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中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贵州江口桃映深水相剖面陡山沱组碳酸盐岩δ13C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其他已报道的数据,分析了华南扬子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不同沉积环境,包括盆地相、斜坡相、台地相、台地边缘相碳酸盐岩中δ13C变化趋势及绝对值的异同,发现浅水区剖面记录的δ13C漂移次数多于深水区剖面,且不同相区δ13C值也有差异。δ13C值的差异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阶段性演化密切相关。基于不同相区的δ13C值变化,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的演化历史可分为3个时期:1)陡山沱组1段盖帽白云岩沉积期华南扬子地区很可能为一个开阔台地,白云岩中δ13C值可能继承于幔源CO2的碳同位素特征,深水区和浅水区碳酸盐中δ13C值无显著差异;2)陡山沱组2段和陡山沱组3段下部沉积时期盆地深水区中δ13C值显著低于浅水区,且深水区δ13C值与陡山沱组1段时期无显著差异,浅水区的δ13C值则显著升高;3)陡山沱组3段上部和陡山沱组4段沉积时期陡山沱盆地中δ13C值均显著下降,且不同沉积环境中的δ13C值差异度降低。盖帽后埃迪卡拉纪陡山沱海洋阶段性演化主要与不同时期深水区DOC库的逐步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前已知中元古代(1600~1000 MaBP)生物化石多产自硅化碳酸岩, 它们以个体很小(通常15~20 mm)的简单球形、丝状化石类型为主, 其中大多被视为蓝细菌. 页岩是保存中元古代生物圈古生物信息的另一来源, 球形、具刺疑源类、及丝状化石通常见于中元古代页岩. 报道产自我国山西中元古代汝阳群的一个不寻常的管状化石组合, 其中有具分枝的管状丝体; 有具环形螺旋加厚的管体, 它们可能是灭绝生物用以适应干旱环境的管状结构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5亿年前曹庄岩组的条带状硅铁建造(BIF)的硅质条带以及石英中包裹体微量元素的分析,初步探讨了35亿年前的 BIF 形成时期海洋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太古宙海洋中贫乏 P、V、Cu 等生命元素,限制了真核生物的发展,而其它微量元素高度富集,为化学自养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 BIF 的硅质条带的形成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受到磁铁矿沉积吸附的强烈控制。  相似文献   
4.
滇东早奥陶世阿莫里坎砂岩相沉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军  袁训来 《地层学杂志》1995,19(1):58-61,T001
根据沉积特征、大化石、遗迹化石及微体化石等诸方面证据,认为滇东早奥陶世地层属于广泛分布于西南欧、北非、中东及纽芬兰东部的阿莫里坎砂岩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Beltanelloides podolicus 在中国上震旦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Beltanelloidespodolicus可谓球形藻群体化石之最大者,压扁圆盘体直径3-30mm,呈炭质膜保存。与其一起出现的化石还有许多高级藻类和动物化石。它们的发现为扬子地台上震旦统与东欧地台文德期地层的对比又添一证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瓮安磷矿新元古代微体生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训来  周传明 《江苏地质》1999,23(4):202-211
发现于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的瓮安生物群是一个重要的化石生物群。它的大部分化石保存了较完好的细胞结构、组织分化特征和其他微细构造 ,经描述的属种超过 5 0个。初步研究揭示出地球早期生命漫长的进化过程 ,在距今 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高级后生生物。对瓮安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早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8.
江苏徐州及其邻区新元古代魏集组叠层石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徐州及其邻区新元古代魏集组出露广泛,其中由新元古代沿海潮坪-浅滩底栖微生物群落生命活动形成的叠层石礁碳酸盐岩厚达300m,延绵几百km^2以上,构成了该区一系列山丘的主体。就该区主要的叠层石类型及其形成的礁体作一综述,并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9.
钱迈平  袁训来等 《地层学杂志》2001,25(2):135-139,143
淮北地区寒武系与新元古界的界线,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主要有5种划分意见,猴家山组/沟后组,沟后组/金山寨组,沟后组上段/沟后组下段,金山寨组/望山组及猴家山组/金山寨组之间,通过近年来的实地考察和室内研究,从叠层石,宏体碳质压膜化石及小壳动物化石组合合考虑,认为该区新元古界最上面的岩组应是沟后组,而超覆于区内新元古界不同层位上的长期被描述为猴家山组“豹斑状”灰岩,白云岩,实为昌平组,属下寒武统。  相似文献   
10.
在淮北新元古代倪园组和九顶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保存着许多燧石相微生物化石。通过对其形态结构、群落组合特征及埋藏保存状态研究,探讨其系统分类、生存环境及区域地层对比,确定这些微生物化石结构的原始性和群落的低分异性。结合相关地层中原始的光球状浮游微生物、Chuaria—Tawuia类型宏体碳质化石生物群及叠层石优势的特征考虑,这些微生物的生存时间是在南沱冰期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