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用粒径计分析细沙级配存在的问题我国河流泥沙颗粒分析广泛采用粒径计分析法。自1959年起,长办水文处也应用此法进行泥沙颗粒分析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粒经计法分析得到的级配成果,比其他方法的颗分成果偏粗,特别是分析细沙时,问题更加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粒径计分析法是应用双层技术的沉降分析法。该法直观简单,是目前用于粗沙颗分的重要方法。我国用粒径计分析较细沙型时,规定管长为105厘米,管径4厘米。但对于分析粗沙型时,其管型和沙量尚未作出统一规定。试验表明,粗沙用粒径计分析(以下简称粗沙粒析)伊始时,由于整个试样系盛于有限空间中,因而注入清水后,沙样成群沉降,与单颗沙粒沉降状况有着显著差别,其沉速变化过程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1.整体快速沉降阶段,历时2~4秒。试验表明,无论采用何种管型和加沙方法,在分析开始的瞬间,整体快速沉降现象都不可避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研究,认识了泥沙用粒径分析时的沉和规律、粒析级配的构成机理和成果偏粗的本质原因。研究了影响凿析粒径与标准粒径关系的主要因素和河流悬沙级配曲线形式。在成因分析基础上开展实验,得出了粗、中、细型沙的D粒-D标关系和对粒析级配进行改正的方法。最后对改正结果进行了全面检验,说明实验成果可靠,改正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4.
颗粒级配、孔隙比是决定粗粒土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收集并整理得到93组粗粒土全级配(d10~d100)、孔隙比数据,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分析和预测粗粒土渗透系数,通过平均影响值法和试验验证,评价各级配粒径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大小,探讨孔隙比对粗粒土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d50为界限粒径,在其他粒径不变,若增大d50及以下粒径,渗透系数就增大,而增大d50以上粒径,渗透系数减小;d50及以下粒径的“细颗粒”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大于d50以上粒径的“粗颗粒”;按相对权重,d20、d80、d40属于高敏感度粒径,d10、d50、d100、d70为中敏感度粒径,d30、d90、d60为低敏感度粒径。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大于任一特征粒径,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呈正相关关系;相同颗粒级配的粗粒土,随孔隙比变化可使渗透系数产生数量级跨越。采用GA-BP神经网络方法,由全级配和孔隙比能较好地预测粗粒土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5.
傅华  赵大海  韩华强  凌华 《岩土力学》2016,37(8):2279-2284
级配是粗颗粒材料最基本特征,根据大量试验结果和长期积累的试验经验,总结出了试验级配缩制的具体原则,并基于粗颗粒材料中小于等于5 mm粒径含量变化,分析了级配优劣对其充填关系的影响,级配越优,粗颗粒材料的充填关系越好,粗颗粒材料能达到较大的干密度,反之则越差,粗颗粒材料也难以获得较大的干密度。级配的优劣对堆石料动力特性的影响在低围压状态下并不明显,随着围压的升高,级配优的堆石料动力特性指标明显变优;砂砾料由于颗粒浑圆度较好,级配的优劣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弱。针对上述级配对粗颗粒材料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对于高土石坝来说有必要采用级配优的粗颗粒材料作为坝体的填筑料,通过其在高应力条件下力学性能的优势来控制坝体整体变形和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许锡昌  周伟  韩卓  秦尚林  李建新 《岩土力学》2010,31(Z2):115-118
基于某大型场平工程填筑质量抽检结果,探讨了粗料含量(粒径大于5 mm颗粒含量)、填料最大粒径以及填料级配情况对土石混合料现场压实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粗料含量逐渐增加时干密度呈逐渐增大趋势,但达到90%左右时,干密度离散性较大,建议粗料含量的合理值为60%~80%;同样,当填料最大粒径逐渐增大时干密度也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当超过松铺厚度(800 mm)的30%以后,干密度则逐渐减小,且离散性较大,建议最大粒径的合理值为松铺厚度的30%;填料级配良好与否和压实特性无明显的相关性,但级配应连续。该研究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在现行的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中,平均粒径的计算、中值粒径的确定以及泥沙资料整编中固定粒径组的级配百分数的确定,都是先在半对数纸上,利用分析粒径组的粒径及其级配百分数,点绘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再在级配曲线上查出所需粒径对应的级配百分数,并用公  相似文献   

8.
赵娜  左永振  王占彬  余盛关 《岩土力学》2016,37(12):3513-3519
按规范要求的剔除法、等量替代法、相似级配法、混合法等4种缩尺方法,对某粗粒料原型级配进行缩尺,得到15条试验模拟级配,相应的最大颗粒粒径分别为60、40、20 mm。对原型级配和缩尺后模拟级配,进行了最大干密度试验,引入粒径分形维数,研究粒径分形维数与级配缩尺方法、最大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粒径分形维数是一个能综合反映级配的量化评价指标,可准确反映不同缩尺方法后的试验模拟级配;级配缩尺方法本身对最大干密度有较大的影响,相似级配法的最大干密度值与原型级配的最接近,等量替代法的差异性最大;粒径分形维数与最大干密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归一化,利用归一化规律,可准确推求原型级配的最大干密度值,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俊锋  张世明  古一平 《水文》2012,32(6):69-72
LISST-100X是目前先进的现场测沙仪器,可以现场快速的测量出水体中的泥沙颗粒级配,应用于内陆河流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在寸滩水文站含沙量小于1.0kg.m-3的条件下,通过用LISST-100X在采样现场测量悬移质颗粒级配,用MS2000(马尔文)在室内分析悬移质颗粒级配。当中值粒径为8~15μm时,两者测量结果有大有小,累计体积百分数也反映出同样的结果;只有在中值粒径为12~15μm时,MS2000与LISST数据吻合较好。通过对两个仪器测量原理对比以及悬移质特性等进行分析,本文对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丰宁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丰宁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粒度参数显示:(1)丰宁剖面粒度以粗粉砂颗粒(粒径32~63μm)和砂级颗粒(粒径63μm)为主,较西北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粒度偏粗,反映丰宁黄土中粗颗粒组分含量不仅受冬季风风力变化的控制,还受到其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活动的影响;(2)丰宁剖面在236cm深度(年代为61.5ka)处砂颗粒成分(粒径63μm)增加、平均粒径增大,分析认为是在全球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干旱的背景下,由其物源区浑善达克沙地的扩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有效流量是天然河流某一时段内悬移质输沙量最大所对应的流量,可反映中、短期造床作用。根据监利水文站1991—2016年逐月流量、输沙量及悬移质级配,分析三峡建库前后流量频率及不同粒径组悬移质泥沙输移特性;运用理论分析法与分组频率法计算下荆江分组悬移质输沙量对应有效流量的大小、重现期、历时。研究成果表明:受来水来沙、水流挟沙能力以及床沙补给等因素影响,有效流量随泥沙粒径增大而减小。建库后,因河床冲刷各粒径组间有效流量偏差增大,0. 062 mm0. 125 mm粒径组泥沙有效流量重现期减小;细颗粒泥沙含沙量严重不饱和河道输送粗颗粒泥沙的能力相对较大,悬移质级配粗化;累积50%的泥沙输移需43%~82%的累积流量以及62%~90%的累积历时,且累积流量和累积历时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和缩短。研究三峡建库前后有效流量变化对分析冲刷条件下下荆江河段河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表土层以下的浅层土中,低塑性土(轻亚粘土,亚砂土)分布广泛。由于低塑性土都具有以粉土颗粒(粒径0.05—0.005毫米)为主,粉砂粒(粒径0.1—0.05毫米)为次,粘土粒(粒径小于0.005毫米)含量少的颗粒组成特征,故分别采用塑性指数(IP)和颗粒组成资料作为土的定名判别标准,对上海低塑性土进行分类定名时,往往会出现定名不一致的矛盾。且由于定名的不当,也曾给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带来一些困难和损失。  相似文献   

13.
宽级配砾石土广泛分布于泥石流易发区,其强度特性是正确评价泥石流启动和防治设计的关键性问题。为探讨宽级配砾石土强度参数与最大颗粒粒径和颗粒级配的关系,针对3种不同颗粒级配缩尺处理后最大粒径分别为30 mm、20 mm、10 mm和5 mm的宽级配砾石土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级配砾石土具有液化特性,试验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应变硬化和应变软化-硬化3种形态;对于出现液化的土体,有效内摩擦角随着最大粒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有效内摩擦角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呈二次函数关系;随着特征粒径的增大呈分段线性增大。研究结果为泥石流启动预测和防治工程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一定参考支持。  相似文献   

14.
王永明  朱晟  任金明  彭鹏  徐学勇 《岩土力学》2013,34(6):1799-1806
针对筑坝粗粒材料缩尺效应问题,统计分析三板溪、水布垭等大坝填筑料的级配特征,认为以Talbot曲线为原级配可作为高土石坝填筑料的“平均级配”,并将此原级配按现今粗粒料试验制样时最为常用的“混合法”进行缩尺,配制了最大粒径 为20~180 mm的试样。利用PFC2D软件,对各缩尺级配进行了多组、多种数值试验,揭示了各缩尺级配试样干密度极值、初始弹性模量及体积模量等关键物理量与各级配最大粒径的关系。结果表明:缩尺关系与密实度控制标准相关,在同一相对密度条件下各缩尺比试样力学参量为其最大粒径的单调函数,经推求可得原级配具备室内试验级配1.5~1.6倍的抗变形能力;而在同一干密度条件下,力学参量与各最大粒径呈先减小再增加的非单调关系。最后基于细观力学理论对造成缩尺效应的机制进行了解译。利用PFC2D数值试验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仅靠实际三轴试验来研究粗粒料缩尺效应的粒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非饱和产流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径流深计算公式的推导 1.霍顿下渗公式的物理意义设流域平均的下渗能力消退规律可概化为霍顿公式,即 f=f_c (f_o-f_c)e~(-kt) (10) 式中:f为t时刻流域平均下渗率,以毫米/小时计;f_o为初始流域平均下渗率,以毫米/小时计;f_c为流域稳定下渗率,以毫米/小时计;K为经验指数。式(1a)可分解为两部分,即  相似文献   

16.
杨进兵  陈兴长  汪惠  田小平  贾利蓉 《岩土力学》2016,37(11):3184-3190
泥石流拦砂坝通常建造在沟床堆积物上。泥石流堆积物的渗透性是影响坝底扬压力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土体渗透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黏性粗粒土,对泥石流堆积物这种宽级配土体渗透性的研究比较缺乏。选择北川县泥石流沟床堆积物作为试验材料,通过渗透试验,确定了影响宽级配土渗透性的细颗粒上限粒径;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了细颗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物中粗颗粒仅起骨架作用,细颗粒才是决定其渗透性能的关键;显著影响宽级配土渗透性的细颗粒上限粒径为0.1 mm;细颗粒(<0.1 mm)含量与渗透系数呈负指数关系,并且当细颗粒含量超过20%以后,泥石流堆积土的渗透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河床粗化过程中推移质输移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河床粗化破坏与形成过程中推移质的输移特征,基于一套新型的接沙系统,在上游无来沙条件下,进行了3组不同床沙级配的水槽试验,研究了递增梯级流量作用下河床粗化破坏与形成的过程,采集到一套高精度(0.1 g)、高频率(1 Hz)的实时推移质输沙率及分时段输沙级配数据,分析了累积输沙量、输沙率及输沙级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粗化过程中累积输沙量随时间基本呈幂函数规律增长,且"粗化破坏再形成"的累积输沙量曲线出现明显转折点;推移质输沙率表现出明显的非恒定性,其粗化形成阶段的耗时要远大于粗化破坏阶段的时间,两者之比范围为3.5~20.5;推移质输沙级配中粗颗粒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与输沙率相似,在输沙率达到峰值附近时,输沙级配与原始床沙级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左永振  张伟  潘家军  赵娜 《岩土力学》2015,36(Z1):417-422
对某原型级配粗粒料,按规范要求采用剔除法、等量替代法、相似级配法、混合法等4种缩尺方法,获得15条模拟级配,相应的最大颗粒粒径分别为60、40、20 mm。在相同振动功能条件下,对模拟级配进行了最大干密度试验,研究同一原型级配经不同级配缩尺方法后其最大干密度值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最大干密度与缩尺后级配的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最大颗粒粒径、小于5 mm粒组含量等参量相关,提出了修正级配参数方法,即将最大干密度与级配相关参量归一化。最后进行了试样尺寸直径为1 m的原型级配粗粒料的击实试验,验证了归一化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层状不均匀土(以下简称层状土)指松散土层中颗粒级配不同的二种或多种土以层状间互存在的土体。这些土体往往层理发育,多呈水平,单层厚度不大,常以厘米或毫米计。有的似千层饼那样的薄层相间,有的则以夹层或互层形式存在。在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的浅部松散土层中,大多存在着具有上述结构特征的土层。一般认为它属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河口滨海地区的三角洲相堆积物。其厚度十分可观,以长江口一带自苏沪交界的浏河口  相似文献   

20.
郭万里  朱俊高  余挺  金伟 《岩土力学》2018,39(10):3661-3667
粗粒料的级配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土体的级配通常用级配曲线来表示,级配方程则是对土体级配曲线的定量描述。利用土的连续级配方程,对各种粗粒料级配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总结了土石坝工程中粗粒料级配参数的常用取值范围;同时,分析了利用该方程进行粗粒料配料计算的实用性。主要结论如下:粗粒料的级配参数常用取值范围集中在-2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