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福建九龙江下游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才浩 《中国地质》2004,31(3):332-336
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下游的长泰、漳州、龙海三市县为实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探讨了土壤地球化学分类的方法,提出了分类命名方案和诊断标准,将本区土壤划分为铁铝土、硅铝土、铝硅土、硅土4个大类,其中硅铝土又分为一般硅铝土、铁质硅铝土、钾质硅铝土、硫铁质硅铝土4个亚类,调查了各类(硅土除外)的52种元素平均含量和农业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紫色土矿质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独特土壤类型,矿质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异于间一地区地带性土壤。铝、钙、镁、钾、钠、磷和锰高于我国土壤平均值,其中铝、钙、钾、钠和镁还高于世界土壤平均值;硅、铁和钛低于我国土壤平均值。紫色土矿质元素分布受成土母岩,元素自身迁移能力和成土条件影响。镁、钾、铁、钛的迁移能力较弱,分布较均一。含量主要受成土条件影响的有钙、钠、铝、磷、锰,在土壤中变化较大。紫色土硅的含量和分布基本上取决于沉积相。四川盆地镁、钾、锰、硅的区域分异比钙、钠、铝、磷、钛、铁要小。  相似文献   

3.
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结构和成分,茶园土壤结构和对应岩石结构存在依存关系,茶叶、土壤和岩石中无机元素含量间也有一定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对比分析发现:优质信阳毛尖主产区的成土母质结构较粗、硅铝钾含量高而钙钠含量低;优质茶园土壤要求成土母质粒状矿物多、硅铝钾高而钙钠低,符合这些特点的所有岩石都适合作为茶园成土母质,但s型和A型花岗岩更为优越,开辟新的茶园应该循此规则。  相似文献   

4.
刘国栋  付勇  何伟  唐波  龙珍  杨颖  龙克树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03-67040003
钪(Sc)作为新世纪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分布极为稀散,钪的独立矿物稀少,独立矿床几乎没有。铝土岩系中的钪资源储量巨大,本文统计了中国各铝土矿成矿带Sc数据,在对比山西(断隆)成铝区、华北陆块南缘成铝区、渝南—黔北成铝带、黔中成铝区和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数据基础上,发现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Sc含量最高,含钪铝土岩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通过对比分析A/S与钪的关系,在A/S小于2.5,钪的含量总体较高,且与A/S正相关,大于2.5后,与A/S负相关。从而得出在铝土岩系中,Sc分布在顶层的黏土岩、中部的铁质铝土矿以及底部的铁质黏土岩、铁质岩,尤其是在含铁铝土岩系中高度富集。通过对比分析铝土岩系各元素含量,发现钪与铁、铌、钒、铬元素成正相关,综合铝土岩系中其他元素的矿物表现形式,推测钪在铝土岩系中的赋存形式可能为: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和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本文初步探讨总结钪在铝土岩系中可能的赋存形式、时空分布规律及钪的迁移转化机制,为铝土矿中伴生钪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刘国栋  付勇  何伟  唐波  龙珍  杨颖  龙克树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952-67040972
钪(Sc)作为新世纪的重要资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但其分布极为稀散,钪的独立矿物稀少,独立矿床几乎没有。铝土岩系中的钪资源储量巨大,本文统计了中国各铝土矿成矿带Sc数据,在对比山西(断隆)成铝区、华北陆块南缘成铝区、渝南—黔北成铝带、黔中成铝区和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数据基础上,发现滇东南—桂西成铝区的Sc含量最高,含钪铝土岩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通过对比分析A/S与钪的关系,在A/S小于2.5,钪的含量总体较高,且与A/S正相关,大于2.5后,与A/S负相关。从而得出在铝土岩系中,Sc分布在顶层的黏土岩、中部的铁质铝土矿以及底部的铁质黏土岩、铁质岩,尤其是在含铁铝土岩系中高度富集。通过对比分析铝土岩系各元素含量,发现钪与铁、铌、钒、铬元素成正相关,综合铝土岩系中其他元素的矿物表现形式,推测钪在铝土岩系中的赋存形式可能为:类质同象、离子吸附、和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本文初步探讨总结钪在铝土岩系中可能的赋存形式、时空分布规律及钪的迁移转化机制,为铝土矿中伴生钪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商丘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南商丘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在正态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统计获得了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查明了土壤元素指标组合、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元素含量普遍低于全国土壤基准值,其中Se元素含量仅为全国的0.28倍,而Ca O含量最高,为全国的1.96倍;对比发现研究区多数元素(指标)的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成土作用过程中这些元素的迁移重分配作用较弱,人为活动对其污染影响较小;而Corg、N、Se、Hg、P、TC等元素(指标)在表层富集,反映出较为显著的表生富集和人为污染叠加的特点。因子分析表明,风化作用、淋溶作用及农业施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影响研究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南部县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成渝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研究四川南部县土壤中54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与全国土壤相比,研究区重金属元素As、Cu、Hg、Pb、Zn基准值较低,Cd、Cr较高,Ni相当;多数重金属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背景值低于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仅CaO、Cd、MgO、Cr、F等的背景值高于全国土壤水平。多数元素(指标)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作用和人为活动对表层土壤影响较小;而C、CaO、Cd、Org.C、I、MgO、N、P、S、Se等10种元素(指标)在表层土壤富集,表明这些元素受自身地球化学行为和人为活动输入影响。第四系和侏罗系遂宁组地层表层土壤元素分布差异较大,富集或贫化特征明显。就pH值而言,Cd、F、Cl、Mn、N、P、K2O、S、CaO、C、Org.C均在碱性环境含量较高,As、Cr、Cu、Ni、Pb、Zn、Co、B、Mo、Ge、TFe2O3、SiO2在酸性环境含量高,多数元素在中性环境中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龙海市4类典型成土母质的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Ca、Mg、Na、Si、K淋失贫化,含量明显低于全国均值,Al、Fe则相对富集,风化淋溶系数(ba)和硅铝铁率(Saf)值远低于全国土壤,土壤风化程度达到脱硅富铝铁阶段,花岗岩类成土母岩区风化作用尤为强烈;剖面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微量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密切有关,九龙江口冲海积成因(剖面1)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剖面;多数微量元素垂向分布受常量组分的控制,As、Cd、Cu、Hg、Pb、Zn与土壤中Fe等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因表层土壤中细粒黏质组分随地表径流淋失或下渗迁移,导致表层土壤低Fe、Al和重金属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为污染的影响下,Hg、Cd、Pb、Zn等在表层土壤呈富集特征;多数重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小于1.0,且表层土壤无明显富集特征,认为除Hg、Pb等少数重金属元素外,其他元素受人为污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沉积柱中常量元素钠、钾、镁、铝和营养元素磷以及碳酸钙的含量变化特征,并从环境与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揭示了它们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海洋沉积物中钾、铝含量变化与陆源区化学风化程度有关,而钠、镁含量变化受温度的控制;海洋沉积磷的积累与大气圈CO2的变化相关联,沉积磷积累量的减少和碳酸钙积累量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冰期大气圈CO2降低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是指自然环境中土壤元素正常含量,属于土壤固有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江苏省现有国土面积约102 600 km2,至2007年已经完成全省1∶250 00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按照4 km2采集1个样品、采样深度150~200 cm,16 km2分析测试1个组合样,共获得全省6 127个代表自然环境土壤之样品的52个元素与TOC含量的数据,剔除异常含量数据后,以平均含量代表全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基准值±1.5或2倍标准离差"表示元素基准值变化范围,获得了江苏省土壤52个元素及TOC的地球化学基准值,为土壤环境评价等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全省土壤大多数元素含量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剔除异常数据后对平均含量影响不明显;(2)人为活动因素导致江苏土壤的Cd、Hg、Se、N等元素在地表20 cm以上深度发生显著富集,给建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增添了新的难度;(3)成土母质、土壤成因类型与地貌等差异是影响江苏土壤元素含量分布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宁北部地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硒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中的释放-迁移-吸收特征与数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样品硒含量平均值为0.08×10-6,总体上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呈现火山岩>碳酸盐岩>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规律;垂向上硒质量分数呈现土壤A层>土壤B层>成土母岩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硒平均含量0.24×10-6,土壤中硒质量分数总体上呈现棕壤(A、B层)>水稻土(A、B层)>草甸土(A、B层)>风砂土(A、B层)的规律;植物中硒平均含量0.07×10-6,植物对土壤中硒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杂草>榛子>水稻>玉米;土壤和水稻、土壤和榛子之间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和杂草、土壤和玉米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岩石组合、地质构造特征、原岩建造性质、岩石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论证了河北迁西三屯营和太平寨两个变质地体的存在及其形成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全量养分丰缺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军华 《第四纪研究》2005,25(3):340-346
农业土壤除了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全量评价标准外,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提供的其他营养和有益元素均无全量评价标准。文章采用耕作地土壤的背景值和标准离差以及与全国土壤丰度的比值确定了其他13种营养和有益元素的丰缺分级评价标准。提出了土壤养分丰缺综合评价方法,将19种土壤养分指标分成土壤性质指标、一级营养元素指标、二级营养元素指标及微量营养和有益元素指标,其贡献总分值分别为30分、40分、15分和15分,组成类型的单指标总分值与该类型贡献总分值相同,根据丰缺分级评价标准和各单指标含量,计算单指标分值。采用算术平均值法计算4种类型指标的分值,以4种类型指标分值和的大小作为评价土壤全量养分丰缺的依据。应用该评价体系对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旨在为农业土壤区划提供参考依据。另外,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因素,提出了土壤的pH值和SiO2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丰缺的重要因素,其次还有地质背景因素、人类活动叠加因素、沉积作用环境因素和气候环境因素等。  相似文献   

14.
严己宽 《物探与化探》2012,36(4):573-575
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特征是化探异常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区域元素背景含量和异常发育程度,提出了地球化学场结构的简明分类和划分方法,将区域地球化学场分为4个基本结构类型,并以广东省为例,初步讨论了主要组合类型的找矿意义。利用区域地球化学场的背景—异常结构分类,审视了大范围地球化学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做法简单实用,为迅速聚焦找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蔡以评 《物探与化探》1987,11(6):456-461
本文以福建区域化探的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1:5万化探区调的采样密度.对比了不同采样密度的化深异常和经济效益.认为在福建省1:5万区域化探以1—2点/km2最好,既能取得较好结果,又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晚侏罗世—白垩纪陆相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兼海 《福建地质》1994,13(4):240-247
本文应用地层多重划分观点和方法,对福建省东、西部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岩系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确立晚侏罗世─白垩纪岩石地层单位19个,其中群级4个,组级15个,并与年代地层单位进行对比,指出坂头组与小溪组属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从内地(西北)向沿海(东南)略具穿时特点。  相似文献   

17.
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峰  陈汉林 《地质科学》1995,30(2):105-116
利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方法对福建政和地区火山岩系列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为早古生代的岛弧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组合的岛弧火山岩系,揭示了自浙江龙泉经福建政和、建瓯、南平、将乐、赣南延入广东和平、台山、开平一带存在一条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系。结合前人的资料对本区早古生代岛弧的形成和演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沿海经济带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才浩 《福建地质》2005,24(1):1-11
福建省沿海经济带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全国多目标生态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计划的一部分,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引入新的领域。介绍了该项目的土壤地球化学参数、异常分布特征及初步评价结果,对今后在农业、环境评价、矿产勘查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福建燕山期具有3个阶段岩浆活动,在环太平洋火山岩带中独具特色。而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的时空变化,亦反映出其火山活动具有3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研究认为,福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作用有密切相关。是处于板内靠近大陆边缘或大陆边缘靠近板内的特殊构造位置环境下的产物。可谓之“浙闽型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