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危害指数的评估方法,评价了大亚湾海域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轻微,而养殖海区和近岸海区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则相对较重,大亚湾海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珠江口外浅海轻。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大亚湾区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铜等9种重金属为指标,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分别调查大亚湾内、外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质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比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具有创新性;同时,以表层沉积物为代表,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大亚湾海域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大部分符合相关一类或推荐的标准;海水中的主要重金属为铅,综合污染指数湾外低于湾内,可能与人类活动和海水交换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重金属为钒,综合污染指数湾内低于湾外,可能与钒的最大值超标有关;生物体内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甲壳类和头足类湾外低于湾内,而鱼类和贝类湾内低于湾外,但差距均不明显;大亚湾海域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很高,其中汞为首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9年2月对三门湾海域的环境质量调查结果,结合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综合分析了水质中富营养化程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除无机氮和Hg外其他环境因子基本符合功能区相应的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状况尚好。61.5%站位的富营养化指数大于1,表明该海区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该海域沉积物除少数站位的Cu、Cr外,其他环境因子的含量均达标,底质环境状况良好。各站位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远小于150,说明三门湾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危害范围。  相似文献   

4.
对粤东海域5个典型海湾64个表层沉积物样进行了重金属Cd含量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南海陆架区Cd含量为背景值计算了粤东5个海湾表层沉积物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显示,柘林湾、汕头湾、汕尾湾、大亚湾和大鹏湾表层沉积物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4—0.58、0.06—6.63、0.06—0.11、0.04—0.20、0.08—0.15 mg·kg?1,其分布表现为:柘林湾养殖区和三百门附近海域以及汕头湾拦沙堤末端海域和好望角附近海域Cd含量高于其他海区,汕尾湾的Cd含量由近岸向外海、西部到东部增加,而大亚湾和大鹏湾外湾含量高。重金属输入和水动力条件是控制 Cd 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生态危害评价表明,养殖区、三百门附近海域、拦沙堤末端海域和好望角附近海域Cd污染达到了中等甚至很强的生态危害水平,污染比较严重。来自入海河流携带工业污染物注入、沿岸排污、水产养殖沉降、产业转移人为排放和金属矿床开采释放的 Cd 已造成了近海环境的污染,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同安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厦门同安湾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Hg、Cd、Pb、As、Cu、Zn和Cr)、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应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6.49~46.20,16.95;6.68~46.90,23.93;45.4~162.0,87.4;0.028 9~0.402 0,0.147 6;8.50~33.20,15.95;0.013~0.117,0.047和1.5~6.8,4.8mg/kg.除As之外,各重金属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66~0.970),且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较高(相关系数为0.674~0.980).重金属元素及有机碳与硫化物含量的相关系数较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该海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频繁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生态危害程度也较低,尚属轻微生态危害.7种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Pb〉As〉Cu〉Zn〉Cr.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7年10月和2009年6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监测数据,分析了其中Cu、Pb、Zn、Cd、Cr、As和Hg等7种重金属元素和TOC的含量,并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3×10-6,36.85×10-6,93.48 × 10-6,0.17×10-6,72.91×10-6,10.60 × 10-6和0.043×10-6.各重金属元素空间上呈现长江口及杭州湾高、外陆架海区低的分布趋势,且总体上调查海区南部海域高于北部海域.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为:Cu>Cr> Zn>Pb>As>Cd> Hg,其中Cu和Cr元素是主要的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Hg>Cu>As>Pb>Cr>Zn,其中Cd、Hg和Cu元素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仅局部海域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污染,RI值均小于150,属低潜在生态危害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辽东湾东部浅水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评价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从沉积学角度,利用辽东湾东部浅水区3次环境调查数据(1988、1997、1999),进行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浅水区沉积物污染长期以来较小,属于轻微生态危害,产生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是汞和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测定,探讨海南黎安港内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黎安港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r、Cd、Hg及A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23、17.15、76.58、36.24、0.33、0.040及9.26 mg/kg,重金属含量高值主要位于潟湖中心养殖区域及潟湖北部虾塘养殖沿岸;Cu、Pb、Zn、Hg及As具有相同污染源,主要受养殖影响,Pb、As与Cd还受陆源虾塘影响较大;研究区以中等生态危害为主,其次是强生态危害与轻微生态危害,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高值位于潟湖中心,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大小依次为:CdHgCuAsPbCrZn。黎安港与新村港两潟湖重金属在含量分布、潜在生态风险危害存在一定的差异,黎安港以中等生态危害为主,很强生态危害单金属为Cd。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8年在珠江口荷包岛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重金属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Hg,Cr和As四种元素分布基本呈现荷包岛近岸海域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和Cu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重金属富集顺序为Cd>Zn>Cu>Hg>As>Cr>Pb。相关性研究表明,重金属Cu与Zn显著相关,Hg,Cr,Cd和As极显著相关;有机质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荷包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各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r>Zn;对荷包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  相似文献   

10.
对渤海典型海湾近年来沉积物重金属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Hg,Cu,Cd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均超过中国海域的平均值,其中Hg和Cd超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锦州湾、大连湾附近海域,南堡镇和曹妃甸以南海域以及东营、莱州沿岸海域。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重金属Cd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其余重金属未发生污染。渤海典型海湾生态危害风险最大的重金属元素为Cd,Hg次之,其余Pb,Cu,As,Cr,Zn这5种重金属均为低生态危害等级。辽东湾海域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AsCuZnCr;渤海湾海域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CuAsCrZn;莱州湾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的顺序为CdHgPbAsCuCrZn。目前辽东湾沉积物重金属总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相对严重,主要分布在长兴岛、秦皇岛至锦州湾沿岸;莱州湾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一般,潍坊沿岸部分地区总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相对较高;渤海湾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测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海域—大亚湾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与污染状况。利用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探讨了大亚湾海洋沉积物质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我国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过去近百年经历了3个主要变化阶段:(1)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部分重金属含量较低,沉积物质量处于一类等级,与重金属污染相关的生态风险较小,对沉积物生态风险贡献最高的元素为Cr,最低的为Cd;(2)1980?2000年间,大亚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该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使近岸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等级处于二类与三类,但大亚湾外部海域沉积物受污染影响较小,仍处于一类等级,在此期间,Cu取代Cr成为最主要的污染元素;(3)2000年以后,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显著降低,生态风险迅速下降,沉积物质量等级恢复到了一类水平,Cr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2.
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1年洋浦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为基础,选择2种评价方法(地积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了解该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洋浦港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远岸海域明显增高,可能已受到陆源污染的影响;洋浦港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都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大部分海域沉积物属无污染,仅部分样点沉积物中Cd、Pb受中度污染;洋浦港附近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较国内其它港区轻,不存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典型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依次为Pb、Hg、Cd、Cu、Zn。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2012—2014年8月平潮期钦州茅尾海增养殖区水质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铜、铬、镉、汞、砷含量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茅尾海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能满足规定的海水水产养殖标准值要求,水体中重金属总含量呈递减趋势,而沉积物中则相反,沉积物中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仍处于低水平,但潜在生态危害的程度略有上升的趋势,潜在生态危害较大的是镉和汞。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海区营养盐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根据1999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4个季节对大亚湾海区的监测,选用一种新分类分级的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大亚湾海区的富营养水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大亚湾海区近十多年来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冬,春、夏三季的水质属贫营养水平,秋季有个别站位水质属磷限制中度营养水平和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大亚湾海区水中总溶解无机氮(TIN)呈逐年增加趋势,而磷酸盐(PO4-P)则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中国沿海几个海湾中,大亚湾水中营养盐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3年象山港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d、Hg和As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Hg水平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出现在B区(黄墩港)、E区(西沪港)和G区(港口),A区(铁港)为低值区,与海区底质类型相关;而Cd的分布特征与Cu相反;As表现为港内低、港中和港口高的分布特点。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发现Cd的潜在生态风险危害程度较大,大部分区域已达到较严重的危害程度,是研究海域的主要环境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南海西北部浅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南海西北部北部湾和海南岛周边海域采集的492个站位的底质沉积物样品,以同一海区内同时采集的柱状样品的底层样品和"清洁区"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值作为背景值,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ArcGIS软件,对其Cd、Zn、Pb、Cu和Crs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上述2种污染指数的分布图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污染源及潜在风险研究可为区域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及环境污染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内渔业生产、海洋环境保护、典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及理论研究。通过对海南省东寨港内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同源相关性及生态危害程度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东寨港表层沉积物铜(Cu),铅(Pb),锌(Zn),镉(Cd),铬(Cr),汞(Hg)及砷(As)高值主要位于航道、口门及东潮沟;重金属Cu,Zn,Hg及As相互呈极显著相关,具相同污染源,主要受渔船与养殖影响;Pb,Cd与Cr相关性不显著,同源性有待考察。区域内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以中等生态危害为主,其次为轻微生态危害,未出现强生态危害或很强生态危害,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较高的站位大致位于东寨港口门附近及东潮沟,潜在生态风险:CdHgCuAsPbCrZn。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百年人类活动对广西防城江口沉积物的影响,依据2014-08取得的广西防城江口HSL柱的210Pb、粒度、常量元素、重金属元素数据,建立210Pb年代序列,对其重金属环境背景进行构建,对HSL柱的重金属元素富集系数进行计算,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重金属元素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HSL柱210Pb年代拟合系数在0.9以上,该柱沉积速率约为0.37 cm/a。以沉积物粒度中<32μm体积分数为参比元素构建的防城江口的重金属环境背景显示:HSL柱20 cm以深为"清洁样品";10 cm(约1990年)以浅开始显著受人类活动影响;5 cm(约2000年)以浅各重金属富集系数均显著受工业活动影响,Cd单因子危害系数达到强生态危害程度,Hg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也达到强生态危害程度。受防城港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10年之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有所降低,但部分重金属(Cd和Hg)的潜在生态危害依然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19.
威海湾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威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威海湾表层沉积物中Cu,Zn,Pb,Hg 4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Cd在湾西部含量较高,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As整体分布较均匀,在湾内近岸处较高,湾口处较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威海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HgPbCuZn;对威海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重金属主要是Cd。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北海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其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Zn,Cu,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一类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与危害指数(RI)方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北海段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mg/kg)为:Zn(69.81)〉Pb(16.58)〉Cu(12.76)〉As(9.08)〉Cd(0.22)〉Hg(0.07);其中,廉州湾和英罗湾的重金属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铁山湾和银滩段的相对较低。此外,绝大多数观测站点的沉积物尚保持清洁状态,且其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多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