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峰具下寒武统灰绿色板岩、硅质板岩中产大量小壳动物化石,为研究湘中南地区震旦一寒武系界面划分提供了古生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四川峨眉、甘洛等地寒武纪早期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西部峨眉、甘洛等地是我国研究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重要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震旦系上统上部至寒武系下统最低三叶虫化石层位以下,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它们从寒武系底部向上,逐渐丰富多样,并与小壳动物化石同时存在,为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的分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的中西部和北部震旦至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发育良好,属扬子地层区,是我国研究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我队1:2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研究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和支持下,在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找到了一些连续剖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陕西西乡河西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壳化石是继依迪卡拉软躯体动物群之后,首先在地史上出现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本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和欧美等许多国家对小壳化石的研究工作进展很快。我国许多单位和地质科学工作者(陈孟莪、钱逸、余汶、何廷贵、蒋志文、刘第墉、陈忆元、罗惠麟及湖北地矿局三峡地层研究组等),通过对扬子地台区小壳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寒武系第一阶——梅树村阶,并划分出三个化石组合带。近年来,将小壳化石的出现作为震旦系—寒武系  相似文献   

5.
正产于河南省方城杨楼、叶县杨寺庄等地下寒武统辛集组底部的小壳动物化石单板类镰形阿纳巴尔螺(Anabarella drepanoida He et Pei,1984)是何廷贵、裴放、符光宏发表于《古生物学报》23卷3期上的"河南方城下寒武统辛集组的一些小壳动物化石"一文中建立的一个新种。冯伟民、钱逸、戎治权(1994)在《微体古生物学报》11卷1期上发表的"河南叶县下寒武统辛集组单板类和腹足  相似文献   

6.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的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解决华中—西南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及其对比的重要地区。1974年以来,不少单位在织金、纳雍、清镇和习水等地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带壳动物化石。本文着重讨论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及与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研究成果表明,辽南及邻区寒武系底部层位为产Megapalaeolenus灰岩之下的含小壳动物化石的紫红色陆源碎屑岩层。震旦系顶部层位为产宏观藻类化石的重力流沉积岩系。这一结论改变了以往将寒武系底界置于产Megapalaeolenus灰岩之底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云南梅树村剖面早寒武世梅树村阶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早寒武世梅树村阶含有丰富的多门类小壳动物化石,经研究建立了小壳动物化石组合。1978年以来我们又在其中发现了许多遗迹化石标本。这些材料分别采自中谊村段及八道湾段的七个层位,它们大都与小壳化石共生,保存良好,特征明晰,垂直分布有一定  相似文献   

9.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79,14(3):279-282
我国寒武纪早期含磷岩系中产出丰富的小壳动物化石,其层位居于含老三叶虫动物群的层位之下。这个动物界早期演化的第二阶段--从软身躯演化而来初具硬骨髂的阶段,目前研究甚差,绝灭种类甚多,许多化石是分类位置未定的。1975年后,笔者和其他人先后在四川省峨眉县麦地坪,贵州省织金大院及湖北省宜昌县天柱山的寒武系底部含磷岩系中,用化学法处理出大量图钉形态的小壳化石。  相似文献   

10.
宜昌松林坡灯影组顶部石灰岩中的小壳化石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0月,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和峡东震旦系层型剖面专题队共赴峡东地区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时,于宜昌县石牌东南约2公里的松林坡(胡家沟)早寒武世早期“天柱山组”中,发现一新的化石层位,除含有一般常见的小壳动物化石外,尚有个体较大、保存良好的软体动物、软舌螺等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产于峡区原灯影组顶部的石灰岩层中,遭受的白云石化程度低.据苏联报道,在西伯利亚地台的部分剖面上,曾发现过大量的个体较大的腹足类化石.因而对探讨与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某些有关的问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产出层位及上、下地层层序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商都白云鄂博群小壳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谭励可  石铁铮 《地质论评》2000,46(6):573-583
根据研究清河镇化石群提供的信息,在内蒙古商都五道湾地区白云鄂博群阿牙登组下部首次发现梅树村阶小壳动物化石,内含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齿形壳类、棱壳类、卡门壳类等8属8种(含1相似种,2未定种)及大量海绵骨针,共计2000余件。确定白云鄂博群的地质时代为震旦纪一寒武(奥陶)纪。再次证明了清河镇化石群的存在;验证了氢氟酸法是提取浅变碳酸盐岩中化石的有效方法;并提出加里东褶皱带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2.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目前国际地层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研究小壳化石组合及遗迹化石序列的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确定国际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意义。文中简略回顾了我国研究寒武纪最早期带壳化石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历史,指出我国是开展这一学科的较早的国家之一,而滇东又是它的发源地。对小壳化石的涵义进行了厘订,认为必须赋以时代概念。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的三个小壳化石组合,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主要组成。首次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四个序次,代表古陆边缘浅水环境中含磷岩系的遗迹化石序列,讨论了它们与带壳化石及其它化石之间的联系,并就其中发现的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二属,阐明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重要地位。最后,作者根据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确立的原则,讨论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小壳化石来划分这条界线的理论根据、“爆发式”出现的理解以及生物带壳演化的原因和同时性进行了概略的讨论。并提供了含小壳化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古地磁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13.
陕西洛南中元古代的具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绪  翦万筹 《西北地质科学》1993,14(2):97-106,T001
文中所描述的化石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具壳动物化石并首次发现于中元古代洛南群巡检司组的底部。根据洛南地区前寒武系的地层层序、同位素年龄以及叠层石的组合特征等,与天津蓟县剖面对比,巡检司组与蓟县的雾迷山组相当,已为国内外学者熟知,其推测年龄约为1200Ma。文中着重于对化石材料的形态描述,共描述了4属(其中新属2个),6个新种,1个相似种。这些材料说明1200Ma前已存在着具壳的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晚寒武世地层及其变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祁连山研究队,首次在北祁连山的西端疏勒河地区发现中寒武世三叶虫,后在该区不同地点采集的古动物化石也都属中寒武世。1969年甘肃地质局区测二队在酒泉的格尔木沟查实,含化石的中寒武统不整合覆于震旦亚界之上,  相似文献   

15.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放  冯伟民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8-461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中期软体动物群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软体动物有可能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并迅速迁移至扬子浅海各地,后经某种渠道迁移到华北地台南缘,演化成新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寒武系/新元古界界线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 ,长期以来存在争议 ,主要有 5种划分意见 :猴家山组 /沟后组 ,沟后组 /金山寨组 ,沟后组上段 /沟后组下段 ,金山寨组 /望山组及猴家山组 /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 ,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综合考虑 ,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 ,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 ,实为昌平组 ,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17.
吉林通化地区寒武系底界时代及下寒武统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昭  高林志 《地质论评》1990,36(3):229-237,T001
本文依据产于华北地台北东部的吉林通化水洞剖面水洞组的小壳化石,论证了该动物群在时代上应与徐淮地区猴家山组与三叶虫Hsuaspis共生的小壳动物群相当。从而证实在华北地台,已知寒武系最低层位为沧浪铺阶。所谓华北地台的下寒武统“梅树村阶”是不成立的。根据通化地区下寒武统沉积特征,笔者认为华北地台北东部与南部具相同沉积序列,均为低纬度局限海环境沉积。并认为目前呈北北东方向的膏盐成矿带在早寒武世应沿大致同一纬度呈近东西向分布。  相似文献   

18.
符俊辉 《地质科学》1983,(4):414-417
梁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附近,属西南地台的北部边缘。1979年,我系陈润业教授带领学生在梁山大南沟实习,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底部,厚度不到1米的含海绿石土黄色灰质砂岩及灰白色砂质灰岩中,首次发现了小壳动物化石(图1),并提出了梁山地区有相当于梅树村期沉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蒋志文 《云南地质》1990,9(4):308-312
研究前寒武系—寒武系过渡生物事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小壳化石最早出现在Chua-ria—Vendotaenia带之上。 90年6-7月,笔者应邀观察了伊朗北部Alborz山区Valir-abad剖面,确认在Soltanyeh组下页岩下部Chuaria-Vendotaenia带上限之下约50米处最早出现小壳化石。经采样、鉴定,有:Rugatotheca typica He,Cambrotubulus sp.,Coleolella billingsi(Syss.),Hyolithellus tenuis Miss.,H.vladimiovae Miss., Olivooides blandes Jiang.这是迄今知道最早出现的小壳化石,对探讨带壳生物演化初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迈平  袁训来等 《地层学杂志》2001,25(2):135-139,143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主要有5种划分意见,猴家山组/沟后组,沟后组/金山寨组,沟后组上段/沟后组下段,金山寨组/望山组及猴家山组/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合考虑,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实为昌平组,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