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的生烃能力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中发现了沉积—成岩阶段氧化程度逐渐加深的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系列,对该系列有机质的综合研究表明:随氧化程度加深,高等植物的类脂组分基本保持不变,而木质纤维组分可形成由镜质体到惰性体的连续系列,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大,有机质的生烃能力逐渐减小,但经过高度氧化的有机质(Ⅳ型干酪根)仍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有机质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
金强  查明 《地质科学》2000,35(4):465-473
许多人认为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盐湖环境不利于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生油岩.作者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E3和N1)蒸发岩沉积成因和生油岩有机质富集状态的研究,发现优质生油岩(TOC>1%,干酪根类型为Ⅰ型或Ⅱ1型)恰好发育在石膏、芒硝和岩盐最发育的构造部位和层位,提出了一种"大咸盆套小盐湖"的蒸发岩与生油岩共生的沉积模式,认为第三纪盐湖的水体深浅既控制了蒸发岩沉积和分布,又控制了一般生油岩和优质生油岩的形成,就该盐湖有机质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Alternaria tenuis菌孢热模拟生烃试验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类似于地层中常见的无孔多胞孢的现代菌类-Alternariatenuis菌孢进行热模拟生烃试验,分为常温、100℃、200℃、250℃、300℃、400℃、500℃七个温度级试样,进行气体、族组分、元素、热解色谱、红外光谱、差热等分析,所获结果表明菌类也是良好的生油(气)原始母质,相当于Ⅰ型或Ⅰ-Ⅱ型干酪根,300℃-400℃是菌类热模拟产烃高峰期,菌孢的热模拟试验清晰地显示了其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4.
从前寒武纪中期到现在均有真菌化石存在,自1820年以来就有对它的零星报道.Berkeley(1848)大概是第一个用复式显微镜研究真菌化石的人,他报道了琥珀中的丝孢菌类化石.以后在第三纪褐煤中发现了分生孢子.真菌化石以菌丝、子实体、根状菌素、菌核和不同类型的孢子的形式保存下来.Meschinelli(1892)为Saccardo编写的真菌总汇一书中提供了一个真菌化石名录,后来在他的图谱一书(Meschinelli,1902)中确认了54个属359个化石种.经过本世纪前半叶古真菌学的低落时期之后,随着孢粉学(Graham,1962)作为一门科学出现,随着对燃料化石的探寻导致了对新古生态环境的研究,对真菌化石的兴趣又复苏  相似文献   

5.
生烃有机孔的发育本质上受有机质化学结构以及生排烃规律的控制。腐泥型干酪根在"生油窗"内因对液态烃的滞留溶胀作用导致有机孔可见率低;腐殖型干酪根受制于自身弱的生烃潜力,无论成熟度高低有机孔发育均很差。另外,腐泥型干酪根在生油窗阶段释放到页岩基质中的沥青(原油)在高-过熟阶段因热裂解脱挥发分形成大量气孔,并成为有机孔发育的主导载体。但进入变质阶段后,有机质在碳化作用下有机孔发育变差,出现线性、针孔状有机孔。据此,原始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的北方中、新生界陆相生油窗页岩因干酪根滞留烃效应导致有机孔可见率低;原始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的南方下古生界海相过成熟页岩因基质滞留烃热裂解可见大量脱挥发分孔;而原始干酪根类型为腐殖型的二叠系过渡相页岩受Ⅲ型干酪根化学惰性结构的影响,无论成熟度高低有机孔均很少见。  相似文献   

6.
作者根据几年来所取得的资料.对R0<0.5%的未成熟生油岩中出现的相对高丰度的“地质型”甾烷,提出了新见解.这种现象似乎是一种客观规律,并且可能是以游离状态分解于地质体中的甾类分子化石异构化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现,揭示了干酪根在通常所说的“成熟门槛”以上就已开始降解,释放烃类,从而为“未成熟原油”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民和盆地侏罗纪植物化石Ginkgo huttonii(Sternb.)Heer的角质层与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角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有机物特征符合石油形成中沥青的演化特点。通过有机物组分含量分析,它们相当于中国中、新生代油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的腐泥型一腐殖腐泥型。对烃组分三角图进行投点,落入Ⅱ型干酪根范围内。通过有机质中的一些指标分析,发现Ginkgo huttonii的角质层处于低成熟阶段,与煤中显微组分角质体的成烃模式基本一致。另外,角质层的可溶有机质分布特征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对陆相高蜡原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证明高等植物对蜡质有贡献。当前研究及古植物学资料表明,银杏是一种有利于煤成油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硅磷质结核。X 衍射分析表明结核内部磷质含量较高,而外部硅质含量较高。镜下研究发现其内部常呈疏松状,且富含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表明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硅磷质结核的生长是在微生物调节下随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南华北东部徐淮地区新元古界生烃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层特征、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岩相古地理的分析,研究了南华北东部(徐淮地区)新元古界作为烃源岩及形成原生油气藏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徐淮地区新元古界有机质丰度低,母质类型为Ⅰ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青白口系刘老碑组和南华系贾园组—魏集组两套烃源岩,后者又细分为贾园组—九顶山组和张渠组—...  相似文献   

10.
浙江新昌下白垩统馆头组是我国南方地区为数不多的白垩纪木化石产出层位。本文报道了新昌地区馆头组木化石新材料及其内含真菌菌丝化石。木化石具明显生长轮,管胞径壁纹孔南洋杉式(多数单列、椭圆形、紧挤排列,偶见双列互生排列);交叉场纹孔南洋杉式;木射线单列式,多数2~11个细胞高。当前木化石新材料具有与现生南洋杉科植物相类似的木材解剖特征,显示其应归入贝壳杉型木属(Agathoxylon Hartig)。鉴于该类型木化石的分类现状仍有待厘清,将其定为Agathoxylonsp.。木化石内含真菌菌丝化石,管状,具横隔,平直或弯曲,常以不同角度分叉,菌丝壁光滑,具典型的锁状联合,属于担子菌类。当前木化石木材组织具有明显的木材腐朽特征,与现代真菌造成的木材白腐一致,推断此真菌化石为木材白腐菌。新昌地区贝壳杉型木属木化石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馆头组木化石的多样性,有助于增进对南方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组成特征的认识。当前真菌菌丝化石是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担子菌化石,为探究白垩纪时期森林生态系统真菌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特别是咸化湖泊沉积中普遍发现属于“海源陆生”的沟鞭藻化石,由于其良好的生油特性,被认为是我国白垩纪—第三纪陆相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烃源岩,生油岩及原油中富含公认的沟鞭藻生物标志物4 甲基甾烷和甲藻甾烷,但迄今该地区尚未发现可靠的沟鞭藻化石。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昆2井下干柴沟组发现了类型单调但化石丰富的以Subtilisphaera为主的沟鞭藻化石组合,为肯定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原油沟鞭藻的贡献提供了直接化石证据。研究表明,沟鞭藻发育的第三系中始新统可能是本地区最有利的生油层,形成于湿热气候所控制的陆相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12.
现就本刊1992年第4期刊出的“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以中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为例”一文与原作者商讨以下几个问题: 1.泥盆系的顶界据最近几年对南方浅水型泥盆纪地层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微体化石(牙形石、有孔虫、孢子)还是大化石的演化来看,泥盆系顶界应从孟公坳组上部(或顶部)以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原油生物标记化合物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西兰原油形成于白垩-第三纪以至第四纪.形成环境为陆相沼泽和滨-浅海沼泽.姥植比及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映了高等植物对生油母质的重要贡献.经受生物降解的油苗有海松烷存在.新10原油是受火山热力作用由火山灰夹层中湖相有机质在短期内(更新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罗槐章  李治本 《云南地质》1993,12(3):290-300
磺厂油苗是云南省境内海相碳酸盐岩中一个较为独出的油苗点。对其油样进行了芳烃、甾、萜化合物等方面的分析,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关有机质输入、沉积环境,油气生成等多方面的信息。根据四个甲基菲异构体的分布情况,计算出甲基菲指数MPI-1为0.81,MPI-2为0.92,又从甾、萜烷分布特征认为该油样原始生油母质为Ⅱ型干酪根,均说明该油样成熟度已接近生油高峰。通过油苗上下可能为生油岩的岩样作油源对比,反映出油样与同层位的深灰色虫藻屑泥晶灰岩有亲缘关系,表明该油苗属自生自储类型。  相似文献   

15.
页岩油是指生成并滞留在烃源岩中,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赋存在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基本未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的低熟—半熟油气.通过总结泥页岩低孔低渗的特点,对页岩油的形成机制、演化条件、保存条件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泥页岩中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演化成熟度是泥页岩生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油能力较好的Ⅰ或Ⅱ型干酪根是良好的有机质类型,而Ⅲ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在适当的埋藏深度下,达到生油门限,即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液态烃.弱水动力条件以及相对长时间稳定的构造活动,都能使得有机质及沉积物缓慢沉降并演化.陆上优质泥页岩由于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时代跨度大、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丰富且湖平面变化等原因,有利于页岩油气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盐湖盆地沉积有机质中的脱羟基维生素E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脱羟基维生素E(DHVE)同系物及其异构体在盐湖盆地原油及生油岩的轻芳烃馏份中被检出。文章从有机立体化学角度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热力学原理,对该类化合物在地质体中的存在状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讨论。认为DHVE作为生物分子化石,不仅可反映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而且也可作为膏盐沉积环境的特征生物标志。DHVE在原油中的检出,对业已发现的未成熟原油的存在又是一个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的系统观测、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烃源岩分布规律、有机质母质类型,烃源岩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有机质成熟度及生烃史.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分布及有机炭含量变化与陡山沱台盆相间的沉积模式有较大关系,陡山沱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黔北、黔东等及上扬子东南缘等地区,黔北、黔东等地黑色页岩厚度20~70m,有机碳高值区(2.0%以上)主要分布在黔北、黔东及上扬子东南缘如石门—桃源—安化等地.有机显微组成分析表明该地区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Ⅰ型,族组成质量分数均有饱和烃>非烃>芳烃的特点,盆地和斜坡相饱/芳一般要高于局限台地,不仅反映陡山沱组黑色岩系为腐泥型生油岩,而且反映陡山沱组沉积时期各地沉积母质类型与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陡山沱组不同地区沉积环境干酪根δ13Corg值不仅表明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性自养菌及海生藻类为主的有机质来源在各地种类及丰度差别较大,对于特定生源(海生藻类、海洋浮游生物或海洋性自养菌)沉积有机质,沉积水体越深干酪根δ 13Corg一般越低,沉积形成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越高,表明烃源岩有机质含量是由有机质生产力、沉积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共同决定.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1.78%~3.05%,甲基菲指数MPI1值计算遵义松林陡山沱组有机成熟度Rc为1.96%,湄潭梅子湾Rc为2.06%~2.10%,反映大部分样品达到过成熟阶段,少量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张家界地区陡山沱组烃源岩早志留世晚期(434Ma)进入生油阶段,中三叠世早期(244Ma)到达生油高峰并于中三叠世晚期Ro(%)达到1.3进入凝析油及湿气阶段,该结果反映陡山沱组烃源岩沉积背景为裂谷盆地晚期,古地温梯度较高生油门限深度较低,生油时间较早,有利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早期成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凝析油成因类型及地质产状的研究。凝析油是特定物化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的产物,不仅可以形成于有机质演化的高成熟阶段,也可以形成于中-低成熟阶段。凝析油按其成因可以分为三类。高成熟腐泥型凝析油最为重要。它是高温下高分子量烃类热裂解的产物,多产于盆地深处,与高成熟的生油岩(R_0>1.3%)有关。低(未)成熟树脂型凝析油是以树脂体为主的有机质在低成熟阶段降解产物。本文介绍了有关树脂体热解色谱分析成果。其热解温度低,产物中富含倍半萜和三环双萜。该类凝析油与含过渡型有机质的低中等成熟度的生油岩有关(R_0;0.4—1.0%)。煤型凝析油是煤系地层中类脂组分在气-肥煤阶段热解的产物。具短侧链的镜质组也可以形成低分子量烃类。该类凝析油富含芳香烃。煤系地层中显微组分的分异影响了凝析油、轻质油和高蜡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我国典型的高蜡-特高蜡原油盆地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上始新统一渐新统沙河街组的生油岩,及高蜡原油中检出了两个新型的、代表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α雪松烯和花侧柏烯。这两个化合物是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松柏目(Coniferales)柏科(Cupressaceae),和两个杉科属(Taxodiaceae)针叶植物精油中的特征组分。在地质样品中,仅Grantham和Douglas(1980)报道从英国巴维(Bovey)盆地渐新统褐煤层中的一个化石树脂酸和一个褐煤蜡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艾奥尼(Ione)谷的上新统富硅高岭石中发现这两个化合物。近期,我们在原油及其生油岩中检出这两个化合物尚属首次报道。由于它们在大民屯生油岩抽提物中含量高且分布广,初步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在特高蜡原油中含量高于低含蜡原油,其检出为沉积盆地的古植物输入及特高蜡原油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化合物的确认是通过GC保留时间,GC-Ms谱图对比以及标样共注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对重排甾烷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朱扬明  肖乾华 《沉积学报》1997,15(4):103-108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生油岩样品饱和烃色质分析表明,重排甾烷随井深出现含量下降的逆转现象,表明热演化不完全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重排甾烷的分布与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关系也不密切,意味着各种粘土矿物的酸性催化作用无明显差别。经研究发现,重排甾烷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有关。在Pr/Ph小于0.5的缺氧强还原地层中由于甾烯碳骨架的酸性重排作用受到抑制,因而所形成的重排甾烷很少;随Pr/Ph增加,沉积环境变为弱氧化-氧化时,重排甾烷含量显著增高,表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沉积物中的含氧性是这类化合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