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湾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三湾运动”是黄汲清、徐克勤(1936)创建的。近年来,它的存在有三种看法:1.轻微的褶皱运动;2.大有问题的褶皱幕;3.假整合。 一、“三湾运动”上、下盘地层的地质时代 所谓造山幕或褶皱幕,是依据两套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说,上、下盘地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岩性、岩相、构造形态,以及古生物面貌等都不相同。关于“三湾运动”上、下盘地层的地质时代问题,黄汲清等认为均属早侏罗世;李英鉴等(1959)  相似文献   

2.
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南—雪峰造山带的构造性质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通过对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面的野外勘查,发现加里东期不整合面空间展布和影响范围分别以安化—溆浦断裂和慈利—保靖—三都断裂为界,安化—溆浦—靖州断裂东南侧为加里东运动的强烈褶皱变形区;两断裂之间为弱变形区;慈利—保靖—三都以西广大区域以垂直抬升运动为特征,没有明显的加里东期褶皱运动。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与加里东期有一定的继承性,其空间展布以蒲圻—慈利—保靖和咸宁—鹤峰—龙山两大断裂为界。蒲圻-慈利-保靖以东为印支运动的强烈褶皱变形区,咸宁—鹤峰—龙山断裂以西为平行不整合分布区。两断裂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分布区。从不整合面的分布特征推测印支运动的影响范围向西推进更远。研究表明江南—雪峰隆起区只处于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两期陆内造山运动的西边缘,而不是其构造中心。  相似文献   

3.
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自1933年以来曾有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过。近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三都煤矿区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系统测制了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唐垅组、茅仙岭组及石鼓组的地层剖面;还对历年井下资料及钻孔资料作了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实际资料:(1)发现和建立了出炭垅组下段,它各处厚度不定,最厚达80米,在底部首次发现偏顶蛤及叶肢介化石;(2)在唐垅组上部采获较多的海相双壳类化石,对划分唐垅组时代及讨论早侏罗世海侵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3)首次在石鼓组中发现珠蚌科化石,对解决长期争议的石鼓组时代有一定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形成条件及唐垅组和石鼓组的时代,对三都运动是否存在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就乐平组的穿时论东吴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诸宝森 《地质科学》1988,(2):137-146
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南方上、下二叠统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并以此代表东吴运动。本文从江西乐平组垂向与横向岩性、岩相变化的资料出发,提出不主张使用“东吴运动”这一专名。所谓“东吴运动”实际上是一次升降运动,规模很有限。时间从茅口期开始一直延续至龙潭期末,大约占有1500万年之久,其中包括了三次次一级的升降。乐平组及其各亚组均有明显的穿时现象。上下二叠统之间总体说来为连续沉积,并不存在平行不整合。  相似文献   

5.
试证“三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湾运动的新认识”(1980年地层学杂志第4卷第3期)以下简称“新认识”一文,建议废弃三湾运动一名。笔者读后甚感不妥,大有将实际情况诉众和商榷的必要。 众所周知,三湾运动是黄汲清、徐克勤于1937年创建,系指萍乡三湾等地上、下煤系间的不整合构造运动。李英鉴等(1959)进一步划分赣西中生代煤系为下侏罗统门口山组(J_(1m))和  相似文献   

6.
因民组下限接触关系并对昆阳群层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昆阳群的因民组,其下限是穿时的,由以升降运动为主的东川运动所决定。东川运动存在着不均一性,表现在因民组下限的接触关系存在着局部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假整合比较普遍,而断层接触是后来构造迭加的产物。至今尚未见到使之因民组(含上覆地层)逆冲上来造成层位倒置的区域性之大断层。昆阳群依据东川运动和满银沟运动所致的接触面,划分为三个亚群,分别可与北方的长  相似文献   

7.
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是特提斯大洋形成和扩张的时期。藏南聂拉木地区的相应地层中普遍存在裂陷盆地沉积及众多的伸展不整合。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之上的“超越下伏地层不正常的化石混积事件”,判断早侏罗世赫唐早期和中侏罗世巴通期裂陷幅度分别为大于 1 60 0 m和大于80 0 m。作者根据这些不整合面以及遵循地层命名的“优先法则”,对各个组的地层划分与名称进行了厘定。  相似文献   

8.
河南古生代末箕山运动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露头剖面与区域地层对比,指出河南境内上石盒子组与其上的平顶山砂岩组之间存在交角不整合,命名为“箕山运动”。运动的性质是西升东降的掀斜运动,时间可能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出露于陕西省礼泉县唐王陵一带的砾岩层,一般称之为“唐王陵砾岩”。它的下伏地层为一套页岩、粉砂质板岩夹少许薄层灰岩,再向下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未见底。在唐王陵以北,“唐王陵砾岩”被二叠系不整合覆盖(图1)。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砾岩层以下的页岩、粉砂质板岩类少许薄层灰岩暂称之为“页岩段”,其下伏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暂称之为“灰岩段”(下同)。1970年,陕西区调队将“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于早奥陶世早期,并认为其成因属滨海陆源碎屑沉积;将“页岩段”归于中—晚寒武世,“灰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东天山地区"大草滩运动"的建立与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东天山中泥盆统头苏泉组与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之间不整合的研究,确认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为海相岛弧沉积,中泥盆统头苏 且为陆相沉积,二者之间的不整合代表一次造陆运动,因而建立了“大草滩运动”。“大草滩运动”造成地壳抬升,使北天山洋闭合,结束了北天山洋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论东吴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31年,李四光教授创“东吴革命”一词,用以代表宁镇山区龙潭组与栖霞组之间的不整合,並认为它是一幕显著的造山运动。同年,朱森、刘祖彝据其在皖南贵池之所见,复指出东吴运动的界面位于龙潭煤系与孤峰层之间。此后,关于东吴运动的位置均从朱、刘之说,並被广泛地视若上、下二叠统的“自然界线”。   相似文献   

12.
“长流村组”系1976年《通化市幅》区调工作中所建,是指不整合于中侏罗统候家屯组之上、晚侏罗统果松组之下的一套红色、杂色正常沉积岩,时代置于晚侏罗世早期。建组剖面在通化市东北长流村。1981年夏笔者等赴实地考察※,认为所谓的“长流村组”及“侯家屯组”均系早白垩世黑崴子组的一部分,之间不存在不整合。其上覆的中性火山岩为三棵榆树组。这种认识为通化地区白垩系的层序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三源浦盆地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线索。本文着重剖析“长流村组”,并对三源浦盆地  相似文献   

13.
石牌河运动与“登封群”解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作为《东秦岭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规律》课题重要成果之一的“华北地台南缘的新发现(下元古界与太古界的不整合现象,石牌河运动/阜平运动)”报道在1986年5月16日的《中国地质报》上。同年6月13日该报第三版刊出付文宝的“对‘华北地台南缘新发现’的质疑”一文。现在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对该“质疑”作出回答,并将成果作一简要报道。 河南嵩山变质地体以其复杂的地质现象吸引众多地质学家。张伯声、张尔道、马杏垣等老一辈地质学家曾在此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将本区早前寒武变质地层分为上下两大套,上为下元古界嵩山群,下为太古界“登封群”,两者的分界线是嵩阳运动所造成的不整合。近年来,由于研究程度的加深,不同学者对“登封群”的性质、时代和地层细分等  相似文献   

14.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界不整合面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本次研究对其中的5个不整合面进行野外考察,分析其地质特征并进行地层对比,最后判断其性质。大红峪组底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沉积属性,其中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海侵超覆沉积的结果,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引起;铁岭组顶部和下马岭组顶部不整合面是构造属性,系大规模的抬升运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新生界的地层完整性、不整合分布与类型变化、沉积建造三方面的系统对比分析,在构造层序划分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山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认为,西北地区盆山构造格局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快速定型于喜山运动中晚期。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受控于南部各板块的依次北向多期碰撞,地层缺失和不整合的向南增加是南部构造挤压远、近程效应下的被动响应。印支运动期“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在规模级次和构造形态上的显著分异奠定了煤炭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分异的基础。高峰聚煤事件发生于构造引张-弱挤压下盆山“趋同”演化“广盆”发育阶段,“围裹型”和“夹板型”盆地的煤炭资源分别呈环状、线状分布于盆山过渡斜坡带。“围裹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心”环状分异和“夹板型盆地”煤系变形的“向轴”带状分异的主因是挤压能量从盆缘向盆内的逐级递减。   相似文献   

16.
<正> “五家子组”是由郭彧等(1986)建立的。当时既无层型剖面又无任何古生物依据,并且松南13井尚未钻穿所谓的五家子组。在这种情况下,郭彧等建立“五家子组”一名。1987年发现“五家子组”内部有一个不整合,又将“五家子组”分别称为“上五家子组”和“下五家子组”。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岩石地层单位第六条E款规定:“岩石十分类似,但却包含着一个不整合的岩石序列,即便没有合适的明确界线的  相似文献   

17.
论北京地区燕山运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燕山运动”系翁文灏先生1927年考察了北京西山等地后提出的,当时是指侏罗纪末、白垩纪前的造山运动,以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为代表。以后丁文江、谢家荣、赵金科、黄汲清、李春昱、赵宗溥等学者相继对燕山运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就其发生的时期、性质、特征和运动的分期等问题指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壳运动命名的几点意见(草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运动过去一般分为两大类,即“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造陆运动”即振荡运动,也就是大面积的升降运动,在这一运动中,某一沉积区域的沉积作用完全停止,造成大面积的地层缺失和区域性的假整合(亦称平行不整合)。“造山运动”近年来被分为“构造运动”(Tectogenesis)和“造山运动”(Orogenesis,狭义的)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中,沉积带的  相似文献   

19.
<正> 蓟县县城以北,从景儿峪至下营一带,出露元古界至下古生界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它是我国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蓟县的震旦系为巨厚沉积,总厚近一万米,接触关系清楚。关于蓟县震旦系的划分,经过前人的研究,多数意见认为分为青白口群、蓟县群和长城群三个群。由于府君山组之下有微角度不整合,但在燕山、太行山等地区也可以见到明显间断。一般认为府君山组之下的间断面,是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微角度不整合,应作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分界,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划入震旦系的上部。震旦系的下限是常州村组,与下伏地层为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20.
北山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和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倍受关注且久有争议.晚古生代地层及其接触关系对探讨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该区地层学研究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构造演化的深入讨论.本文获得的北山红石山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炭统绿条山组、白山组”和“下二叠统双堡塘组”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6.8±3.5Ma、314.9±3.3Ma和299.4±5.9Ma,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相当于北山地区干泉组层位.原“白山组”与“双堡塘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不成立,表明石炭纪-二叠纪为同期裂谷盆地.原“绿条山组”与中泥盆统的角度不整合实为干泉组与中泥盆统的角度不整合,代表了古亚洲洋的闭合与增生造山时间发生在中泥盆世与早石炭世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