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国家通过法律来调整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所带来的种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已成为我国人民所久已盼望的事,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等实例试论了地震立法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从我国的多震以及所面临的地震活动趋势论述了地震立法工作的迫切性;最后讨论了我国地震法的结构及内容,其中涉及地震烈度区划、短期临震预报、对防震救灾的部署、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地震知识教育和宣传、地震科技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前多种常见鸟类出现习性异常,并以惊飞和惊叫为主.近年来,我国有关的地震部门研制了十多种智能化动物行为活动自记仪,并主要用于连续记录虎皮鹦鹉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但是缺乏鸟声学的基本研究,仅从一般电声技术上考虑.因此急待解决通频带随意性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即可能出现的震兆性叫声湮没在数以千计的一般叫声和干扰声中,缺乏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陈苏诞  王蕾 《高原地震》2007,19(2):63-65
从地震的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聚焦性和延续性特点入手,提出地震发生后的危机管理的原则:速度要快、真诚沟通、主动承担、系统运作,进而实现地震危机管理需达到的五个目的,即预防与控制危机、建立危机管理体系、解决危机、在危机中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三日,内蒙丰镇发生了一次Ms5.8级地震,震后通过对震区周围群测点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手段如:地电、地磁、地应力、地下水等都有一定数量的异常与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广灵中学的磁偏角异常(图1),与这次地震的对应关系更为突出,这是多年来在磁偏角观测中比较少见的异常.因此,试图借助于这一异常并从震区岩石磁性的角度出发,对震磁关系的基础理论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石玉瑜  陈明金  刘强 《中国地震》2014,30(3):341-350
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控制地震社会风险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在对现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职能现有制度安排研究,梳理政府职能及强化措施,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职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些国家在经历各种反复后,先后开展了地球物理场变化与地震过程关系的研究工作。从观测、理论和实验上论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本身比较复杂,而在观测方法和基础理论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到目前还没有突破性的结果。但是,为了深入研究这种关系,以利于准确地预报地震,国外提出了一些需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风险是中国社会可能遭遇的重大风险之一,地震灾害产生的社会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社会特征,本文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作用.文中梳理并整理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概念、确定的过程、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内涵与建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对控制我国重大社会风险的作用.本文认为,应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并将之贯彻到政府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分析华北地区 2 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 ,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 ,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 ;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 ,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 ,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 ,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  相似文献   

9.
胡平  李卫 《地震学报》1993,15(4):470-476
运用重构高维相空间的方法对实际震例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地震过程动力学行为和有关预报的问题.认识到地震过程是混沌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地震可以在可预报时间长度里进行确定性的预报.讨论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地震研究的一些有关问题(如几种主要量及其之间关系、所使用资料的背景条件与分析结果的关系、降维过程与地震预报问题等)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新来  边庆凯 《地震学报》2004,26(7):154-161
分析华北地区2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