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8-1999年气象资料,选取肥西站作为对比站,分析了合肥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区热岛效应使近30年城乡年平均气温差值升高到0.5℃,年平均最低气温差值升高到0.8-1.0℃,但白天受下垫面和云量影响,城市最高度增幅不明显。同时,热凫效应还使城区霜期缩短,30年来霜期缩短20-40天,城区干岛效应也使年降水量逐年相对减少(主要减少在汛期时段)。30年来年降水量相对减少60-200mm;城区空气日益干燥,每年的雾日数相对急剧减少,30年来减少10-20天。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5,自引:8,他引:35  
孙继松  舒文军 《大气科学》2007,31(2):311-320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在明显加大,其中,冬季温度梯度的平均增幅为0.6℃/10 a,夏季约为0.2℃/10 a。(2)在北京城区南北两侧,冬季和夏季的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相对区域平均而言,在城区及南部近郊区,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在明显增加;夏季,城区北侧的降水日数呈加速增长趋势,尽管南部平原郊区的相对降水日数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在相对减少。(3)城市热岛效应对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城乡温度梯度与盛行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北京地区而言,地形的存在,强化了城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冬季盛行北风气流,在北部郊区,热岛效应强迫产生的边界层下沉运动有可能造成局地降水天气过程相对减少,城区及其南侧则相反;夏季盛行南风气流,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 发生在北部近郊区的弱降水天气过程趋于增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8年汉中国家基本气象站及望江、金寨、汉王、铺镇4个乡村区域站气温观测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对汉中市热岛效应变化规律及其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近10年(2009—2018年)城区站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周边郊区4站,2012年开始城区站气温呈明显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以后城区站与郊区站温差迅速增大。近10年热岛效应强度年平均值为0.7℃,呈明显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2014年以后热岛效应强度增加迅速,强度均值在0.8℃以上。近10年热岛效应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强,冬季次之,夏季最弱;年内各月均存在热岛效应,8月—次年2月热岛效应强度逐渐增强,之后到8月逐渐减弱;一天当中,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7月)热岛效应强度均表现为夜间强白天较弱的特点,1月12—15时、7月11—14时出现"冷岛"效应;汉中市年平均热岛效应强度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和低云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西安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安及周边14个观测站1966~2005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及城市化信息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各站与14站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空间距平值)反映城市热岛空间分布,以城区站与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代表城市影响程度,探讨了城市影响及城市化指数在气温突变和热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冬夏季,近城区、平原区、浅塬山区与整个区域平均气温变化一致,表现为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而城区和全区变化同步性差,呈现小尺度气候变化特征。2)冬季全区在1977年发生增温突变,这次突变以自然增温为主,与全国(1980年)突变时间基本同步,但略显偏早,比西北区(1984年)偏早7年。夏季全区在1988年发生第一次气温突变增温,比西北区(1993年)偏早5年,偏早原因可能是地形和城市化共同作用。3)冬、夏季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0.65℃、0.46℃,具有典型性。4)城区冬季突变点(1989年)后西安城区的平均气温增加1.3℃,城市影响在气温突变中贡献了0.35℃。夏季突变点(1987年)后平均气温增加了0.4℃,城市影响贡献增温0.39℃,夏季气温突变可能主要是由城市影响造成的。5)城市房屋竣工面积、市区总人口、公...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站地面气候平均值资料,从年、月尺度对比分析了新旧2个30 a气候平均值的差值分布特征及业务应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30 a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均升高,全省93.7%站点增温0.1~0.5℃。(2)近30 a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增多3.8 mm,年内6~10月降水量差值变化大,川西高原年降水量大部地区以增多为主,盆地和攀西地区以减少为主。(3)启用新30 a气候平均值后,四川省大部地区年、月平均气温距平有所降低,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变化不大,但各地年、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区域差异显著。(4)四川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升高,近42 a中(1981~2022年)暖冬减少6 a,冷冬增加5 a;春季平均气温升幅大,盆地常年春季开始日期提早,持续天数增加。(5)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象要素及气候事件监测评价等业务应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气温序列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计算湖北省71个气象站1961~2000年间四季、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倾向率,绘制其等值线分布图,设计并求取武汉站相对郊区代表站、全省的城市代表站、基本和基准站相对乡村代表站的热岛增温速率和贡献率.结果表明:1)40年来气温倾向率多为正,即呈增温趋势,但时空分布不均,冬季最低气温增速大,夏季最高气温增速小甚至降温,非对称性变化明显,几乎所有情况后20年增温加剧;2)武汉站、全省城市代表站热岛效应影响存在着显著的随时间增大趋势,武汉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的热岛增温速率分别为0.2、0.37、0℃/10 a,贡献率分别为64.5%、67.3%、0%,而全省城市代表站年3项气温的热岛增温速率略小,贡献率则可达75%以上,有些情况可达100%,且时间差异、非对称性特征与武汉较一致;3)近40年来全省基本和基准站热岛增温贡献率可达60%以上,近20年来还有50%左右.因此,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温度序列严重地保留着城市化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城、郊气候要素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北京市市区4个站点和郊区3个站点40a的气候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城、郊平均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40a来北京市城、郊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城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43℃/10a,郊区气温平均升温幅度为0.21℃/10a。北京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城、郊气温年代变化特征中,城、郊温差20世纪60年代最小,90年代最大;在城、郊气温年际变化特征中,1961~1977年城、郊温差较小,1978~2000年城、郊温差较大。在城、郊气温季变化特征中,冬季城、郊季平均气温温差最大,春季城、郊季平均气温温差最小。近几年虽然高温(≥35℃)日数明显增多,但是年最高气温变化不大,只有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年最高气温超过38℃。北京市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区40a来日照时数下降幅度为78.9h/10a,城、郊日照时数差异随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并且秋季最大,1961~2000年秋季郊区日照时数比城区平均多0.34h。40a来北京市年降水量略有减少,且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城区40a来降水量减少幅度为45.2mm/10a,由于城市化影响,下垫面性质改变,城区<10mm的降雨日数远远小于郊区,40a间城区<10mm的降雨日数比郊区少603d。1981~2000年间北京市城区水平能见度2月份、5月份、9月份和10月份较好,北京市城、郊低值能见  相似文献   

8.
1971—2010年京津冀大城市热岛效应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伟东  尤焕苓  孙丹 《气象》2016,42(5):598-606
利用1971—2010年均一化的京津冀区域逐日气温数据与质量控制后的2011年自动站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热岛效应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呈非对称性特征,最强为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其次为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弱为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北京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天津,石家庄相对较弱,石家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近40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10年达0.13℃。石家庄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北京,最小为天津,近40年北京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呈缓慢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6℃,石家庄变化不明显,天津呈微弱下降趋势。最低气温的热岛在北京最强,其次为天津,最小为石家庄,近40年最低气温热岛效应天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8℃,其次为石家庄,北京呈微弱下降趋势。三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通常表现为夏季较弱,冬季最强。三个城市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北京10月热岛效应最弱,其他月份变化不大;天津热岛效应6月最弱,在1或12月最强;石家庄4和5月热岛效应最强,10月热岛效应最弱。由2011年自动站数据得到的平均气温热岛效应与1971—2010年的40年平均得到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2011年自动站热岛效应在一天中表现为白天热岛强度较低,而夜间热岛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地区1962—2010年的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直线趋势差值法,对不同"乡村站"江门地区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川海岛站作为"乡村站"计算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更能够反映江门地区城市的热岛效应差异;由此计算得到的江门地区城市的平均热岛效应在冬季和秋季表现强些,春季最弱;热岛效应使得最低气温平均增温约每10年0.2℃。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热岛效应表现更为明显,平均增温幅度约为每10年0.3℃。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兰州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周末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文莉  李栋梁  杨民 《高原气象》2006,25(6):1161-1167
利用兰州站和相邻的榆中站分别代表城市和乡村,采用其近50年逐日温度资料,应用周期分析方法,研究了两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结果表明:兰州年平均气温以0.34℃/10a显著升高,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其变暖速率明显比临近乡村站快。规律性的工作日和双休日影响了城市气温变化,造成了明显的周末升温、7天周期的显著“周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