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于1991年3 - 9月和1992年3 - 9月,在中国沿海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9个省市的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3种对虾标本,运用显微和亚显微观察方法,对养殖对虾的微型生物污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该症的对虾其体表污着生物群落通常由微型生物组成,包括各种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主要类群是具柄的缘毛美纤毛虫;其他观察到的常见类群包括丝状和非丝状的细菌、附着性藻类和吸管虫类;在养成期偶尔发现有营薛虫和藤壶等大型污着生物。对育苗期和养成期中国对虾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某些对虾体表,污着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虾体表的不同污着程度与其体表污着群落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关。据此,认为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症可能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综合症。  相似文献   

3.
于1992年4-10月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前湾育苗场和胶南市红石崖镇邵家村养殖场,采用载玻片挂片和对中国对虾现场取样的方法,研究中国对虾育苗池和养成池载玻片挂 表面和对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对虾育苗池中任意收集活的虾苗,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体表有大量附生细菌和污着生物,优势菌为弧菌属。这些细菌可分解几丁质,损害甲壳表导并影响蜕皮,为其它生物附着创造了机会。当有病毒感染或其它因素使其抗病力下降时,此类细菌可能乘机进入虾苗繁殖,引发弧菌病,故可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有体表细菌附生的虾苗,肝胰腺内也常发现细小病毒和大量细菌感染,造成肝组织坏死。这是虾苗停止变态、蜕皮和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生物污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严涛  朱金龙 《热带海洋》1997,16(4):41-48
1986年5月-1988年4月海南中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上,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鲜虫及有柄蔓足类则是生物污着的重要种类。此外,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污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治疗对虾聚缩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附着生物病害,发病率高,养虾场都有发生,尤以每年7—10月为多。其危害在于:当聚缩虫大量附着于虾鳃和体表时,会妨碍对虾的呼吸、游泳、食觅和蜕壳机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对虾死亡。 对聚缩虫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通常的  相似文献   

7.
1986年5月—1988年4月在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调查站,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藓虫及有柄蔓足类则是生物污着的重要种类。此外,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污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对虾越冬期蟹栖拟阿脑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人工越冬期经常会发生一种危害极大的纤毛虫病,1986年我们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越冬对虾体内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研究,几年来,青岛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所都对该纤毛虫进行了研究,通常鉴定认为是一种旋毛蟹栖拟阿脑虫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探索比较了几种人工培养方法,对拟阿脑虫的生存温度与增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非金属材料上海洋微型附着生物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挂放在厦门港天然海水中的几种非金属材料上早期微型附着生物的情况,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探讨了这些生物群落在不同时间内的形成与演替特征,井初步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虾人工越冬期经常会发生一种危害极大的纤毛虫病.1986年我们在河北省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越冬对虾体内发现了该纤毛虫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研究.几年来,青岛海洋大学、水科院黄海所都对该纤毛虫进行了研究,通常鉴定认为是一种应毛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gscarcinispiralisn.subsp以下简称拟阿脑虫).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探索比较了几种人工培养方法;对拟阿脑虫的生存温度与增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越冬对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体内寄生纤毛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及防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虾体表损伤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纤毛虫通过伤口进入虾体内,寄生于心脏血淋巴,吞噬血细胞,破坏组织尤其是鳃组织。致使组织机构损伤,缺血、变性,对虾呼吸困难,贫血、窒息而死,防止对虾体表受伤是预防该病的唯一途径。一些外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孔雀绿等对该病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记述了黄渤海区共栖于对虾体表的3属15种缘毛类纤毛虫,其中包括8种国内新记录及聚缩虫属的一新种——拟钩虾聚缩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做了概括性描述及图示,以期为对虾养殖中病原的调查鉴定及进一步的动物区系研究提供一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害。以前报导的多是单养虾塘的防治技术。随着虾、贝混养技术日益提高,混养面积逐年增加,我们筛选出几种对虾、贝无毒害或较小毒性的防治聚缩虫病的药物,并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主要报导硫酸铜、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三种药物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养殖中的自身有机质污染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中国对虾养殖中自身有机质污染现况,以及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就控制和改善其自身有机质污染的途径方面阐明了以下观点:其一,我国目前普遍采纳单一对虾半精养模式,因该模式阻断了生态系的物质循环路线,引起有机质-微生物-营养盐-浮游植物-有机质之间的恶性物质循环,以及过剩饵料和生物残骸等有机物质沉积量超过微生物分解能力,且不能得到其它生物的利用等原因,使得有机质在虾塘底部大量积累,引起了养殖生态  相似文献   

17.
海洋纤毛虫—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Tan状,具有双层的田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18.
应用固定化硫杆菌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污着生物附着生长在船底、海上工程设施的表面,给人类在海上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主要措施是涂覆含毒物的防污漆。毒物主要是铜、汞、砷和锡的化合物,通过漆膜的慢性渗出,毒杀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有毒防污漆虽然有效,但却日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70年代初有人报导了无毒防污漆的设想与研究,即防污漆未必杀死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却能阻止其附着。当物体浸没入海水以后,细菌首先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并生长繁殖,然后硅藻、真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型藻类相继附着,形成一层微生物粘膜。微生物粘膜在大型生物附着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氯(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氯唑蓝(NBT)法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等方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存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瓜氨酸法对比,研究了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氯合成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iNOS活性在12h内有上升趋势,实验36h后酶活性显著下降,至60h后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一半左右。同时,被脂多糖(LPS)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的结果显示:实验36h后在对虾体内能够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对照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的iNOS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WSSV在感染中国明对虾初期可以诱导血细胞产生iNOS,但随着WSSV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大量增殖及其对血细胞的破坏,使得iNOS活性显著降低,对虾也趋于死亡。因此,iNOS能够作为反映对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微孢子虫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孢子虫又称微粒子虫(Nosema),是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分布广、危害大,已发现的种类有800多种[1],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特别是昆虫。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是所有寄生虫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微孢子虫属于微孢亚门、微孢纲、微孢目、单丝亚目。寄生于对虾的微孢子虫属微粒子科(Nasematidae);目前已报道4种微孢子虫寄生于对虾:奈氏微粒子虫(Nasemanelsoni);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桃红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 duarara)对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