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河流泥沙粒径计法分析成果改正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伯良  王雄世 《水文》1996,(6):6-13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规定”粒径计分析成果,受群体沉降和扩散影响,应根据标样实验分析确定的方法进行校正“的要求,采集全国性河流16个测站的悬沙样品,对粒径为0.062-0.5mm分析范围的粒径计法,以单颗沉降分析法为标准进行对比实验,据以确定粒径计法分析成果的改正方法,能充分满足颗分规程的质量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粒径计法是我国以往用于悬沙级配(包括粗、细沙成分)分析的主要方法.国外也广泛用于分析粒径D大于0.05毫米的泥沙级配。试验表明,不论细沙(指D<0.05毫米)和粗沙(指D>0.05毫米)用粒径计法分析时,其级配成果均存在偏粗现象,需要进行校  相似文献   

3.
一、用粒径计分析细沙级配存在的问题我国河流泥沙颗粒分析广泛采用粒径计分析法。自1959年起,长办水文处也应用此法进行泥沙颗粒分析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粒经计法分析得到的级配成果,比其他方法的颗分成果偏粗,特别是分析细沙时,问题更加  相似文献   

4.
在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地下空洞会逐步发展成为路面塌陷。针对此问题,本文建立了模拟路面塌陷发生发展全过程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动荷载值的减小,土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振动循环次数呈指数型增加。而当地下存在一定尺寸的地下空洞时,即使动荷载值较小,在足够多次数的振动循环作用后,也有可能引发路面塌陷。最大粒径较大、不均匀系数较高土体的静力稳定性较强,体现在其能承受的极限静荷载较大;但其动力稳定性较弱,体现在其能承受的极限振动循环次数较少。反之,最大粒径较小、不均匀系数较小土体的静力稳定性较弱,而动力稳定性较强。地下空洞上覆土层厚度越大,则其静力、动力稳定性均较强。同时,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与土体裂缝的发展呈现出三阶段规律。阶段1为初始固结沉降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土体受到振动压密作用,地表发生整体沉降,土体裂缝未见明显发展;阶段2为等速沉降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中心土体受到振动剪切作用,地表中心沉降与土体裂缝随时间呈等速发展;阶段3为加速沉降阶段,持续时间最短,中心土体受到振动破坏作用,地表中心沉降与土体裂缝快速发展直至发生塌陷。  相似文献   

5.
某试验深水池构筑物,因工艺浸用要求对允许沉降控制非常严格,规定均匀沉降不大于3~4厘米,不均匀沉降不大于1厘米,故选在密实粘土地基上建造。于60年破土施工,64年3月全部建成注水使用。自61年9月底板浇捣后,便设立观测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沉降观测,直到65年9月终止。所得沉降资料很有价值。75年按此沉降资料与应用屈智炯同志建议的在密实粘土地基大面积深开挖沉降计算的结果对比,基本符合,并进行了总结,为在类似条件下的构筑物沉降分析,提供了实例资料,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研究,认识了泥沙用粒径分析时的沉和规律、粒析级配的构成机理和成果偏粗的本质原因。研究了影响凿析粒径与标准粒径关系的主要因素和河流悬沙级配曲线形式。在成因分析基础上开展实验,得出了粗、中、细型沙的D粒-D标关系和对粒析级配进行改正的方法。最后对改正结果进行了全面检验,说明实验成果可靠,改正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7.
载荷试验是模拟建筑物基础工作条件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通过试验掌握地基土在荷载作用下变形的特性,从而确定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本文提出用快速加荷的方法进行试验,并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的规定,分析和整理试验数据,从而求得各级荷载作用下,相对稳定时的沉降总量和所需的时间。文中以工程实例与其它勘探测试所得的成果作了对比,证明快速法是可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吐哈盆地侏罗系是一个盆地充填层序 (一级层序 ),包括 4个构造层序 (二级层序 ),分别与侏罗纪湖盆的 4个演化阶段 (稳定沉降阶段、短期收缩阶段、扩张阶段和萎缩阶段 )相对应,其中又分为 13个 (三级 )层序。与海相地层不同的是,本区识别出了 4种层序边界类型 (A型、B型、C型和D型 ),其对应的层序本文分别称之为冲积层序、淹没层序、类Ⅰ型层序和类Ⅱ型层序。冲积层序形成于构造剧烈抬升时的盆地萎缩阶段,淹没层序形成于构造沉降迅速时的盆地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用户对煤炭粒径有不同的要求,煤颗粒粒径在4mm以下,其中0.125mm粒径以下的颗粒不能超过10%的无烟煤精粉有大量的出口需求,而目前所用设备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而且效率低的状况,对煤颗粒粒级分选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改进的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算例分析,得出随粒径不同,沉降时间不同,因而在风流中沉降距离不同,从而可以利用风流达到对煤粒进行分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辽西区巫闾山的隆升历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 ,结合其他同位素年代学资料 ,通过构造热演化的定量分析 ,认为医巫闾山山脉的隆升历史经历了 118~ 81Ma期间的第 1个快速隆升阶段、81~ 14Ma期间的缓慢隆升阶段和 14Ma以来的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与两侧盆地的沉降历史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山脉隆升相对盆地沉降有一个滞后期 ,山脉的快速隆升阶段对应盆地快速沉降的后期和消亡阶段。现今的医巫闾山山脉是 14Ma以来第 2个快速隆升阶段的产物 ,其隆起时间距今大约有 4~ 5Ma。  相似文献   

11.
设计软黏土中单桩模型箱试验,模拟了桩周土逐级加荷沉降,通过量测超孔隙水压力、土体沉降及桩身轴力变化,分析了软黏土进入次固结阶段时,桩侧负摩阻力及桩身中性点位置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次固结阶段桩周土所产生的沉降对桩侧负摩阻力仍具有一定影响,沿桩身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桩周土所施荷载等级达到一定程度时,桩身中性点位置将随着桩周土次固结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上移。次固结阶段产生的沉降量与土体上所施加的荷载等级有关,随着桩周土荷载等级的增大,次固结阶段产生的沉降所占总沉降的比例逐渐减小,其蠕变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2.
顾剑波  钱建固 《岩土力学》2015,36(Z1):465-470
将任意挡墙水平变位模式分解为抛物线柔性模式和梯形刚性模式,并通过求解平面应变方程,得到挡墙在抛物线柔性变位模式下的理论解,给出地表土体的沉降曲线,分析土体沉降规律,同时将理论解应用于工程案例分析,通过与4个基坑开挖实例沉降归一化曲线的对比,分析解的适用性。结果显示,当挡墙发生抛物线变位模式时,地表沉降整体规律为向下凹槽型,最大沉降发生在距离墙背一定距离处,与实际情况相符。理论解形式表明,最终的表达式与弹性参量无关;归一化的沉降曲线显示,理论预测的最大沉降位置与实测值接近,且土体沉降模式与实测结果一致,说明理论解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DLS-Ⅱ型负压计在测定土壤水势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7,(5)
负压计是测定土壤水基质势的仪器,安装及操作简便。DIS-Ⅱ型负压计作为负压计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现已在作物生长、陆地水文循环、土壤水分运移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DLS-Ⅱ型负压计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进一步推求负压计的起算零点和量程,并给出验证负压计可靠性的方法。对试验过程中浅层负压计水银柱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及注水时拔出铝铆钉集气瓶冒水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DLS-Ⅱ型负压计应用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沉降与板块聚敛速率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回剥模型,将钻井资料与区域地震剖面相结合,对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和惠民3个次一级凹陷进行沉降史模拟。6121钻井的沉降曲线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分为6个阶段:(1)中生代残余盆地发展阶段;(2)孔店期初始裂谷阶段;(3)沙四-沙三期断陷一期;(4)沙二-沙-期断陷二期;(5)东营期断陷三期;(6)新近纪热沉降阶段。将以上构造沉降速率同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聚敛速率进行比较,两者相吻合,表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是济阳坳陷从“初始裂谷-快速沉降-裂谷逐渐萎缩-热沉降”构造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娟  胡修棉 《岩石学报》2013,29(11):3843-3851
构造沉降史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研究表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定日地区晚三叠世-古近纪经历了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降向周缘前陆盆地沉降的转换过程,根据构造沉降曲线特征,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Ⅰ-Ⅲ阶段即晚三叠世-晚白垩早期为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构造沉降曲线总体比较缓,沉降速率整体呈指数衰减,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稳定的构造沉降过程。第Ⅳ阶段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为构造隆升,古新世晚期再次为稳定构造沉降。对于晚白垩晚期-古新世早期的隆升有两种可能的解释,即德干地幔柱上涌引起的隆升或大陆碰撞板块挠曲引起的隆升。第V阶段始新世时期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沉降期,构造沉降曲线斜率增大,沉降速率增加,反映了该时期前陆盆地前渊区快速的沉降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吹填土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刘莹  肖树芳  王清 《岩土力学》2004,25(4):518-521
通过在室内对吹填土进行模拟加固方法的模型试验和快速结壳试验,即模拟现场吹填土沉积情况的量筒沉积试验和沉降柱试验,测定了吹填土在不同土水比及不同添加剂作用下沉降后的容重、孔隙比及含水量等物理指标。由此得出吹填泥浆在静水中的沉降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细颗粒絮凝下沉为主的沉积阶段和泥浆自重固结阶段,为进一步研究吹填土的沉积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京珠高速公路某路段软基沉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某软基试验资料,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某断面沉降作出了理论预测与分析,经与实地观测数据对照,效果良好,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土体的应力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突水溃沙是西部矿井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为研究突水溃沙灾害的临界判据与水沙运移特征,以榆横矿区含水层风积沙为例,采用自主研发的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设备,对4种不同粒径范围的风积沙进行了沙粒起动试验和溃沙试验,对混合风积沙进行了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得到了影响突水溃沙的2个临界速度条件:第一临界速度即沙粒起动速度,为0.38~1.26 mm/s;第二临界速度即溃沙临界速度,为2.48~3.54 mm/s。试验结果表明:体积膨胀是沙粒群起动的必要条件,突水溃沙灾害是起动的风积沙由量变逐步积累到质变的物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1)水携沙流动,(2)水沙混合流动,(3)沙携水流动。沙粒起动是水动能转变为沙动能的过程,溃沙时水沙混合流体运动表现为颗粒群浓度波传播的特征,沙粒间通过碰撞的形式传递能量。溃沙速率随初始水力梯度的增大呈指数增长,单位时间内溃沙量随水力梯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贾崇基 《探矿工程》1984,(4):49-51,20
以上公式(2)(3)可用来计算金刚石钻进时产生的岩粉颗粒在静止液体中沉降时的速度。当然在推导以上公式时,都是假设岩粉颗粒为球形,而实际上并非球形。但实践证明,当岩粉颗粒很小时,沉降速度与颗粒形状无多大关系。故以上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用于金刚石钻进时产生的岩粉。下面以测试用的岩粉粒径计算其相应的沉降速度。(1)石英颗粒:其粒径在显微镜下测得为d=0.064~0.256毫米,密度ρ_Y=2.65克/厘米~3,测试条件为水温20℃时的清水。实际测量时观察到的颗粒直径约为0.256毫米。按公式(3)计算: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回剥分析定量恢复了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与长江三角洲的构造沉降速率,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沉降特征,同时探讨了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呈现缓慢沉降的特点,而长江三角洲则表现为"间歇式"沉降,出现了4次快速沉降阶段(Ⅰ-Ⅳ幕),且速率较苏北盆地高,表明沉降中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长江三角洲的构造沉降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这种"跷跷板"的构造营力,也引导了长江最终东流入海。两盆地差异沉降表明长江可能最早于苏北入海,三峡贯通的更早记录应该在苏北盆地,而长江三角洲则记录了贯通年龄的一个下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