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12):17-18
鞍山因有山如马鞍得名。明朝洪武年间置鞍山驿堡,后因为铁矿发展为城市。战国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属于辽东郡,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围。三国和西晋时期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相似文献   

2.
策略部署: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军事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兵游击组织部署: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  相似文献   

3.
有关典籍记:益阳“秦旧县,汉属长沙郡。”《汉书·地理志—F》:“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日填(镇)蛮。属荆州……县十三:临湘,莽日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日闰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又云: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稍复开置”,是言汉初沿袭秦制,因郡太大,故在此基础上立诸侯王国。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设郡83,国20,谓之“百三郡国”。秦初定天下时,撤洞庭郡置长沙郡,郡辖县,益阳当属之。  相似文献   

4.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1,(10):43-43
株洲市,湖南省辖市,简称株。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邻江西省,西南与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相连,北界长沙市。今株洲境域,上古属三苗辖地,春秋战国时,属黔中郡。秦和西汉属长沙郡湘南县。东汉湘江之东岸属醴陵县,湘江之西岸为湘南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与刘备分湘江而治。三国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  相似文献   

5.
刘英 《中国地名》2011,(7):6-11
一、源予汉代,始于元代,成名于明代 安县在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为涪县辖地。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晋兴县治地今永安镇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菱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7.
渔阳作为古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多年,它既为古郡名亦为古县名。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有秦汉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有隋唐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渔阳郡作为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划,所管辖的范围历代有变化,曾包括今北京、河北和天津三省市的部分地区。渔阳县由秦代设置,到明初结束,前后经历两个阶段。北京市密云地区的渔阳县存在将近800年。天津市蓟县称渔阳县又有750余年,北齐至隋代断档3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9.
扶沟县位于河南中部,处在豫东平原黄泛区的腹心地带,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现属周口地区管辖。 扶沟古称桐邱,农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先后为郑国、魏国属地,秦时属颍川郡,至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小扶城遗址。由于当时该地有扶亭、洧水沟,扶沟则因此得名。晋统一中国后,扶沟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时代,属南朝的南梁郡辖,北朝属北魏颍川郡管,东魏时归郑州许昌郡辖;隋朝仍柰属于颍川郡;唐朝州郡连称,扶沟归许州颍川郡;后梁属开封府,后唐属于汴州宣武军,后晋亦属开封府。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1,(12):20-21
本溪之名以境内的本溪湖故名。战国属燕,秦、汉、魏、晋时属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府,清属奉天府。1948年建本溪市,1949年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1952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属辽宁省。  相似文献   

11.
郝玉华 《中国地名》2014,(10):74-74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相似文献   

12.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  相似文献   

13.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距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澳门两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人口640多万,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东莞成为连接广州与香港水陆交通贸易的必经之地,是一座美丽的现代新兴城市。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在这里居住生活。夏朝时期,东莞属南交趾,春秋战国时期,属“百粤地”。秦统一中国后,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此后历经数代东莞人在这里渔猎耕织。因东莞盛产水香(莞草),到宋元时期,东莞香市成为广东“四大名市”之一。莞香经香港远销…  相似文献   

14.
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大同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大同地域属赵国,汉代置平城县,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建安末年废县。秦朝,大同分属雁门郡、代郡。秦朝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在  相似文献   

15.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6.
长葛县,现属许昌地区管辖。位于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上,是中原古县之一。 据史籍可知长葛之名久矣。《长葛县志》载:“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长葛。又传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县郡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争战濒繁相互兼并,春秋属郑国,战国前属韩国,后来属魏国。魏时更名长社(据考以社中有树暴长而得名)始见于史书。  相似文献   

17.
西汉郡县制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并创新。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各区由朝廷派遣剌史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吏政,称十三州。从西到东设置有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上郡、西河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右北平  相似文献   

18.
参户县,为西汉初高帝所置县,属幽州勃海郡(《汉书·地理志》)。参户县治在何方?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标明,平舒地名前称徐州。笔者曾于1983年请教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谭先生转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瓜州锁阳城     
正瓜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唐初改称瓜州,宋、元相沿。历史上,因生产蜜瓜,春秋时期瓜州即得名。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  相似文献   

20.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