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新元古代华北地台处于燕辽拗拉谷的张裂期,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和硅质条带白云岩.  相似文献   

2.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及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地热资源勘探的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靶区。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主要岩性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角砾白云岩等,溶蚀孔洞、裂缝及其组合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雾迷山组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 18%,平均渗透率为91. 48×10-3μm2;其中角砾白云岩物性最好。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经历了沉积—准同生期成孔(雾迷山沉积期)、Ⅰ期表生增孔(雾迷山沉积期后至青白口纪前)、Ⅰ期埋藏减孔(青白口纪前至三叠纪)、Ⅱ期表生增孔(三叠纪—古近纪)、Ⅱ期埋藏减孔(新近纪—第四纪) 5个阶段,岩性及岩相、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是雾迷山组有利热储形成的主控因素。藻云坪—云坪相、表生岩溶、埋藏溶蚀、准同生岩溶、岩溶高地—斜坡和地层裂缝段比率大于0. 4的6项叠合区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岩溶热储发育区。  相似文献   

3.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000,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潟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 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组成的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的泥晶碳酸盐岩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天津蓟州中—新元古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笔者以天津蓟州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为例,在燕辽坳拉谷地质与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野外露头,开展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雾迷山组和洪水庄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其中雾迷山组主要为潮坪亚相,并发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沉积韵律,洪水庄组主要为潟湖亚相。②雾迷山组发育碳酸盐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CaO和MgO为主,两者含量相近,较多的SiO2含量显示该时期碳酸盐岩沉积时混入较多的陆源碎屑;洪水庄组发育泥岩、页岩,样品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③镁铝比值(8~21 670)显示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沉积环境为泻湖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洪水庄组中较低的m值(8~12)表明该时期有淡水注入。④Mn含量以及Na/Al显示雾迷山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旱,并且具有偏干旱与偏短暂湿润气候频繁转换的沉积特点,洪水庄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5.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 3 3 0 0m的碳酸盐岩地层 ,其中广泛发育叠层石生物层及凝块石生物丘。这些生物层及生物丘与潮坪相白云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一起构成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 ,将其命名为“雾迷山旋回层”。这些旋回层常由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覆盖 ,在其顶常发育古土壤层 ,由此而表明雾迷山旋回层的界面多为瞬时暴露间断面。根据雾迷山旋回层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 ,可在雾迷山组中识别出 2 6个Ⅲ级层序 ,它们还可进一步归为 6个Ⅱ级层序。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和Ⅲ级层序的大致形成时限 ,在露头发育良好的雾迷山组中上部共识别出 62 6个旋回层 ;考虑到雾迷山组的总体厚度 ( 3 3 0 0m)及其大致的总体形成时限 ( 10 3± 2 0Ma左右 ) ,可假定雾迷山组沉积期的总体地壳沉降速率为 2~ 4m/ 10万a。在上述假定的基础上 ,运用费希尔图解来估算三级海平面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6.
蓟县系雾迷山组是天津主力开发的热储层位,对这套地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储层温度场、动力场、水化学场和地表水回灌等方面,在热储岩溶裂隙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对天津市138眼雾迷山组地热井的完井和测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了不同构造单元雾迷山组一、二类裂缝发育,热储顶板埋深,地热井单位涌水量和上覆不同地层的情况,总结了其岩溶裂隙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岩溶裂隙较发育,漏失部位距热储顶板埋深距离集中在100 m以浅;热储顶部岩溶发育,裂隙发育受上覆不同地层的影响不大,裂隙发育与该层顶板埋深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整体上有裂隙发育随顶板埋深加大而略有减小的趋势;地热井的单位涌水量随裂隙发育程度的增大而变大;热储裂隙比集中在0.1~0.4,受构造影响,在张性断裂构造带、断裂交汇和背斜轴部热储构造裂隙较发育。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雾迷山组地热的有效开发利用与地热钻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度超过3 000 m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在该序列中潮下相叠层石生物层、凝块石生物丘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泻湖相白云质泥页岩一起构成若干个环潮坪型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在雾迷山组下部发育微指状叠层石,并被古生物学家定义为“Pseudogymnosolen mopanyuensis-Scuphus-Yangzhuang columnaris”组合,即假裸枝叠层石科叠层石,沉积学家将其解释为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叠层石,代表从太古代海底结壳状文石沉淀物叠层石到新元古代碎屑结构相、富泥碳酸盐叠层石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因此,雾迷山组巨厚的叠层石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记录了元古代文石灰华海底沉淀物所构成的特殊的叠层石大规模消亡的层位,为研究前寒武纪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几年滨海新区深部热储的勘探开发,对古近系东营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从水化学特征、热储温度、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方面对东营组和雾迷山组地热流体展开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深部热储地热资源提供了依据.宁河凸起雾迷山组补给较为充分,东营组赋存环境较封闭,东营组地热流体属于"平衡水";地热温标计算出的雾迷山组热储...  相似文献   

9.
蓟县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质岩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对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为典型的风暴沉积.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状白云岩中发育的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岩石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的水平层理打碎,继而被风暴流搅起,风暴流的涡动使得岩石碎片或直立,或呈发散状,后经成岩作用保留了这种构造形态,与上下岩层形成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通过野外与镜下观察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蓟县地区雾迷山组硅质岩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风暴硅质岩有两种沉积环境,对于异地搬运再沉积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为潮上坪低能环境,即开阔台地中的泛溢沉积;而对于原地型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应该是潮间带,因此推测其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西山大石窝镇石门岩体为核部,地层分别向南、北两翼倾斜,形成大石窝—白带山地区的石门背斜。地层从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白垩纪石门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使得雾迷山组一段地层大理岩化。在背斜南翼的辛庄、大石窝、独树村北形成螺丝转、青石、青白、艾叶青和白石大理岩,在下营村西形成纹层状(砖渣)大理岩,成为云居寺刻经石材的主要产地;大石窝村西北王八坑的青石类石材和高庄村西白玉塘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故宫石材的产地。在背斜北翼形成白带山,雾迷山组顶部由西向东形成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上方山云水洞和埋藏古人类化石的田园洞3个岩溶洞穴。  相似文献   

11.
川西南上震旦统灯影组沉积期的暴露标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西南乃至整个扬子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的研究已有约70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结为:(1)根据地层的岩石及生物特征将灯影组划分为:一段(下贫藻段)、二段(富藻层和上贫藻层)、三段、顶段(麦地坪段),其中一、二、三段的年代为晚震旦世,顶段为早寒武世;(2)从沉积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灯影组为潮坪环境的碳酸盐台地沉积;(3)通过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确定了大量的藻类、微古植物、小壳生物门类及其属种,以及与生物生存活动有关的生物遗迹化石。以往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分析、认识灯影组  相似文献   

12.
安徽宿松、繁昌地区武穴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昌都地块古生代至中生代沉积岩相,沉积组合,古地理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的深入研究及现有成果,提出了沉积地质与构造演化的五个阶段,以古中元古代的宁多群为代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度形成阶段;以青泥洞群为代表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台地型沉积为代表的稳定地块及火山弧至弧后盆地形成,演化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形成发展阶段及喜山期走滑拉分盆地发展阶段,同时,表明了介于冈瓦纳和劳亚两个超级大陆之间的特提  相似文献   

13.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地层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主要有砂砾屑白云岩和灰岩、风暴硅岩、泥晶白云岩、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和藻叠层白云岩5种岩石类型,砾屑放射状构造、底模构造、冲刷构造、丘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等5种沉积构造。在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根据风暴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类型、规模和组合特点,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在辽宁凌源地区雾迷山组识别出一个标准的5单元垂向沉积序列。通过野外和室内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认为,研究区风暴岩形成于碳酸盐台地相中水体较浅的潮间环境。该风暴岩的发现对重建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古地理及区域地层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及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地热资源勘探的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靶区。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主要岩性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角砾白云岩等,溶蚀孔洞、裂缝及其组合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雾迷山组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18%,平均渗透率为91.48×10-3 μm2;其中角砾白云岩物性最好。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经历了沉积—准同生期成孔(雾迷山沉积期)、Ⅰ期表生增孔(雾迷山沉积期后至青白口纪前)、Ⅰ期埋藏减孔(青白口纪前至三叠纪)、Ⅱ期表生增孔(三叠纪—古近纪)、Ⅱ期埋藏减孔(新近纪—第四纪)5个阶段,岩性及岩相、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是雾迷山组有利热储形成的主控因素。藻云坪—云坪相、表生岩溶、埋藏溶蚀、准同生岩溶、岩溶高地—斜坡和地层裂缝段比率大于0.4的6项叠合区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岩溶热储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Tidal-flat and shoal deposits of carbonate fades in the Qiziqiao Formation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ver the vast areas of Guangxi, Guangdong and Hunan provinces, constituting an important stratigraphic unit where strata-bound and stratiform ore deposits (galena-sphalerite-pyrite) are found. These types of ore deposit seem to have close relations to the tidal deposits. Recognition of tidal deposits is based upon rock fabric, texture, structure, fossil assemblage, and particular sedimentary cycle. The typical sequence of tidal-flat deposits consists mainly of three units:Amphipora limestone, laminated limestone and doloston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This sequence represents a complete process of sedimentation from low-tideflat through intertidal to high-tideflat or supratidal. The sequence of shoal deposits of carbonate facies consists chiefly of grainstone and algal oösparite. Two major types of tidal deposit (open and restricted marine fa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with eleven microfacies as follows: 1) calcarenite (grainstone) with sparite (MF-1); 2) algal oösparite (MF-2); 3) oncolite (alga-, or stromatoporoid-encrusted grains) (MF-3); 4) bioclastic grainstone (biosparite) or rudstone with sparite (MF-4);5) Amphipora limestone (MF-5); 6) dark fossil-poor micrite (MF-6); 7) pelsparite or peloidal grainstone with sparite (MF-7); 8) laminated pellet mudstone-wackstone (MF-8); 9) micrite with onkoids (MF-9); 10) rudstone or floatstone (MF-10; and 11) bedded dolomite-gypsum-dolomite (MF-11).  相似文献   

16.
从氧、碳同位素组成看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震 《沉积学报》1995,13(3):46-53
蓟县元古宙碳酸盐岩出露广袤,厚度巨大,产状稳定,化石丰富,沉积形象众多。其内赋含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数值变化对成岩机制及沉积环境仍然蕴含着较清楚的内函关系。依据其数值演化,探讨了蓟县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古盐度,进而结合其沉积环境特征,阐释了碳酸盐岩,更主要是白云岩为原生沉积所成。  相似文献   

17.
一个陆表海的潮坪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震 《沉积学报》1988,6(2):68-7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晚前寒武纪陆表海碳酸盐岩潮坪的清水沉积环境,并归纳出了中元古宙雾迷山组于该环境中的沉积模式:(1)岩石类型,基本上是由沉积白云岩组成,厚达三千余米,伴生有硅岩及微量陆源碎屑;(2)显示了浅水及潮坪沉积环境的叠层石组合及其它各种沉积形相;(3)旋(韵)律性组合,在纵向层序中可以见到多级次套叠的旋(韵)律性沉积,每一部段都寓示着若干赋存于各有既定层位的信息,即它的沉积物、古生物及沉积形相大致上是经常固定的组合。通过上述资料分析,综合归纳出了雾迷山组的陆表海潮坪沉积模式,它是在进积的背景上经历了海侵-海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出露齐全、连续,且岩石类型多样、化石丰富,是我国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之一。其沉积环境以潮下高能浅滩为主,其次为间歇能量的潮间带、滨岸的中小型浅滩,少数为开阔海较深处的静水灰泥沉积。石灰岩集中分布于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和水井沱组,其次在下寒武统的石牌组、中寒武统的磕膝包组、官山瑙组有少量夹层出现。其岩石类型有颗粒灰岩(鲕粒灰岩、核形石灰岩、砾屑灰岩及砂屑灰岩)、含颗粒泥粉晶灰岩(含生屑泥粉晶灰岩、含生屑灰岩)及泥晶灰岩。白云岩是本地区数量最多的岩石类型。从下寒武统石龙洞组开始都是白云岩沉积,白云岩可据白云石化作用机理和时间的不同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准同生后白云岩两大类。准同生白云岩广泛出现于中上寒武统,岩石呈土黄色、砖红色,具纹层、鸟眼、干裂构。准同生后白云岩根据残余颗粒的有无可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两大类。晶粒白云岩有两种成因。一为回流渗透云化;二为深埋藏云化。根据本区寒武系岩石的岩石学特征、生物组合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本文重建了各组段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太古界至中生界中出露面积最广、沉积厚度最大的地层单元,岩性以白云岩为主,其次为硅化白云岩。雾迷山组层序稳定,形成于相对广阔、持续且稳定沉降的浅水沉积环境。在永定河流域自庄户洼村溯河而上直至珍珠湖景区,在不同层位的雾迷山组露头中集中发现了多个期次、不同规模、由古地震引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变形(液化混插、底辟、液化脉及液化卷曲层理等)、挤压变形(紧密褶皱、板刺状角砾和丘—槽构造等)、拉伸变形(环状层、拉伸布丁)以及脆性变形(地裂缝、层间断层和震裂岩)。文中对这些软沉积物变形的分布和表面特征做了系统描述,对典型的液化变形、挤压变形及拉伸变形的形成机制从形态学上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合该区的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资料,认为该区雾迷山组沉积期古地震系沿中元古代燕辽裂陷槽轴部的断裂活动触发的;根据软沉积物变形的出现频率,对古地震发生频率(地震周期)进行了初步估算,约为3.2至2万年。  相似文献   

20.
天津蓟县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为一套厚3000 余米的碳酸盐岩地层,叠层石生物层和凝块石生物丘特别发育。它们与潮坪相泥晶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构成具对称相序组构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米级旋回层序之顶覆以厚度不等的澲湖相白云质泥页岩。常常3 ~5 个米级旋回层序呈有序叠加构成五级准层序组,少数米级旋回层序还可识别出5 个七级韵律层而呈现出1∶5 的叠加关系。因此,七级韵律层、米级旋回层和五级准层序组分别与岁差旋回、短偏心率旋回、长偏心率旋回间存在有成因联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在雾迷山组中可识别出26 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归为6 个二级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