被与非植被信息。研究结果能够推广OLI影像的使用,并对应用OLI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主要基于MODIS 16天合成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8天合成 LST数据、1∶5万DEM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相结合,进行北京西北部地区土地覆盖分类的研究。首先选取适合于MODIS数据分类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然后用PCA方法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信息增强与压缩处理,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精度。最后结合LST数据、DEM数据及降雨温度数据,利用?齂-均值非监督分类法,进行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经过分类后处理,得到北京西北部地区的土地覆盖分类图。分类结果表明,使用250m分辨率MODIS数据,结合本文所用方法,能够实现较大区域的土地覆盖分类,并且能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