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地质学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坝制盐遗址的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 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  相似文献   
2.
如何根据沉积物中的炭屑记录准确重建火历史是当前古火研究的热点.在古火研究中,大于125μm的大炭屑和小于125μm的微炭屑是最常用的炭屑数据.本文根据大兴安岭以北的漠河县图强泥炭剖面(TQ)的微炭屑面积浓度(AC)、微炭屑颗粒浓度(MiN)和大炭屑颗粒浓度(MaN)这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并利用目前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CharAnalysis模型定量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沉积剖面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所重建的火历史总体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在距今1690年以来着火次数为12~14次;火事件间隔期变化均较为平缓,单次火事件的平均间隔期为81~124年;火事件发生频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平均频率为3.5~4.1次/500年.但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重建火事件的次数、频率和间隔期之间仍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炭屑破碎程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沉积物14 C的年龄测定一直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库伦泥炭剖面的泥炭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进行了AMS 14 C测年比较研究。从泥炭沉积物中提取用于AMS 14 C测年的孢粉浓缩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过筛(125μm,63μm和10μm),重液浮选(比重1.9)及在18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手工挑选。测年结果表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值比同一层位的泥炭沉积物全样或植物残体的测年值老225~340年; 植物残体与孢粉浓缩物的测年结果较为接近。但是,距地表24~27cm处孢粉浓缩物给出了610~780A.D.的年龄值,远老于其下样点的年龄,而泥炭全样为现代样品,二者相差1255年,这可能与该样品孢粉纯度较低、掺杂有一些老碳物质燃烧后形成的微粒杂质有关。因此,提高孢粉纯度对孢粉浓缩物14 C测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粪壳菌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粪便的真菌,它与原生动物、粘菌、细菌、线虫和许多昆虫一起对动物粪便进行降解,使它们所包含的养分再循环.粪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粪壳菌目和球壳目.其中,以粪壳菌目子囊菌科Sordariaceae的粪壳菌类型最多,分布最广.本科真菌无子座,孢子主要呈褐色,形状多样,有柱形、卵形、球形、倒梨形、瓶形等,孢子体上有孔口,表面光滑或有刚毛.  相似文献   
5.
太白山北坡花粉通量与表土花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白山北坡各森林植被带乔木花粉百分比多高于45%,与植被组成类似。高山草甸带捕捉器样品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15%,与植被组成一致,但表土花粉组合中乔木花粉百分比高于50%,外来花粉数量较多,进行高山带古环境研究应予注意。太白红杉林花粉通量最低,高山灌丛草甸最高。落叶栎林带表土花粉浓度最低,红桦林带最高。表土中松、冷杉属花粉百分比远高于花粉捕捉器,表明其在表土中有较好的保存能力。落叶松属和杜鹃花科花粉在表土及捕捉器中百分比均较低,表明对植被指示性良好。栎属与桦属花粉通量类似,但桦属花粉浓度大于栎属,表明栎属较桦属易于保存。  相似文献   
6.
冰缘地貌与沉积是冰冻圈环境变化的载体,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对了解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格尔木-亚东)冰缘地貌和沉积野外记录和实验分析,获得以下认识:格尔木在LGM时多年冻土至少下限到达海拔2 900 m,年均气温降至< -4 ℃,比现在至少低9 ℃,气候寒冷干燥;冰消期和全新世存在极端干冷的气候事件,可能存在地面温度< -10 ℃的冬季迅速降温气候期。楚玛尔、那曲谷露和纳木错的冰楔假型分别记录了末次冰期冷期多年冻土扩张,亚东古砂楔记录了早全新世冷事件。西藏羊八井泥炭沉积剖面孢粉和测年揭示,该区自新仙女木事件以来经历了严寒(12.8~9.8 ka)、暖湿(9.8~5.0 ka)、干冷(5.0 ka至今)的气候阶段。青藏高原(格尔木-亚东)广泛发育的冻融褶皱、成层坡积、风沙沉积等,是古环境重建的重要佐证,具有刻画冷暖-干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考古研究表明,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利用野外考古材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本区文化景观的演变历史;利用土壤剖面、古土壤年代数据、文化遗址中的碳屑显微结构等证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复原了本区自然景观的演变历史;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本区人地系统的耦合演变进程,揭示了本区人地系统演变的时历史规律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屈家岭遗址附近的河湖相沉积剖面及文化层的孢粉和炭屑分析表明,距今5400—4200年间,遗址周边地区分布有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大量的禾本科(Gramineae)和松属(Pinus)花粉及炭屑表明这一时期有强烈的人类活动,暖湿的气候条件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距今4200—2200年间,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和水蕨(Ceratopteris)孢子的减少反映生境干旱化,遗址周边发育由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唐松草(Thalictrum)和蕨类植物组成的坡草丛;这种生境干旱化是由气候变干和强烈人类活动所致。伴随着生境日趋干旱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走向衰亡。距今2200年前,莎草科花粉和水蕨孢子含量增加表明这一时期遗址周围生境比较湿润,与此同时,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及高浓度的炭屑指示着又一人类活动高潮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Alternaria tenuis菌孢热模拟生烃试验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类似于地层中常见的无孔多胞孢的现代菌类-Alternariatenuis菌孢进行热模拟生烃试验,分为常温、100℃、200℃、250℃、300℃、400℃、500℃七个温度级试样,进行气体、族组分、元素、热解色谱、红外光谱、差热等分析,所获结果表明菌类也是良好的生油(气)原始母质,相当于Ⅰ型或Ⅰ-Ⅱ型干酪根,300℃-400℃是菌类热模拟产烃高峰期,菌孢的热模拟试验清晰地显示了其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形成历程。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生态背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孢粉、炭屑显微结构、古土壤遥感资料,并结合西辽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时空格局,探讨了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化有两个适宜期和两个欠适宜期,与此相适应,文化景观则表现为农业文化的3次兴盛:上古农业文化兴盛期;中古农业文化兴盛期;近代农业文化兴盛期.在这3个农业兴盛期中,人类生态足迹逐渐扩大,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加强,对该区域的景观面貌的影响逐渐增大.西辽河流域景观演变不表现为简单的南北摆动,而是表现为区域尺度上景观的"弹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