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信息技术的显示,在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酸法地浸采铀工艺的基本信息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对地浸开采实现有效的判断和调控,这些内容是地浸工作者必备和需要掌握的重要开采技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地浸采铀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的显著优势,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主要的铀矿开发技术。不同于传统矿业开采方法,地浸采铀是集采、选、冶于一体的地下原位矿冶方法,开采中难以实时获得其工艺矿物学表征,对其进行地浸有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对于揭示和预测地下原位地浸采铀过程中的内部规律,深度解释及解决地浸生产中出现的各类浸出有关的现象和问题,进而提高铀浸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北方典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工艺矿物学研究新成果,表明中国北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含矿地层中主要矿物组成具有相似性,其中钱家店、纳岭沟和蒙其古尔砂岩型铀矿床在矿物成分组成具有高碳酸盐、低黄铁矿、高黏土矿物含量等特征;中国北方许多砂岩型铀矿床铀赋存状态基本一致,包括(1)独立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物、铀石以及少量含钛铀矿物)、(2)吸附态铀(主要吸附于有机质以及黏土矿物表面)、(3)含铀矿物(锆石、独居石等);典型矿床矿石中铀矿物的粒度大小和形态、解离度以及与其他矿物连生关系等参数是影响地浸采铀效率重要的内部因素;包裹于长石、石英等难溶、不溶脉石矿物内部的铀是难以通过常规浸出反应回收的,针对这类铀...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地浸采铀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矿化度砂岩铀矿的地浸采铀工艺——淡化少试剂工艺。此工艺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管道堵塞,而且可以提高浸铀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地浸采铀水文地质条件,对浸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地球化学模式证明传统的酸法和碱法浸铀试验不适合十红滩铀矿床,并对浸铀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空间嵌布特征会影响地浸时浸出工艺的选择及溶浸液的优化,研究矿石中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工艺参数对于提高矿床的铀浸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二连盆地乔尔古铀矿区矿石样品,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综合矿物分析仪(TIMA)等方法,分析铀赋存状态及铀矿物粒度、解离度、连生矿物等工艺矿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乔尔古铀矿区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铀矿物、含铀矿物和吸附态铀。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少量的铀石。(2)铀矿物粒度较小且变化范围较大,铀石粒径最大可达30~35μm,沥青铀矿粒径最大可达60~65μm;多数铀矿物的粒径小于20μm,其中铀矿物粒径在5~10μm的数量是占比最多(铀石和沥青铀矿分别占总颗粒数量的37.88%和27.78%)。(3)铀矿物解离度较低,解离度小于10%的铀石和沥青铀矿的占比分别为99.72%和91.84%。铀的赋存状态表明乔尔古铀矿区适宜地浸,但实际浸出时铀浸出率可能会受到铀矿物粒度及解离度特征的严重制约,使得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有效查明了乔尔古铀矿区铀赋存状态以及铀矿物工艺参数,有助于研究制定适合该矿区的地浸采铀...  相似文献   

6.
影响地浸采铀的矿层渗透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认为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的渗透性是地浸开采技术是否可行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地浸采铀的可行性和提高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渗透性成为重点。系统探讨了影响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即:碳酸盐、黏土矿物、夹层、隔层、地下水矿化度等。这为进一步研究砂岩渗透性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浸采铀的浸出率和资源回收率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1年度世界上有4个露采、2个地浸、1个地下常规方法开采的铀矿山要投产,本文将介绍这些铀矿山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Devladovo前地浸采铀场的环境研究成果,评价了对地浸采铀场进行农业再耕作15年之后土壤剩余污染的变化。研究表明1975年所作的关于该区土壤自净作用的预测是不实际的。上部土壤层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地下水分析表明在地浸采铀场的地下水下游1.7km处都有含硫酸盐和硝酸盐很高的残余溶液晕。因此,地下水的自净作用强度是十分微弱的。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地浸采铀的含义及其发展历史,并对地浸矿床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地浸矿床评价的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砂岩型铀矿的考察学习,了解了该国地浸工艺概况,分析了酸法和碱法地浸的优缺点,重点描述了清水和微酸法地浸方法及其流程和天然工艺铀成矿作用,并由此提出清水和微酸法的应用对我国砂岩铀矿地浸的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天然-工艺铀成矿作用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捷克采用新技术复原因遭地浸采铀而污染的地下水的工作取得进展。位于波西米亚地区北侧的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是捷克、乃至东欧地区最大的采用原地浸出工艺开发的砂岩型铀矿,由于多种复杂原因,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下水系统遭到污染。经过捷克境内外相关人士的通力合作,制定出了一份关于复原斯特拉日地浸砂岩型铀矿遭污染地下水系统的方案,需治理地域的面积达27km^2,约需资金62亿美元,地下水复原需要的时间为100a(指地下水中的各种元素含量水平恢复到原先未采铀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溶质迁移试验,对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浸过程中溶质铀主要以铀酰、硫酸铀酰为主要存在形式;铀迁移经历了溶解迁移、沉淀、再溶解迁移的多次旋回;浸出铀浓度最大值和浸出速度与浸出距离和浸出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酸法地浸采铀的地下水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利用酸法地浸采铀对采铀区及其周围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所采用的各种治理手段和效果。并就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的酸法地浸采铀中地下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天然铀资源有效利用是保障我国核电与核军工天然铀供给、确保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中性(CO2+O2)地浸采铀已成为我国铀矿占比最高的浸出开发工艺。为研究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钱Ⅳ块CO2+O2地浸工艺矿物学特征,本次研究选取姚家组粉砂岩中铀矿石为研究对象,开展CO2+O2浸出实验模拟,采用XRF,ICP-MS,XRD,SEM-EDS和TIMA等测试方法将原样及试验后的样品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对比研究以期为生产实践采铀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与原样品相比,浸出实验后的样品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减少(ΣREE含量由187.06×10-6减至105.16×10-6);铀浸出率达到59.8%(U含量由131.00×10-6减至52.60×10-6);铀矿物粒度变小,粒度集中在<100μm之间;而铀矿物解离度全部<10%,说明仍有被紧密包裹的铀矿物未被浸出。研究区铀的赋...  相似文献   

16.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岩石矿物学特征会直接影响地浸工艺的选择及浸出剂浓度的配置,而前期的室内地浸采铀试验是定性至定量地揭示矿物与浸出剂反应过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次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非水溶液滴定法、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芒来铀矿床岩石矿物学特征,并开展了室内搅拌浸出和不同酸度注浸试验。结果表明:(1)矿石类型主要为砂岩和砾岩两类,砂岩类矿石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碎屑物成分中石英平均含量53.60%、长石平均含量20.10%,岩屑平均含量10.40%,重矿物总量一般小于1%,具有近源特征,成分成熟度低。(2)矿石中的黏土矿物以杂基形式存在,砂岩矿石黏土矿物含量均值为14.30%,砾岩矿石的黏土含量均值为12.00%,主要以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为主。(3)碳酸盐总体含量很低,围岩碳酸盐平均含量0.41%,矿石碳酸盐平均含量0.48%。(4)铀的赋存状态主要为吸附态铀和铀矿物两种,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磷钙铀矿及少量的铀石。(5)搅拌浸出和不同酸度注浸试验表明矿石中耗酸物资含量低,搅拌浸出试验采用浓度为10 g/L的H2SO  相似文献   

17.
地浸法采铀是铀矿开采的重要方法,地浸工艺钻孔作为溶浸液进入与抽出矿层的通道,在地浸采铀工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国内地浸采铀工艺钻孔施工与成建井技术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对钻探设备、钻进工艺和成井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酸法地浸采铀的残余工艺溶液造成地下水的局部污染。地浸采矿结束后的长期观测资料表明,所有污染组分的浓度因地下水的天然流动随着远离开采地段而急剧降低。污染晕在移动时受到未经地浸工艺溶液改变的围岩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而自净化。因而在几十年或百年后污染会自行消失。放射性元素的自净化进行得非常慢。试验证明,用强制残科溶液加快移动的方法可以很快将所有污染物,包括放射性元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复原至原始状态,而且  相似文献   

19.
江西桃山大布铀矿床实验室溶锓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小平  汤森进 《铀矿地质》1999,15(4):246-253
本文介绍了大布铀矿床的物质成分、该类型铀矿提取和回收工艺条件的研究及取得的最佳溶浸工艺参数。试验表明,大布矿床铀浸出性能好,酸耗低,用溶浸法开采具有良好的前景。与常规工艺试验相比,该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溶浸剂的硫酸配方改变了常规工艺从高到低的布液方式,采用由低到高再低的方式,有交地避免了硫酸钙的沉淀;选择了廉价高效的氧化剂,提高了浸出率。通过工艺试验为下一步开展堆浸或原地破碎浸出半工业试验,  相似文献   

20.
地浸过程中铀迁移特征及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地浸过程中铀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溶浸液中铀浓度值在达到饱和浓度前,随地浸路径延长而逐渐增大;②铀的存在形式及其含量与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相关,当1.9<pH<4.4时,为UO2SO4和UO^2 2;当4.4<pH<5.1时,为UO2SO4和(UO2)a(OH)^5 ;②随着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的变化,铀迁移经历了溶解迁移、水解沉淀、再溶解迁移的多次旋回,即当pH>4.6、Eh<420mV时,溶解状态的铀产生沉淀;当2.0<pH<4.6,420mV<Eh<650mV时,U^6 溶解迁移;当pH<2.0、Eh>650mV时,U^4 溶解迁移;④根据溶浸液中铀浓度和pH、Eh临界值,铀地浸路径可划分出充分浸出带、有效浸出带、铀沉降带和未浸出带,不同特征的浸出带随浸出时间的变化而有序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